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10-23 3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来,一度广受欢迎的广播剧重回大众视野。在抗击疫情中,广播剧迅速行动,用声音的力量凝心聚力、鼓舞人心。《大爱无疆》《众志成城·同心抗疫》等广播剧应时而出,讲述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故事。与此同时,《安家》《法医秦明》等热播影视剧的衍生广播剧同步播出,也受到广大听众欢迎,为广播剧的持续升温加柴添薪。

广播剧是用声音塑造听觉形象的戏剧艺术,可以充分展现声音艺术的魅力,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增强听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与影视剧等视听综合艺术形式相比,广播剧的独特魅力在于通过演员的声音塑造角色,用音乐和音响效果营造环境气氛,以虚写实、以声传神,由此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戏剧情境。尤其在表现难以视觉呈现的戏剧场景时,广播剧的这一优势更加突出。剧作家曹禺曾评价优秀的广播剧能让人“听得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台词、音乐、音响效果融为一体,使人神往,耐人回味”。

广播剧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更适应当代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与欣赏电影、戏剧不同,听广播剧无需特定环境,也不需要大段时间。通勤途中、运动时、就餐时,甚至在等候的间隙都可以收听广播剧,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得审美体验。此外,广播剧的制作灵活机动,适合充当特殊题材作品布局的前锋。比如在科幻小说《三体》的视听化改编作品序列中,广播剧已率先与听众见面,不仅让人“先听为快”,还为同一题材影视作品的出炉预热。

当前,广播剧不仅“重磅回归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呈现出紧随时代的崭新态势。一方面,广播剧紧扣时代主题,展现时代精神,用声音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感人肺腑的当代故事。比如在“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获优秀作品奖的广播剧《今生无悔》,艺术地再现我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科学家黄旭华的奋斗人生,既是一部英模剧,也是一部科普剧。另一方面,伴随网络文化蓬勃发展,广播剧的文本来源越来越丰富。除了原创广播剧和改编自经典文学的广播剧之外,今天的广播剧还不断从影视剧、网剧、网络文学、网络漫画等文艺作品中汲取素材,不仅为听众带来更多选择,更能培育出新一代的广播剧听众。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广播剧的传播路径也更加多样。过去,广播剧大多通过广播电台、录制CD的方式传播;如今,网络在线播放或下载是更主要的收听方式。除手机、车载广播之外,智能家居用品也可以成为播放载体,让广播剧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看,受益于鼓励广大用户生产内容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专业配音演员和配音爱好者加入到广播剧的制作中,网络广播剧的民间社团层出不穷,每个人都可以在广播剧的舞台上尽展才华。

广播剧的新颜新貌还体现在作品与用户、用户与用户的连接中。一些音频平台不仅与传统广播电台深度合作,而且重新整合各自的特色资源,垂直细分领域,深入挖掘用户喜好,从而做到精准推送。同时,借力音频平台的互动技术,听众在收听广播剧的同时,可以发送即时弹幕与素不相识的听友展开交流。这让收听广播剧不再是“独乐乐”,而是延展为随时点评、互动交流的社群活动。

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穿戴设备和5G技术还会创造出更多新颖的音频产品消费场景。无论技术如何赋能,作品品质始终是创作的生命线。当前广播剧热度回升,虽得益于市场需求和新传播媒介助力,更关键的还是作品本身扎实过硬的品质,以及深耕生活的创作方法。打造出根植现实生活、满足社会需求的好作品,依然是广播剧持续升温的保障。

据《2019—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用户已达4.89亿人。其中,“80后”“90后”是在线音频消费主体,他们文化需求强烈,并乐于为高品质文艺产品付费。可以说,包括广播剧在内的音频文化消费市场是一片正在开启的蓝海,“耳朵经济”有望进一步开发。这既是对广播剧创作的正向激励,也对广播剧作品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广播剧未来可期。

(摘编自杨小琉《广播剧,听出时代新声》)

材料二∶

早在几年前,国内大部分广播剧制作团队就开始尝试从专门从事广播剧创作到果断地增加艺术门类,从“创优剧、精品剧”到研发各种通俗的栏目剧、小说剧、小品剧的思维转变,不断以市场需求、听众需求为指引,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受益匪浅。

而着眼于未来,广播剧的创新又迫在眉睫,广播剧如何与市场接轨,传统化的广播剧如何在新形势下“突围”,所有这些,除了观念更新、结构更新外,还急需一个专业的、稳定的、长期的播放平台,这样既可以进一步稳定广播剧的品牌价值,又可以进一步提升品牌效益的市场价值,同时可以改变广播剧高高在上、远离普通民众的局面,这对广播剧的可持续发展、市场化推广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是实现"品牌+效益"的良性结合。

无论雅人、俗人,追新求变,是他们共同追求的一种审美心理。当我们提倡撰写通俗广播剧的时候,也不能完全忽略了雅俗共赏,但我认为雅俗共赏,俗是基础,通俗不是低俗,不是低级趣味,雅与俗的审美需求、审美趣味虽然差别很大,但两者并非水火不容、完全背离,而是有着相交重合的部分,高明的编导,就是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寻找雅俗均能接受的契合点,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是俗中求雅,一是化雅为俗。

