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 高二 期中 2020-12-14 50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     ),但实际上                              。______________“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_________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损害、束缚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浪漫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庄子_________避弃现世,__________并不否定生命,而毋宁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这使他的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和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   但是   而且   B.不仅   而且   即使   
C.虽然   但是   即使   D.不但   而且   尽管   
2.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括号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一个消极避世②一个出世③一个乐观进取④一个入世
A.②①③④B.③①②④C.④②③①D.①③④②
3.根据上下文,在波浪线处填入恰当的句子(不超过15个字)。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朝,完成于乾隆时期,原圆明园发展为由圆明、绮春、长春组成的圆明三园。它位于北京城西北的海淀区,这里原为一片平地,既无山丘,又无水面,但是地下水源很丰富,挖地三尺即可见水,为建造园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圆明园正是利用这样的条件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圆明园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园的水面占全园面积350公顷的一半,其中最大者为圆明园中心的福海,宽达600米,湖中还建有三座小岛;中型水面有圆明园的后湖等,长宽约二三百米,隔湖可观赏到对岸景色;小型水面和房前屋后的一塘清池更是无数,还有回流不断的小溪如同园内流动的纽带,将这些大小水面联成完整水系,构成一个十分有特色的水景园林。而所有这些水面统统是由平地挖出来的,用挖出之土就近堆山,所以湖多山也多,大小山丘加起来占了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不过这些土山都不高大,并没有破坏全园的水景特点。

特点之二是______________。圆明三园占地面积很大,但它没有北海琼华岛和清漪园万寿山那样的可作为全园风景中心的山峰,只有一组又一组的小型园林布满全园。它们或以建筑为中心,配以山水植物;或在山水之中,点缀亭台楼阁。利用山丘或墙垣形成一个又一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小园,组成无数各具特点的景观。这里有宫门内供皇帝上朝听政用的正大光明殿建筑群;有福海与海中三岛组成、象征着仙山琼阁的“蓬岛瑶台”;有供奉祖先的安佑宫和敬佛的小城舍卫城;有建造在水中的,平面成字形的建筑“万方安和”。乾隆皇帝几下江南,随行带着画师,把苏州、杭州一带的名园胜景摹画下来带回北京,于是在圆明三园里相继出现了苏州水街式的买卖街、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平湖秋月和三潭印月等著名景观,不过这些江南胜景在这里都成了小型的、近似模型式的景点。

圆明园的特点之三是______________。建筑平面除惯用的长方形、正方形外,还有工字、田字、中字、字、曲尺、扇面等多种形式,屋顶也随不同的平面而采用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等单一或者复合的形式,光园内的亭子就有四角、六角、八角、圆形、十字形,还有特殊的流水亭;廊子也分直廊、曲廊、爬山廊和高低跌落廊等。乾隆时期还在长春园的北部集中建造了一批西洋形式的石头建筑,由当时在清廷做事的意大利教士、画家郎世宁设计,采用的是充满繁琐石雕装饰的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形式,建筑四周也布置着欧洲园林式的整齐花木和喷水泉,这是西方建筑形式第一次集中地出现在中国。朝廷为了这批宫殿所需要的大量玻璃窗与玻璃吊灯,还专门在园内设立了烧制玻璃的作坊。

圆明园就是这样一座由大小水面、不同高低的山丘和形式多样的建筑组成的大型皇家园林。它前后建设了近40年,历经三个朝代,在雍正时形成圆明园24景,乾隆时又增加20景,加上长春园的30景,万春园的30景,共有100多处不同的景点,所以西方有人把这座园林称为“万园之园”。

(节选自侯仁之《北京城的生命印记·圆明园》)

材料二

“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明代米万钟在他北京西郊的园林里,写了这两句诗句,一望而知是从晋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胎而来的。不管“对”也好,“见”也好,所指的都是远处的山,这就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把远景纳为园中一景,增加了该园的景色变化。这在中国古代造园中早已应用,明代计成在他所著《园冶》一书中总结出来,有了定名。他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已阐述得很明白了。

