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南昌市第十九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三 三模 2024-05-21 21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网络的出现真正改变了文学经典的存在样式、传播方式和接受需求。从早期PC端的红楼同人小说、各红楼网站贴吧到当下移动端各传播平台、视频和有声读物、图文、视媒、声媒三大传播方式的叠加融合使得《红楼梦》的存在远远超出一部小说或影视作品的定义。

对经典的传播而言,媒介并非一个中立的传播工具,其本身就是一种隐喻的意义和语境“修辞”。每种媒介自身都包含着影响传播内容、价值取舍的相关因素及影响的方式密码,都借助自己塑造的媒介环境提供一种创造“个性”意义的场所和条件,一旦和受众产生具体的文学互动关系,就会使这种互动呈现出一定的价值偏向。比如聚集在“天涯社区”贴吧的红迷们,形成了强烈的解密式阅读趣味;B站聚居着大量喜欢《红楼梦》鬼畜视频、热衷通过弹幕分享自己感受的乙世代青年;抖音则是《红楼梦》美妆、美食爱好者的集散地。故而媒介作为经典传播风格和氛围的创生者,本身已成为传播内容的一部分,成为一个具有价值偏向性的意义生产空间。

因此媒介技术究竟是向善还是向恶,对经典的传播来说是最好还是最坏的时代都非简单对错之判。虽然对当下的传播现状不能悲观,但也绝不能乐观,因为我们多大程度上能够把控技术带来的问题,规避文学产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警惕大众化、娱乐化、碎片化的趋向,依然取决于我们如何以及在什么意义上使用媒介。

新媒体与文学经典传播的关系是一种多层次、反馈复杂的交互影响,具体表现在它们之间不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还关涉到审美、道德、意识形态、价值观、话语权力及资本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但文学毕竟是人学,阅读和接受经典的最终目的是影响并塑造人,因此,观照人的精神世界是文学传播和接受的永恒主题。新媒体与文学经典传播的结合,对读者而言无论是功用的还是娱乐的,最终的旨归依然是自身审美艺术素养的提升和人生存在意义的确认。从近期利用问卷星所做的全国调查来看,对于“您阅读和学习《红楼梦》的最大收获”一问,10623份答卷中选择“感悟人生存在的意义”占比66.27%,仅次于“丰富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的66.73%,由此可见对文学经典精神境界的追求,已成为阅读经典最重要的动力和期望之一。

(摘编自李丹丹《新媒体视域下(红楼梦)传播现状及规律》)

材料二:

数字媒介的核心特征之一是互动性。互动性从根本上改写了传统新闻文本的构成法——文本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固定的叙事形式,亦不再拥有相对稳定的意义结构,而是在互动的作用下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主选择、参与、探索的叙事空间,最大限度地激活了文本的开放性内涵,为用户打开了一个意义协商空间。不同的互动实践与方法,形成了不同的语义规则,亦形成了不同的意义生成方式。因此,互动可以在修辞维度上加以认识——互动的语言,即是修辞的语言。

在时间维度上,用户可以自主地选择故事在时间维度的“展开”方式,并从容地处理“沿途”的页面悬停时长,由此决定叙事“前行”的时间结构,如内容呈现的顺序、方向和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独特的时间意识。当不同的信息模块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逻辑时,用户便可以在自由选择中建立特定的时间概念或时间意识。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央视新闻推出的融媒体产品《亚运山水间》,设置了富春江、良渚、西湖、钱塘江四个“探险”板块,用户点击不同的板块,即可触发漂流、迷宫、龙舟和射箭四个不同场景的游戏,从而体验特定场景的游戏内容。不同的选择顺序,形成的是不同的内容呈现顺序和结构,这便从根本上改写了传统新闻的内容呈现顺序,由此摆脱了文本意义生成所高度依赖的时间逻辑。例如,“良渚”板块主要讲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历史文化,“西湖”板块注重呈现当下的自然美景——不同的选择顺序,决定了不同的感知模式,亦在时间维度上形成了不同的杭州印象。

