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1 . 202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的第三年。民法典坚持立足国情和实际,全面总结我国70多年来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它直面人民生活的痛点难点问题,满足新时代人民法治需求。比如,明确禁止高空抛物,捍卫“头顶上的安全”。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与公序良俗、绿色六大原则,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彰显。民法典同样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由于互联网对损害后果“无限放大效应”的特殊性,它创设了更正权、删除权以及禁令等和互联网发展相匹配的民事法律机制。民法典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集纳了中华民族的公序良俗,继承了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断规定,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充分借鉴当今世界大陆、英美两大法系经验吸收了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不是对外国法律的“照单全收”。


法律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民法典必然要回应社会热点与时代诉求。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哲学原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
2024-01-26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法典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当前,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于民主法治、人格尊严的保护、环境的保护、民事权利的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等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治工作委员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总则。2019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民法典草案,并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民法典草案展开了认真审议和热烈讨论。根据各方面意见,又作了100余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40余处。编纂民法典,是对我国现行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而形成的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是顺应时代新变化的必然之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是顺应时代新变化的必然之举”。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加以阐释。
2023-10-10更新 | 15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政治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5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民法典草案共七编1260条,涉及了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际运行有赖于诸多版块组合发力。就此于中国《民法典》的编纂及其出台而言,其将为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供给私法方案。此种角色定位表明,中国《民法典》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亦将成为体现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载体。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如何认识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之间的关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2021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这是一部充分体现时代特点的民法典——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化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民法典与时俱进,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民为邦本,法系根基。这是一部有效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破解高空抛物坠物难题,维护小区业主合法权益……民法典聚焦百姓关切,强化保护人民权利,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法治保障。


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

1986年,我国出台了民法通则,从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这是很大的进步。时至今日,面对社会运行和公民财产状况发生的深刻改变,民法通则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制定一部统一的民法典势在必行。

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新中国几代人孜孜以求的“中国民法典”梦想迈出坚实一步,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奋进中国提供不竭动力。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制定的民法典涉及很多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对于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来说,民法典的制订可以让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因而其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1)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必要性。
(2)请为我国民法典的宣传工作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法典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当前,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于民主法治、人格尊严的保护、环境的保护、民事权利的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等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治工作委员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总则。2019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民法典草案,并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民法典草案展开了认真审议和热烈讨论。根据各方面意见,又作了100余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40余处。编纂民法典,是对我国现行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而形成的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是顺应时代新变化的必然之举。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是顺应时代新变化的必然之举”。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加以阐释。
(2)结合材料,运用“把握世界的规律”有关知识,说说民法典“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带给你的方法论启示。
2022-10-09更新 | 991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21-22高二·全国·课时练习

7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为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2015年3月,全国人大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启动民法典草案编撰工作。此后,全国人大多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法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对公民在几乎所有民事活动中的权利、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其施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在保障人民权益实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产生重大意义。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角度,说明我国编撰民法典的合理性。
2022-09-13更新 | 331次组卷 | 2卷引用:5.2社会历史的发展 同步练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由中宣部、司法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组织开展的第二个“民法典宣传月”活动于2022年5月1日在全国启动。此次活动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以“民法典进农村”为重点,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其中,针对农村干部群众法治需求和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出宣传民法典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有关规定以及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涉农重点法律法规。

活动期间,各地各部门结合实施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组织开展对村“两委”干部、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基层人民调解员、普法志愿者等的民法典法律知识培训。充分发挥村法律顾问的作用,利用村民学校、道德讲堂等阵地,安排村法律顾问为所服务的村开展民法典宣讲活动。以民法典为依据对村规民约进行修改完善,旗帜鲜明反对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知识,说明第二个“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在“民法典宣传用”活动期间,各地各部门是如何推进农村法治社会建设的。
2022-08-03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9 . 202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法律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必然反映着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民事法律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民事权利的实现面临诸多挑战。因应这些变化和挑战,民法典积极回应社会热点与时代诉求,创设了新的权利类型。民法典编纂实现了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同频共振。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知识说明,民法典编纂为什么要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同频共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礼法传统是中华古代法文化的核心,良法善治是礼法传统的精华所在。“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把法治外宣作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展示我国法治国家的形象,提升我国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立法机关一直在推动国家法治建设。改革开放前,曾多次推动民法典的制定,但当时经济落后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主要依靠行政权力、行政手段来组织和安排产品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没有物权、市场主体等现代民事关系,缺乏民法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开始活跃,为民事立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并作出了“编纂民法典”的决定。2020年5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有效保障。


(1)有人认为:“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就能讲好中国法治故事。”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2)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说明民法典出台的过程。
(3)请就如何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增强国际影响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2022-05-29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2022届高考5月教学质量检测(四模)文综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