北京的西郊,西山蜿蜒若屏,清泉汇湖沼,最宜建园,历史上曾为北京园林集中之地,明清两代,蔚为大观,其中圆明园更被称为“万园之园”。

这座在历史上驰名中外的名园——圆明园,其造园之术,可用“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八字来概括,这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具体表现。偌大的一个园林,如果立意不明,也难成佳构,所以造园要立意在先。圆明园如今仅存断垣残基,要谈这些只能用今日尚存的另一个大园林颐和园为例了。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郊十公里,万寿山耸翠园北,昆明湖弥漫山前,玉泉山蜿蜒其西,风景绚美。颐和园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精心模拟,故西堤、水岛、烟柳画桥,移江南的淡妆,现北地之胭脂,景虽有相同,趣则各异。

园面积达三四平方公里,水面占四分之三,北国江南因水而成。入东宫门,见仁寿殿,峻宇翚飞,峰石罗前。绕其南豁然开朗,明湖在望。

万寿山面临昆明湖,佛香阁踞其巅,八角四层,俨然为全园之中心。登阁则西山如黛,湖光似镜,跃然眼帘;俯视则亭馆扑地,长廊萦带,景色全囿于一园之内,其所以得无尽之趣,在于借景。小坐湖畔的湖山真意亭,玉泉山山色塔影,移入槛前,而西山不语,直走京畿,明秀中又富雄伟,为他园所不及。

廊在中国园林中极尽变化之能事,颐和园长廊可算显例,其予游者之兴味最浓,印象特深。廊引人随,中国画山水手卷,于此舒展,移步换影。上苑别馆,有别宫禁,宜其清代帝王常作园居。

谐趣园独自成区,倚万寿山之东麓,积水以成池,周以亭榭,小桥浮水,游廊随径,宜静观,此大园中之小园,自有天地。园仿江南无锡寄畅园,以同属山麓园,故有积水,有景可借。

水曲由岸,水隔因堤,故颐和园以长堤分隔,斯景始出。而桥式之多,构图之美,处处画本,或玉带桥之莹洁柔和,十七孔桥之仿佛垂虹。每当山横春霭,新柳拂水,游人泛舟,所得之景与陆上之景,分明异趣。而处处皆能映西山入园,足证“借景”之妙。

(取材于陈从周《悠然把酒对西山》

4.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圆明园包括圆明、绮春、长春三园,是借助于海淀的地理特点造出的人工山水园林。
B.圆明三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建成,集皇家园林和江南园林的特征于一体。
C.圆明园的西方建筑采用“巴洛克”风格的形式,由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设计。
D.长春园北部的西洋形式的石头建筑,是西方建筑形式第一次在中国出现。
5.根据材料二,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远山蜿蜒,有清泉汇流的地方,是最宜建园之处,所以西郊一带名园众多。
B.造园如写文章,立意在先。“因水成景,借景西山”是颐和园造园的立意。
C.颐和园模拟杭州西湖,虽地处南北不同,但湖光山色、烟柳画桥,形趣皆似。
D.圆明园和颐和园一样,都借西山入园成景,皆为皇家园林的典范。
6.把远景纳为园中或室中一景,是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的一种手法,下面诗句不能体现出这种“借景”手法的是(     )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B.西岭烟霞来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涵远堂对联)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D.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曹雪芹《凝晖钟瑞》)
7.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条概括圆明园的建园特点。
2020-11-2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厚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取材于《墨子·非乐》)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使其曲直、繁省、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     )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     )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     )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夫声乐入人也深,其人也速。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