在界面功能上,融合新闻允许用户长时沉浸、随时切换、及时退出某个场景,并允许用户在悬停时能够在空间场景中任意移动、放缩,比如拖动地图查看某个点位,放大画面查看某处细节等,全面浏览并深度挖掘界面空间中的信息。在《亚运山水间》中,用户进入“富春江”的船只,可以在虚拟场景中自由地游览、观赏每一处景观细节。可见,用户通过对悬停时间的处理与支配,改变了叙事进程中的情节展开时长,而探索时间越久意味着用户越有可能突破经典叙事中的时间限制,进入深度阅览状态,进而捕捉到画面中更多的细节,获得更为丰富的新闻信息。

在空间维度,用户通过一定的导航选项或条件选项,可以自由地决定新闻内容的可见性,从而以互动为基础,形成不同的导航空间形态,或形成不同的虚拟空间图景,以此重组融合新闻的意义结构。换言之,某些内容能否显现并进入意义结构之中,完全取决于用户的个性偏好与自主选择。例如,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贝尔弗中心于2022年负责创建了一个融媒体项目——基于街道壁画地图的交互式时间轴《黑人的命也是命》。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是2020年非裔美国人乔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开枪射杀后,美国各地陆续出现了反种族主义艺术品。进入作品界面后,用户可以根据艺术品类型、艺术家身份、创作时间、涉及的社会议题等类目对内容进行筛选,还可以点击地图上的作品名称,查看作品的具体信息。这种自主选择的行为不仅影响了文本的“输出”内容,而且改变了文本的呈现方式,亦影响了用户的解读方式,如用户对于种族议题的观点和态度。

(摘编自刘涛刘锦鹏《通往数字世界的修辞学:融合新闻叙事的数字修辞体系构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改变了文学经典的传播方式,这些传播方式的融合使《红楼梦》不只以传统小说的方式存在。
B.媒介作为经典传播风格和氛围的创生者,能以不同方式影响传播内容,成为传播内容的一部分。
C.数字媒介使传统新闻文本封闭、固定的叙事形式变得不固定,其意义完全由用户动态生成。
D.融合新闻允许用户支配悬停时间,对界面信息深入探索,使其可能突破经典叙事中的时间限制。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是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要内驱力,但在文学产业化过程中,因资本因素带来的大众化、娱乐化、碎片化趋向对此产生负面影响。
B.体验《亚运山水间》项目时,如果用户点击“西湖”板块,那么他将在体验对应的场景游戏过程中领略杭州自然美景,这样的感知模式将带给他独特的杭州印象。
C.用户在体验《黑人的命也是命》项目时,可以在壁画地图的界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类目,查阅相应的内容,这样的新闻呈现将影响他们的信息获取和观点形成。
D.材料“提供一种创造‘个性’意义的场所和条件”,与材料二“为用户打开了一个意义协商空间”所表达的意思基本一致。
3.结合两则材料,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媒介的“修辞”作用的一项是(     
A.抖音播放量超1000万的红楼视频合集有一部分涉及仿妆话题,其中一条红楼美妆视频评论就超过10万,这种由媒体营造的精致化生活氛围吸引大众与之同频共振。
B.国产志怪类动画《神弦曲--猫儿与时光铃铛》在首支预告的动画场景绘制中使用AI技术出图,其中三分之二的背景制作都使用了AI技术。
C.新华社推出的AR作品《天地工程》,允许用户在日常生活场景中,通过自由移动、放大或旋转火箭,自主体验火箭发射的过程,使用户对科技强国有切身体会。
D.“2023北京国际设计周”与天坛公园主办的天坛赏月直播活动,在展示传播新锐设计产品的同时,融入古建、古乐与中秋之月的互动场景,彰显文化与诗性。
4.下列图表是关于《红楼梦》相关传播情况的调查。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表一及材料一可知图文、视媒、声媒等多渠道传播方式,使经典《红楼梦》的传播变成文化产业链的一环,技术的便利带来了新的传播契机和可能。
B.从表一受众了解《红楼梦》的渠道占比看,占比最高为视频类,说明在当下短平快的整体传播背景下,视频成为人们获取相关知识时最受欢迎的方式。
C.从表二《红楼梦》当下传播现状的满意度来看,近九成的受众表示满意,可见当下的媒介技术是人们可接受的,体现了文学经典传播大众化的趋势。
D.表二中有约一成的受众对传播现状不满意,可见对于经典的传播,从长远来看,新媒体传播方式前景不容乐观,表一“学校课堂”占比低验证了这一点。
5.两则材料在论及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时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葛师傅