(摘编自王爽《浅谈广播剧的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抗击疫情的需求,广播剧得以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再次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B.广播剧可以随时随地收听,更适应当代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还能根据听众喜好进行资源重整,做到精准推送。
C.新传播媒介的介入,使得广播剧创作者能够根植现实生活,创作出高品质作品,为广播剧持续升温提供保障。
D.寻找雅与俗二者的契合点,俗中求雅,化雅为俗,撰写雅俗共赏的通俗广播剧,成为广播剧作者的不二追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播剧能够表现时代主旋律,也能够为特殊题材作品造势,这与它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灵活的制作特点是分不开的。
B.伴随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广播剧创作题材日益丰富,传播途径更加多样,既扩充了收听资源,也扩展了收听群体。
C.越来越多的配音爱好者加入广播剧制作,在增强创作力量、丰富表现形式的同时,也使广播剧的应用场景越发丰富。
D.借助音频平台互动技术,听友们在收听广播剧的同时,可以发送即时弹幕进行交流,增加欣赏乐趣,丰富审美体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助推广播剧发展的一项是(     
A.演员用声音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B.网剧、网络文学、网络漫画等网络作品层出不穷
C.手机、车载及智能家居用品等成为新型播放载体
D.音频平台的互动技术被广泛应用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从材料二看,广播剧应如何创新?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八百个娃娃呀!全在16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是3个月前从关中乡村征召来的农家子弟,有的还是司令老家邻村的乡党……现在都跳到黄河里去了。

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的士兵: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司令司令从沙滩上站起身来,膝盖和裤脚被扑淹上来的河水浸湿了。

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一杆旗! 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

司令自己也惊呆了——

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 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人面对着面,中国旗手用旗杆的尖头捅穿日本鬼子胸膛,把他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旗手眼窝和鼻孔里积存着黄河的泥沙,圆睁着的眼睛和鼓出的眼球,显示着他憋着多深的一股仇气、鼓着多大的劲儿啊!

司令从腮帮子擦到下巴的交界处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旗手左腮和下巴棱儿交会处,有一块大拇指盖大的暗红色的痣斑。那次给新兵团作完讲演,司令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那些尚未完全褪尽乡村孩子神色的一张张脸膛让他想面对面和他们说话。司令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士兵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

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即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啊!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劝谏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

会场一片肃然中。

司令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孙?

士兵笑着说:满蒲城人都知道俺杨军长把兵交给你带了……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婆呢?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儿听听。

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啥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慷慨激昂,士兵们热烈鼓掌。司令说: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陕西娃的本色。

俺爷还会唱戏哩,逢年过节搭台子唱。士兵更得意了。

教给你了没?

我能唱几段。

那你就唱几句。

士兵拉开了架势,吼唱起来:两狼山哎――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哎――为国家啊――何惧——一生……

司令已经热泪盈眶,颤着声问:你叫啥名字?

三娃。

司令抚摸了这个小乡党下巴棱儿上的那块暗红色的痣斑:我把你也记住了。你婆教你的口曲儿,你爷教你的戏词,我听一遍就都记下了……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武汉中山公园,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冈部直三郎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耳边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的口曲儿。还想到了母亲。

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尽孝了。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大约一个月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黄河河面浊浪翻卷、悬崖石壁陡峭冷峻、战马昂首挺立等场景的描写,营造了雄壮悲怆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小说将司令祭拜英灵的场景与八百名年轻士兵参军、训练、战斗、牺牲等情况交错进行叙述,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曲折有致。
C.“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又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和对他们牺牲的痛惜。
D.小说人物塑造鲜明生动,几句方言口语的对话,一首口曲,一段戏词,惊心动魄的死亡状态,关中好儿郎三娃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7.关于小说叙写受降仪式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降仪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都是真实的,历史场景与虚构情节相结合,使艺术描写更显真实,前文的相关情节更能深入人心。
B.在受降仪式的现场,再次写到三娃捅穿敌人胸膛的军旗和唱的口曲儿,凸显了和三娃相似的千万中华好儿郎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
C.抗战胜利,我军受降,这场景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而英雄已逝,从而表达了对英雄的痛惜与缅怀,使小说主题内蕴更深刻。
D.冈部直三郎跪服缴械,与前、后文司令跪拜英灵、跪别老母亲形成对比,突出侵略者的外强中干和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
8.小说结尾处写孙司令回忆母亲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人说,陈忠实的创作关注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影响。请结合文中娃娃兵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2022-08-29更新 | 749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南省部分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

文本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注】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旦A旦B而C学D之E久F而G不H怠I焉J迄K乎L成M而N亦O不P知Q其R昏S与T庸U也V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卒于鲁也传之”与“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B.明年,文中是第二年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今年的下一年,二者的意思不同。
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与“顾野有麦场”(《狼》)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
D.“恐已暮矣”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恐”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和尚认为,穷和尚仅凭一个水瓶和饭钵不能到达南海,结果穷和尚成功到了南海,这说明运气是成功的一个条件。
B.蜀国距离南海有几千里路,富和尚没有到达而穷和尚到达了。作者采用对比手法,目的是告诉我们“为学”的道理。
C.文本一先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
D.文本二告诉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想学习,时间永远不晚,正如《劝学》中所说,“学不可以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4.彭端淑的《为学》告诉我们什么学习的道理?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释:①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②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③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披䋈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与尾联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16.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