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22-23高二·全国·课后作业
1 . 历史上关于形神之辩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则认为“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下列对二者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①前者正确描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②后者认为意识第一,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③二者对于世界本原的认识在根本上是对立的
④二者的观点在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上产生了对立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 . 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写道:“一切现实的东西,唯有在它具有理念并表现理念的情况下才有。”下列对两人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①前者正确解释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②后者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③两人对于世界本原的认识在根本上是对立的
④两人在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A.③④B.①③C.②③D.①②
2020-07-25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五校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政治试题(奉化中学、宁波中学、北仑中学等)
3 .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留下的一串密码,凝结着劳动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生活长期观察获得的智慧,不仅指导古代劳动生产和生活,更折射出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立春:蕴含“阴阳转化、阴退阳升”,对于时空与阴阳关系的思考,彰显古人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的玄妙智慧
②惊蛰:寓意“春雷始鸣,惊醒蛰虫”,反映蛰虫受节律变化而复苏生机,这是用形象思维揭示了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
③谷雨:意为“暮春时节,雨生百谷”,民间素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可见事物的价值会随着人的需要而发生变化
④小满:隐含“小得盈满,不求太满”,中国传统思想认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启示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促成质变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日内更新 | 69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三模政治试题(无答案)
4 . 德谟克利特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物体的影像到达感官引起的。他在说明视觉的形成时说,一切物体的表面经常不断流出一些极微小的原子,形成一种波流,使得空气得到了坚固的形状和不同的颜色,于是就在湿润的眼睛中造成了影像,这个影像传到人的脑中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视觉。下列对该观点认识错误的是(     
A.是唯物主义的朴素的反映论B.认为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觉
C.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D.承认客观存在是认识反映的对象
2021-05-28更新 | 197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41年,毛泽东在品读西洛可夫和爱森堡合著的《辩证唯物论教程》时写了一条关于哲学基本派别划分的批语:“唯心辩证(黑格尔),唯心形式(德波林和中国的德波林派),唯物形式(法国启蒙者、陈独秀),唯物辩证,四者之中,只有最后一种是正确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感觉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是一种唯物形式的观点
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蕴含唯物和辩证的思想
③“意识是否能正确反映物质”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根本标准
④“最后一种”的正确性在于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1-07-21更新 | 1174次组卷 | 25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政治试题(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