陆文夫

我的师傅姓葛,名字叫增先,五十八岁。总戴一顶瓦灰色的鸭舌帽,为的是遮掩了那一头斑白的头发。他总共有两个徒弟:一个是广德,一个就是我。

我自小欢喜听苏州评弹,而且居然学会了《水浒》中的几个段子。师兄广德便来鼓动我,说:“你何不把厂里的新鲜事情,编几段评弹?”

我说:“师兄,说书这一行,还有点窍门:你听武松打虎那一段,说起来多神!多险!那有个情节;眼前这厂里的事情,太淡。”

广德说:“这话不对,就说我们的葛师傅吧,他身上就有好材料。

“先对你说一段:葛师傅三十八岁那年,从汉口回到苏州。有个史老板,接下一宗大生活,替客户配一只大活塞。那时没有科学仪器测量,全靠一把大卡钳,手头上的功夫。照理,这样大的生活要到上海去做的,史老板想创招牌,硬把生活接下了。

“那活塞车了三天,最后一刀没人敢车了。史老板一急,把苏州一带稍有名气的车工都请到厂里。车工有句老话:“千刀万刀,最后一刀。”这最后一刀吃对了,就是正品,吃不准,就得报废。生活一废,史老板的招牌就碎了,车工的饭碗也得过河,没人敢落车。

“葛师傅站出来,拿起卡钳,量了个仔细。量完了,二话没说,把车床马达一推,拖板一摇,嗤溜溜地车了一刀,大模大样地说:“落车!”——活塞进汽缸,正好!

“从此,葛师傅到哪爿厂,哪爿厂就生意兴隆。葛增先这三个字,被人家喊成了活神仙!”我听了这段故事,来劲了,说:“这有点像松打虎哩!”

广德笑起来说:“你怎么老是武松打虎啊?当今的英雄不同了,葛师傅去年革新二十八项技术,这才是正文哩。以后有空,我慢慢说给你听。”

我把葛师傅这段故事编成评弹,题目叫“活神仙巧车大活塞”,果然大受欢迎。

……

去年九月,葛师傅开会去了。这时候,来了紧急任务,也是要配大活塞。我心里想,这下子可以显显葛师傅的威风了。我把任务交给一个车工,关照他说:“这最后一刀你别车,放着等葛师傅回来。”

葛师傅刚回来。车间里的人呼隆一下把他围在当中,有人直着嗓子喊:“快来呀,活神仙要表演啦!”

葛师傅被弄得莫名其妙,我说:“别听他们瞎起哄,有只活塞请你卡一卡。”

葛师傅听到活塞两字,眉毛动了一下,问:“生活急不急?”

“人家一爿榨油厂停工,几百人等着哩!”

“活塞有多大?”

我说:“和你二十年前车的一样大。”

葛师傅脸色一虎,说:“什么二十年前,快领我去看。”

我见师傅脸色不对,心里有点虚。说实话,这样紧要的生活,是不能当耍的。那些看表演的人,一个劲地喊:“快来呀,表演开始罗!”

葛师傅跑到车床跟前,立刻把袖管一捋,拿起卡钳就量。量完问我:“厂里有没有这么大的分厘卡?”