(取材于《荀子·乐论》)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仁者之为天下     度:法度
B.使其声足以乐而不        流:放纵
C.曲直、繁省、肉、节奏 廉:清亮
D.其人也速                      化:教化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厚措敛万民                 何不虑以为大尊浮江湖
B.形不为道                    裂地封之
C.使其声足                 而不流埏填为器
D.夫声乐入人也深          有是四端也
10.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括号处,正确的一项是(     )
A.豪      B.豪        C.广      D.广      
11.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B.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C.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D.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音乐不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所以开展音乐活动是错误的。
B.荀子认为人的情感变化表现在音乐之中,这种表现必须进行引导才能避免祸乱。
C.《乐论》从设置音乐的原则和方法两个角度批驳了《非乐》的观点。
D.荀子认为音乐感化可使家庭内部相爱相亲,朝廷上下相慕相敬,天下百姓归顺服依。
1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14.结合文本,谈谈墨子和荀子对待音乐的见解有何不同。你更赞赏谁的观点?请简述理由。
2020-11-20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句子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5. 请完成下列默写。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己。”(《论语》)
(2)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3)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
(5)故有之以为利,____________________。(《老子》)
(6)企者不立,跨者不行,______________,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
(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________________,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020-11-20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各题。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曹雪芹

秋花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1】短檠【2】,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3】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4】

苏轼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

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注释: 【1】ruò:点燃。【2】檠qíng:灯架, 蜡烛台。【3】脉脉:细雨连绵。【4】此词创作于公元1094年8月。是时,作者由定州贬往英州、惠州。
16.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在诗人眼中,蜡烛也具有灵性。曹诗中它会同主人公一起因悲愁而流泪,在这里,外界的物象被赋予了强烈的主观情感,正像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B.曹诗共用了十五个“秋”字,五个“风”字,五个“雨”字,对秋意极力铺陈渲染,反复咏叹,形成一种“秋”气弥漫、“秋”味浓郁的诗境。
C.苏诗中“更听寒蛩促机杼”一句深秋蟋蟀的鸣叫,引出似在催促妇人织布之意,表现诗人沉浸于田园生活,不畏贬谪的达观态度。朴中见真,实中见情。
D.苏诗中“夜凉枕簟已知秋”这句明写秋凉,实写人心之凄凉,与李清照的词“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有异曲同工之妙。
17.比较两首诗,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同时空的两位诗人,面对萧瑟的秋景,各选角度,倾诉心怀,曹诗描写了风雨之夜的情境,苏诗描写了雨夜梦醒的情景,共同表达了主人公伤秋的悲情。
B.两位诗人都描写了秋雨之凉,并擅长以声写雨。曹雪芹描写了秋雨伴着漏声潇潇而下的情形,苏轼则被梧桐叶上的秋雨声惊破梦境。
C.两位诗人都擅长化用前人诗句表达情感。曹诗中“罗衾不奈秋风力”巧妙地化用李煜词句“罗衾不耐五更寒”;苏诗中“梧桐叶上三更雨”一句化用了温庭筠词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D.同是写秋,但两首诗体裁并不相同。曹诗是一首拟乐府诗,“代”,犹“拟”,“仿作”之意。而苏诗由语言形式可判定是一首七言律诗。
18.两首诗都因秋雨引发悲秋之情,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主旨的不同。
2020-11-20更新 | 21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枝头消息

朱以撒

①在悠长的公路上奔驰,风从车窗外挤了进来,呼呼直响。路两旁的杨树、悬铃木度过了漫长冬日之后,应和这个已经到来的春日。枝头漫出鹅黄,很嫩,似乎吹弹即破。它们都蜷缩着,像是握住的拳头,还要一点时间,随着越发上升的气温,渐渐打开它的容颜。这是多么有诗意的色泽啊,很含蓄、阴柔,同时又有一缕开张之气正待散发。刚刚好——我欣赏的正是这种情态。再往下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疯狂地展开、伸长,就像一个大姑娘,深闺再也藏不住她的情怀了。

