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8 题号:2285690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安、洛阳、汴、燕,昔帝王建都之地也,然论时宜地势、尽善全美,则皆不如洛阳,何也?夫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长安虽据形势而漕运艰难;汴居四方之中而平夷无险,四面受敌;惟洛阳三善咸。国初,懿文太子亦以洛阳为上,使懿文不早世,迁都必矣。幽燕形势自昔称雄,会通漕运,然北太近胡,南太远越。北距塞,不二百里无藩篱之固;南距珠厓、六诏,殆万里而遥,非所谓居中而应四方矣。苟边圉不固,则胡骑疾驰,一日可至城下。黄河迁徙,冲决不常,而转漕几于不便。每秋高马肥,胡儿辄起抢京之思。所幸者国家福祚无彊,而胡人惟利抄掠,无争王竞帝之志耳。设或虏骑进据咽喉之地,则形势与漕运并失之矣,可虑不尤甚乎?祖宗之时,只知其国势之盛,都南都北无所不可;而不知盛衰无定理,创业方兴之势与承平恬熙之世固不侔也。今嘉靖圣天子励精图治,而丑虏犹时肆凭陵胡马直抵近郊数十年后吾不知其所终,杞人之忧,日深耿耿。

(节选自陈建《建都论》)

材料二:

或问:北都之亡忽焉,其故何也?曰:亡之道不一,而建都失算,所以不可救也。当李贼之围京城也,毅宗亦欲南下,而孤悬绝北,一时既不能出,出亦不能必达,故不得已而身殉社稷。

或曰:有王者起,将复何都?曰:金陵。或曰:古之言形胜者,以关中为上,金陵不焉,何也?曰:时不同也。秦、汉之时,关中风气会聚,田野开辟,人物殷盛;吴、楚方脱蛮夷之号,故金陵不能与之争胜。今关中人物不及吴、会久矣,又经流寇之乱,烟火聚落,十无二三。而东南粟帛,灌输天下,天下之有吴、会,犹富室之有仓库匮箧也。今夫千金之子,其仓库匮箧必身亲守之,而门庭则以委之仆妾。舍金陵而勿都,是委仆妾以仓库匮箧;昔日之都燕,则身守夫门庭矣。曾谓治天下而智不千金之子若与?

(节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注】①懿文太子: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朱标,明惠宗朱允炆之父。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丑虏犹时A肆B凭陵C胡马D直抵E近郊F数十G年H后I吾不知J其所终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备,可指具备,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备”意思不同。
B.转漕,文中指转运粮饷。古时将通过陆道运粮称“转”,以水道运粮为“漕”。
C.所以,表示原因,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不同。
D.与,指亲附,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中的“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评价燕京地势好,贯通漕运,然而北近胡地,南远越地,不宜建都。材料二也认为燕京孤立绝北,不好援救。
B.胡人常于秋天劫掠京城,国运无疆,胡人争帝位不成;但此时燕京的地形优势和漕运已失去,这也是值得忧虑的事。
C.明朝初创,国势强盛,建都在南边还是北边都可以。然而太平之世与创业之时不同,如今都城的安危让人放心不下。
D.建都失算会引发严重后果。当李自成围攻京城时,明毅宗想南下,然而京城孤立于北方,最终他不得已而以身殉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距珠厓、六诏,殆万里而遥,非所谓居中而应四方矣。
(2)舍金陵而勿都,是委仆妾以仓库匮箧。
5.两则材料分别赞成以洛阳、金陵为都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子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文本二】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凳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子舟而西也。

须史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后赤壁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
B.山川相       缪:同“缭”,盘绕,围绕。
C.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享有。
D.道士       顾:环顾。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B.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C.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D.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作者情感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具体表现为“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由乐而悲,由悲而喜。
B.文本一由眼前的自然景色联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再回到现实,表明了作者追怀古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C.文本二是文本一的姐妹篇,以登岸履险为主,对踞石攀木、俯江长啸的细致描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月夜登临的意趣。
D.文本二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梦幻之境使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2023-06-14更新 | 11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治天下者定所尚。所尚一定,至于万千年而不变,使民之耳目纯于一,而子孙有所守,易以为治。故三代圣人,其后世远者至七八百年。夫岂惟其民之不忘其功以至于是?盖其子孙得其祖宗之法而为据依,可以永久。夏之尚忠,商之尚质,周之尚文,视天下之所宜尚而执之,以此而始,以此而终。不朝文而暮质以自溃乱故圣人者出必先定一代之所尚。