“货已经订了,还没来,最快也要三天。”

葛师傅责怪我:“你为啥一点准备不做,莽莽撞撞地干险事?”

我听了,肚皮里泛泡泡。你二十年前干得那么神奇,如今却非分厘卡不可了。用分厘卡算啥稀奇。

那些看表演的人,也和我一个心思。本想见识葛师傅的当机立断,干脆利落,没想到活神仙却磨磨蹭蹭!有些人熬不住了,嘁喊嚓嚓地议论起来:

“并不那么神嘛!”

“他过去跟资本家做,也不曾考虑嘛,是怕塌面子!”

葛师傅耳朵十分尖灵,抬起头来追问:“这话是哪个说的?你哪知道替老板卖命的寒苦?那辰光,你当我真是神仙?我是拎着饭碗碰运气啊!碰对了,我能在苏州多吃几年饭。碰不对,大不了再闯几个码头。如今能这么乱闯?损失工料还是小事,榨油厂几百人等着!停一天工要给国家造成多大损失?这不是个人的饭碗问题了!”

车间里鸦雀无声,只有车床在咝咝嘘嘘地旋转,铁器轻轻地碰击。天窗里突然射进耀眼的阳光,我才看清葛师傅严肃的目光。我忙劝他说:“那就等三天吧。”

葛师傅拧起眉头,翘起下巴,眯细着眼睛,停了一息说:“不能等。眼下正是新豆登场,榨油厂任务紧急。”

我说:“万一报废了,时间也差不多。”

葛师傅说:“通知翻砂车间,别把活塞的泥模毁了,随时准备浇第二只……”他把帽子一脱,现出一头斑斑白发。

旁边那些看表演的,肃静无声,好像在替葛师傅助劲,大家共担着一个责任。

紧要关头到了,见他满满地吸了口气,摆开八字步,把全身的力气都提到两只膀子上,屏住气,稳住劲。卡钳脚在活塞上轻轻地一探,跟着一挥手,高喊:“开车!”床飞舞起来了,车刀嗤嗤地切削过来,雨点般的铁屑,沙沙地四洒开来。工夫不大,一刀到头,大活塞完工了。我没等葛师傅吩咐,便吹响哨子,指挥落车。那一边,人们个个抢着活干,忙着向汽缸里装。只听见梆头梆梆梆三响,车间里一片欢叫:“正好!”

我的一颗心从喉咙里落下肚去。回头看葛师傅,才发现他上半身的衣衫全湿透了,眉毛上都吊着汗珠。

这以后,我花了三个夜晚,编了一段新的评弹,它受到了大伙儿更加热烈的欢迎。

1961年发表

(有删改)

文本二,

向评弹学习(节选》

陆文夫

我向苏州评弹学过不少东西,所以有人说我的某些短篇小说有点像苏州评弹。爱上苏州评弹,那是在我开始写小说之后。那时我为写小说而苦恼,而评弹带给了我各种启发。苏州评弹的语言很生动,很优美,很有表现力,可惜的是我不能用吴语来写小说,不懂苏州话的人看不懂,懂苏州话的人看起来也很吃力,何况吴语也和许多地方语言一样,许多传神之处无法用普通话加以翻译,只好吸收一些读音不同,字面能懂的方言,如“瞎七搭八”“滴溜滚圆”等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德讲故事,先说葛师傅三十八岁从“汉口”回来,暗示他一身本领是从何而来的。
B.“我”让车工留下最后一刀,也故意不准备分厘卡,就是想亲眼看“活神仙”表演。
C.葛师傅告诉大家,二十年前为史老板巧车大活塞是“碰运气”,这里有谦虚的成分。
D.“我”建议“等三天”,而葛师傅想清楚得失利弊之后,果断决定冒险去车大活塞。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年革新二十八项技术,从榨油厂来的任务很紧急,文本一中的这些细节透露出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时代气息。
B.文本一多处以描摹五官来刻画人物,如“眉毛动了一下”“拧起眉头”,神形兼备,表现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C.文本一中,工人们从议论纷纷到肃静无声再到欢呼一片,烘托了故事气氛,也表现了人们对葛师傅认识的转变。
D.两则文本都写到了评弹,但用意不同,文本一以评弹为主线串联情节,文本二以评弹为学习对象,谈论小说创作。
8.文本一中两处划线部分都描写葛师傅车活塞,却写出了“不一样”的葛师傅,谈谈你的理解。
9.陆文夫指出“有人说我的某些短篇小说有点像苏州评弹”,请结合两则文本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文本一哪些方面“像苏州评弹”。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殁世而不卷。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古者圣王制为衣服之法,曰:“冬服绀緅之衣,轻且暖,夏服絺络之衣,轻且凊,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古者圣人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日带剑,为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折,此剑之利也。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此车之利也。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制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虽上者三公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饰,此舟之利也。

