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6-2 插秧歌课后作业
全国 高一 课后作业 2024-04-07 8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名篇名句默写、作家作品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比“二十四节气”本身更重要的,是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比如,很多节气与众多民俗相互依存、相依相融,立春和春节、惊蛰与“龙抬头”、夏至跟端午节、秋分与中秋节等都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而立春、清明、立夏、冬至等,早已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传习,成为东亚乃至东南亚各民族的文化与感情纽带。

去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由指导农业生产而来,是古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其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二十四节气”的一些文化符号,依然是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依据,并激励着民族精神。例如,“一年之计在于春”,________;“春耕、夏耘、秋收、冬藏”,_________;“大雁南飞、春燕归巢”,_____________。

千年文明,生生不息。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时代如何变迁,科技怎样发达,守住了传统文化之脉,才能筑牢民族之魂。因此,“二十四节气”理应通过一些与时俱进的方式传承、弘扬下去。

1.依次填入文中三处横线上的语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提示我们认知和尊重生命节律;发酵着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情思;督促我们顺应天时、勤奋有为。
B.督促我们顺应天时、勤奋有为;提示我们认知和尊重生命节律;发酵着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情思。
C.提示我们认知和尊重生命节律;督促我们顺应天时、勤奋有为;发酵着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情思。
D.督促我们顺应天时、勤奋有为;发酵着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情思;提示我们认知和尊重生命节律。
2.根据“二十四节气”歌,下列选项与杨万里《插秧歌》节气相同的一项是(     
A.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B.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露蚕开晚簇,江燕绕危樯。
C.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人很早就体会到了赏荷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并且毫不掩饰自己对荷花的喜爱。这从大量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譬如汉朝乐府那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在于色彩的映衬,在于成片的气势而非。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荷花还是传统国画的重要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中,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得 ②      。自古以来入诗、入文、入画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其姿态的优雅与古典,颜色的淡雅与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因为所附着的象征意义,荷花     ③      ,卓尔不群,有如谦谦君子一般。除此之外,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3.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修改后的句子: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汉朝乐府那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
B.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C.自古以来入诗、入文、入画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
D.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
2023-10-17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第一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相较于杨柳与梧桐,_______,却因“雨打芭蕉”一个瞬间,让文人雅士们怦然心动,成为寄托愁绪的象征物。_______或许杨万里的诗就是最好的说明,他在《芭蕉雨》里写道:“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细声巧学蝇触纸,大声铿若山落泉。三点五点俱可听,万籁不生秋夕静。芭蕉自喜人自愁,不如西风收却雨即休。”雨打芭蕉的清韵被杨万里描述得细致入微,对于芭蕉自身来说是喜悦的歌唱,_______,相较于那些默默无闻的植物实属万幸,和那些被歌颂赞美的植物相比却又是不幸。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7. 下面文段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但是近年来劳动教育却逐渐成为短板。③通过调查表明,青少年不愿甚至不会劳动的情况比较普遍。①而餐饮浪费之所以成为一个长期难以根治的现实,⑤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劳动观念缺失,⑥一些人对劳动、劳动果实不尊重。⑦当下学校最重视的是与考试成绩密切相关的智育,⑧而非劳动教育。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职业教育相对不强,⑩其根源与劳动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二流教育”的错误观念存在某种关联。

2023-11-15更新 | 299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届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插秧歌》一诗中,写出劳作犹如战斗的紧张气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万里《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家四口齐心协力又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又秩序井然的劳动场景。
(3)杨万里《插秧歌》以农夫插秧顾不上休息来表现插秧季节繁忙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插秧歌》中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
(6)《插秧歌》中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描写,表现插秧艰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4-1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6-2 插秧歌课后作业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暗示插秧简直就是紧张的战斗。
B.诗中“朝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许久水米未沾,说明农事繁忙到极点。
C.第六句“低头折腰”表明农夫虽已累得直不起腰,但依然不肯吃饭休息。
D.全家四人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他们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
10.徐中玉教授在《唐宋诗》一书中说,读此诗“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请简要分析本诗“活泼泼的生活气息”表现在哪些方面。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描写了麦收时的农忙景象,也对人民承受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内容丰富而有层次。
B.“惜”字写出农民为抢收麦子忘记了疲惫与炎热,特殊的心理状态更显生活不易。
C.诗中贫妇生活无着,只能受雇于人,为其捡拾遗穗,她的形象令人同情也促人思考。
D.结尾说自己不事农桑却能生活无忧,作者深感愧疚,表现出难得的自省和人道主义精神。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交代了背景,表明诗中写的是五月麦收的农忙时节,然后又选取有代表性的场景来表现主题。
B.刈麦和拾穗的情景在诗中交织在一起,生动真切,历历如画,对农家生活压力的来源也有暗示作用。
C.末尾抒情文字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D.这首讽喻诗叙述简洁,运用象征手法,将叙事与各种描写手法相结合,语言平易流畅,内涵深刻。
13.这首诗和杨万里的《插秧歌》分别描写了“刈麦”和“插秧”的劳动场景,诗人各自有怎样的用意?
2023-10-20更新 | 13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名篇名句默写、作家作品

试卷题型(共 7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4
名篇名句默写
1
古代诗歌阅读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应用
2
阅读与鉴赏
3
名篇名句默写
4
作家作品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20.65语句复位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选择题组
3-5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标点符号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60.65情境补写  连贯语言表达
7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  结构混乱语言表达
二、名篇名句默写
8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三、古代诗歌阅读
9-100.65杨万里(1127-1206)  山水田园
11-130.65白居易(772-846)  讽喻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