周之世,盖有周公为之制礼,而天下遂尚文。后世有贾谊者说汉文帝,亦欲先定制度,而其说不果用。今者天下幸方治安,子孙万世帝王之计,不可不预定此时。然万世帝王之计,常先定所尚,使其子孙可以安坐而守其旧。至于政弊,然后变其小节,而其大体卒不可革易。故享世长远,而民不苟简。

今也考之于朝野之间,以观国家之所尚者,而愚犹有惑也。何则?天下之势有强弱,圣人审其势而应之权。势强矣,强甚而不已则折;势弱矣,弱甚而不已则屈。圣人权之,而使其甚不至于折与屈者,威与惠也。夫强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惠亵而下不以为德。故处弱者利用威,而处强者利用惠。乘强之威以行惠,则惠尊;乘弱之惠以养威,则威发而天下震慄。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然而不知强弱之势者,有杀人之威而下不惧,有生人之惠而下不喜。何者?威竭而惠亵故也。故有天下者,必先审知天下之势,而后可与言用威惠。不先审知其势,而徒曰我能用威、我能用惠者,未也。故有强而益之以威,弱而益之以惠,以至于折与屈者,可悼也。故善制天下者,先审其强弱以为之谋。

(选自《苏洵文选·审势》,有删改)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朝A文B而暮质C以自D溃乱E故F圣人者G出H必1先J定K一代之所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意为坚持,与《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固”意思不同。
B.于,是介词,可理解为“在”,与《师说》“不拘于时”中的“于”意思相同。
C.以,是介词,相当于“用”,与《鸿门宴》“请以剑舞”中的“以”意思相同。
D.是,意为这,与《赤壁赋》“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论证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提出“治天下者定所尚”的命题,并以三代为例,陈述“定所尚”的重要性,可以长治久安,民不苟且。
B.文章从“所尚”引出一个“势”字,认为“势”有强弱之分,既不能强得过度,也不能弱得过度,暗合了儒家中庸之道。
C.文章辨明了用威严和施恩惠是裁抑节制天下强弱之势的手段,进而强调如果要行之有效,君王在任何时候都应恩威并施。
D.苏洵的这篇策论,既用典型事例做论据,又在正反论述中深化了说理,博古通今,论辩严密,关怀现世之情也溢于言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政弊,然后变其小节,而其大体卒不可革易。
(2)夫强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惠亵而下不以为德。
5.明代方孝孺认为“论政则考其时”,本文大致作于宋仁宗至和年间,请根据文中苏洵对“势”的论述,为宋仁宗治政建言献策并阐明理由。
2024-01-23更新 | 27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二: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节选自《庄子·杂篇》)

材料三:

宋有狙公者,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节选自《庄子·齐物论》)

注:①狙,猕猴

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损其家A口充B狙之欲C俄而D匮焉E将限其食F恐众狙之不驯G于己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贻,指赠送,与《师说》中的“作《师说》,以贻之”的“贻”意思相同。
B.举,指举起,与成语“一举两得”“轻举妄动”中的“举”意思都相同。
C.少,指轻视、认为……少,与《赤壁赋》中的“少焉”的“少”意思不同。
D.爱,指喜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的“爱”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而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
B.材料二中两次描写河伯的神态,一“喜”一“叹”,“喜”表现的是志得意满,“叹”表现的则是看到北海的汪洋恣肆后的赞叹之意。
C.材料二通过河伯和北海若的对话,阐明了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一切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D.材料三可以提炼出“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原指养猴人以果子饲养猴子,施以诈术骗猴的故事,后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反复无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庄子文章的说理方式及其效果。
2024-03-06更新 | 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