②太泛滥了,不免俗气。

③植物与人不同,是无所谓制约的。在适宜生长的天候下,很快就会染绿一条大道,或者一个公园。阳光、雨露、土地,这些条件具备了,它的趋势就是向上。

春日里盎然的气息也悄然地潜入了我们的肢体,许多欲望勃发而起,笔下想作许多的锦绣文章,下笔迅疾,骎骎驰骛,不觉一又一篇

⑤我是比较关注节气的人,这和我当过农民有关,虽然最终弃农进城,节气的特征还是让我深刻记取。我会发现节气到来的这一天的确有许多不同,有时很微弱,不易捉摸,我还是会从一些景物、植物上挑出来,相应地做一些应和。老百姓觉得最简单有效的就是食补,使人在这一天里安然度过。时间在人的眼中,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无形无色,一日连着一日,匆匆而过,没有茬口。总是会在一些时间点上,时间被格外注视,立夏了,立冬了,当放则放,当敛则敛。适时顺生,说的就是先从情绪上遵从,然后是肢体。如果从季节上划分,立秋之前都属于情调高涨时节,就连那些细微的鸣虫,肉眼看不到,却积极地发出声响,不愿停歇。在这个时段,什么都是向上的、开张的。我动手批改几个小青年的随笔,文辞不能说不顺畅,就是写得太华丽了,让人阅读中感到腻味。我原本想提笔叉掉一堆词藻,使其变得质朴素淡一些。才下笔就停住了,自觉不妥。在这个年龄段,恍如初夏,无论是个人的情怀,还是情怀之下的笔调,都是蓬勃不可遇,他们的表达,也就更充足和饱满,饰而无节。如果不是这样,反而辜负了此时的性情。

⑥我与他们不一样,已经走过夏季,是秋季中人了,把笔行文,不知不觉地由丰缛华丽转为素淡,像一株删繁就简的三秋树。古人说得好、“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我现在正是这个样子,想着如何在笔调上能渐渐贴近逸品,如果如愿,那真是太好了。可是难的是不能强求,只能自然而然,也许达到了,也许根本达不到,成为一辈子的牵挂。“逸”最早是对人品而言的,孔夫子就提到伯夷和叔齐,兄弟俩隐居于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大概要有隐士情怀的人,才有可能担当起“逸”的称号。我是很现实的人,不愿淡出红尘,入世越深,越是热爱尘世,对生活中的某些需求还表现得很有兴致,譬如美食——这是多么好的一份享受啊,孰可舍之?至多,一个人就是以入世之念,做一些雅致之事,如此而已。我没有太多的个人兴趣,像一个人站在呼呼的秋风里,有许多热情、愿望都被吹散了,剩下那些比较实在的成分。以前我在笔墨滋润中是做加法的,怕欣赏者看不懂来问我,还得解释半天。现在我则大做减法了,像一个园林管理者,大刀阔斧,删节枝条,把那些伸张的、绵密的、叠加的悉数削减。至于再来欣赏的人能否领会,我就全然不去考虑了。如果一个进入秋季的人还在追逐着繁缛艳丽,自己都会骂自己浅薄。尽管动不动就征引弘一法师来做“逸”的代表,但说到底他的人生对于常人而言根本没有普遍性,也不值得仿效。普通的生活是排斥这种极端的,即便有人仿效,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变形失真成为一个怪物。我觉得比较可靠的是更多阅读一些民间之作,里边蕴藏着边缘生存中人的人格、情调,在边缘习惯了,未曾有进入中心地带的念头,只是循着晴耕雨读的传说程序,素淡百年。这样比较真实的日子,给我的引导也比较可靠。

⑦朋友们送给我几幅汉砖拓片。本来我只对墨拓怀有兴趣,以为黑白二色对比最有利,朱拓不免过于渲染。直到最近才有了转变,看到了朱红把销蚀风化的那一部分展示得那么沧桑。有时我就这么认为,古人手上的技巧并没有那么高明,也没有那么多滋味可品,笔下肯定也有一些啰啰嗦嗦的东西,就像汉大赋那样,毫不例外地来一番膏泽浮华——似乎一个有才华的人,都要以此显示一下才气,不知不觉就走过头了。后来,这些石刻、砖刻置于时光之下,风沙往来,磨洗无休,那些显示才气的笔调,长的、露的、尖的、密的,百年千年,已经变成短的、(     )、(     )、疏的,变得有味道了。更多的人不喜欢这种删减,观赏时颇觉吃力——如果一个人只是对春日表示好感,始终浸泡在春日的汁液里,对个人的体验来说,显然是一种缺陷。

