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杜甫(712-770)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8 题号:2217004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秦州杂诗(其十五)

杜甫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

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

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因安史之乱,杜甫辞去朝廷官职,从长安出发,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此诗即他到达秦州暂住东柯谷期间所作。②塞门:边关。③庞公:东汉末年隐士。④镊鬓:拔掉鬓角上的白发。古人为出仕而常有此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写自己还没来得及泛舟大海,就已经陷身于无尽的战火之间。
B.“悠悠”本指从容自然,此处为反语,指诗人四处奔走躲避战乱的惊慌窘态。
C.颔联明写风吹叶落、秋雨不止的自然景象,实则抒无奈漂泊的凄凉悲切之情。
D.颈联用典,借用阮籍的任性不羁和庞公的隐居选择,为尾联表白心志张本。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我们应如何看待诗人的这一行为?
【知识点】 杜甫(712-770) 即事感怀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钟嵘《诗品序》开篇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歌本质上,是心物相感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正如《毛诗·大序》中所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每一首诗歌,都表现了诗人不同的人生境遇、情感世界与审美追求。

1.下列对必修上册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惊怖神奇的景物和诗人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表现了坚决不妥协的反抗精神,也流露出消极的情绪。
B.《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琵琶乐声和身世遭际两相映衬,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遇相知之情。
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多处用典,或吟咏古代英雄,或总结历史经验、预示未来,“元嘉草草”三句,提醒人们不忘收复故土。
D.《声声慢》中,上片秋日高空和下片生活庭院的物象,冷清灰暗、萧瑟凄凉,这是词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2.《赤壁赋》中,客引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两句诗,所表现的人生状态与曹操在原作中表现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材料内容,评述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的妙处。(不少于100字)
2023-03-11更新 | 14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悲秋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注】此诗作于天宝元年(762)秋,当时安史之乱未平,蜀地又有徐知道叛乱,时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自然环境,也交代了社会现实,“凉”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家远”、“秋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表现家人离散、季节更替。
C.颈联“高鸟”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自况,寄寓了作者年老漂泊的感伤。
D.杜诗以格律严谨见长,本诗八句,炼字精到,对仗工整自然而又不着痕迹。
2.尾联中“何由”二字所寄情感沉郁,耐人寻味,试作简要赏析。
2021-11-27更新 | 94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

   

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

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

多病独愁常阒寂,故人相见未从容。

知君苦思缘诗瘦,太向交游万事慵。

【注】①此诗与《登高》为同一时期作品。②阒(qù):寂静,宁静。③太向:过于。


本诗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18-06-19更新 | 1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