(节选自《墨子·节用》)

材料二:

禽滑厘问于墨子曰:“锦绣烯纻,将安用之?”墨子曰:“恶!是非吾用务也。古有无文者得之矣,夏禹是也。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当此之时,散无所用,而务在于完坚。殷之盘庚,大其先王之室,而改迁于殷,茅茨不剪,采椽不斫,以变天下之视。当此之时,文采之帛,将安所施?夫品庶非有心也以人主为心苟上不为下恶用之?二王者以化身先于天下,故化隆于其时,成名于今世也。且夫锦绣烯纻,乱君之所造也,其本皆兴于齐。景公喜奢而忘俭,幸有晏子以俭镌之,然犹几不能胜。夫奢安可穷哉?今当凶年,有欲予子随侯之珠者,曰不得卖也,珍宝而以为饰。又欲予子一钟粟者,得珠者不得粟,得粟者不得珠。子将何择?”禽滑厘曰:“吾取粟耳,可以救穷。”墨子曰:“诚然,则恶在事夫奢也?长无用,好末淫,非圣人所急也。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禽滑厘曰:“善。”

(节选自《说苑·反质》)

[注]①鞼匏:制皮革的工匠。②绀緅:青色的衣服。③絺络:葛布的统称。④禽滑厘:墨子的学生。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品庶A非有B心也C以人主为D心E苟上F不为G下H恶I用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餍,文中指厌弃、厌恶,与《扬州慢》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厌”意思相同。
B.从事,文中指干某项事业,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的“从事”意思不同。
C.卑,本义是位置低下,文中是使动用法,与成语“草菅人命”中的“草菅”用法相同。
D.盘庚,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之迁”中的“盘庚”,是商的君王,曾将国都迁到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明王圣人,之所以能称霸天下,匡正诸侯,是因为他们对百姓忠信有加,而且让百姓看到利之所在。
B.墨子认为,圣王下令,让天下的工匠在制造物品时要本着实用的原则,其目的就是不想徒增浪费。
C.晏子常用节俭来规劝喜好奢侈的齐景公,但仍然很难制止,由此可见,一旦习惯于奢侈就很难有尽头。
D.随侯珠、一钟粟不可兼得时,禽滑厘毅然选择粟米,这可看出他宁愿身处穷困,也不丢失道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制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
(2)今当凶年,有欲予子随侯之珠者,曰不得卖也,珍宝而以为饰。
1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衣服的制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乌夜啼

陆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二句比喻贴切自然,写纨扇如月、纱巾如烟,扇美巾轻正可驱暑减热,以此点明季节。
B.“高槐叶长阴初合”与“新蝉”不仅点明时令,而且遥相呼应,足见观察之细与结构之妙。
C.陆游擅长草书,这里“弄笔斜行小草”与“矮纸斜行闲作草”一句相比,其心境并无二致。
D.这首词写景叙事紧扣一“闲”字,从平淡无奇的生活素材中发掘出了无尽的诗意与情趣。
16.“更无一点尘埃到”一句该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