⑧南方逐渐成了冬日越来越短的场域。冬日不冷,说起来是轮回中的一种缺憾——不是四季匀称,而是以很大的偏差出现。它到来的时候,人们还穿着短袖、短裙行走在喧闹的街市。除了服饰的错位,人的神情、举止,也全然不是这个季节所有。在肢体感受不到冬日的严寒时,一定是天道运行中有什么被阻止了、拖延了,使它迟迟不能来到我们的跟前,让我们切身感受。“天行健”,古人就是这么说的,没有谁对此产生怀疑,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它的行踪,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握它的玄机。现在我们感知的,只是一些琐屑,一些小秘密泄露出来了——夏日比以前炎热得很。得出这个结论的大多是中年人,他们在空调的房间里,温度很低了,心头上还是烦躁得不行,这是机器所无法调节的。这个季节无节制地延伸了,让人很不舒服,它是属于张扬的、放纵的。看看南方的这些植物纵横伸展毫不敛约,你就清楚了。

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就从我这个谋生的专业来说,那么柔软的毛羽制成的笔,居然写不出简净、简静的字来,更是难以捕捉到萧然、澹然的气味。就像弹琴,总是想在大庭广众里弹,弹给别人听,却不想幽篁独坐,弹给高山流水听,弹给自个听。

⑩我想,问题就出在这里。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们都蜷缩着,像是握住的拳头,还要一点时间,随着越发上升的气温,渐渐打开它的容颜。(蜷缩:表现出了杨树、悬铃木胆怯、弱小的初生状态。)
B.春日里盎然的气息也悄然地潜入了我们的肢体,许多欲望勃发而起,笔下想作许多的锦绣文章,下笔迅疾,骎骎驰骛,不觉一篇又一篇。(骎骎驰骛:指作者下笔如飞,笔力纵横之态。)
C.时间在人的眼中,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无形无色,一日连着一日,匆匆而过,没有茬口(茬口:在同一块土地上轮栽作物的种类和次序。)
D.得出这个结论的大多是中年人,他们在空调的房间里,温度很低了,心头上还是烦躁得不行,这是机器所无法调节的。(烦躁:因夏日延长,天气炎热,空调房里的人们心浮气躁的状态。)
20.请结合文本,简述对第⑥段中“逸品”一词的理解。
21.阅读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1)请结合语境,在下列括号处填写最恰当的词语。
后来,这些石刻、砖刻置于时光之下,风沙往来,磨洗无休,那些显示才气的笔调,长的、露的、尖的、密的,百年千年,已经变成短的、(     )、(     )、疏的,变得有味道了。
(2)本句大量使用顿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精妙所在。
22.作者以“枝头消息”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以此为题的妙处。
2020-11-20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微写作 | 适中(0.65)
名校
23. 名著阅读微写作。
优秀小说的结尾大多有余音袅袅之感,请从《呐喊》中任选一篇小说,对其结尾加以复述,并谈谈其艺术效果。
2020-12-14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作文-命题作文 | 适中(0.65)
名校
24. 大作文
以《小议“说真话”》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1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古代诗歌阅读
1
作文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应用
2
阅读与鉴赏
3
作家作品
4
名句名篇默写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30.65复句的类型  情境补写  连贯语言表达
二、现代文阅读
4-70.65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非连续性文本
19-220.65其他散文  理解重要词语含义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文学类-单文本
三、文言文阅读
8-140.65墨子(约前468-前376)  荀子(前313-前238)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文言实词
四、名篇名句默写
150.85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五、古代诗歌阅读
16-180.65苏轼(1037-1101)  曹雪芹(1715-1764)  诗  评价思想内容
六、作文
230.65微写作微写作
240.65全命题作文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