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 >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 我国的经济发展 > 贯彻新发展理念 > 贯彻新发展理念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0 题号:22218211

材料一   2019年—2023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及其增长速度

----国家统计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截至2023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99.1万件,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R&D经费投入强度(即与GDP之比)为2.64%,再创新高。从国际比较看,日本为3.26%,美国为2.85%,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2位。

材料二   202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1)概况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新时代下,河南洛阳树立新发展理念,形成和巩固改革开放创新联动格局,以动能转型“转”出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158个“洛阳支座”撑起港珠澳大桥,“洛阳创新”为C919国产大型客机编制“铁甲衣”……围绕构建现代创新体系,洛阳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网通办”、“三十五证合一”……“放管服”改革打响“当头炮”,使“看不见的手”灵活自如,“看得见的手”坚定有力,市场更加规范而有活力。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一拖(法国)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携动力换挡总成等高端智能产品亮相,与通用电气、三菱电机、微软、戴尔等国际知名企业同台斗艳……近年来,洛阳借力自贸区洛阳片区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联系,让更多的洛阳产品和洛阳企业走出去,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洛阳是如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
2022-01-13更新 | 66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我国古代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今天,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0年9月,我国向世界庄严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这意味着在“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时期。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首先,要有步骤地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其次,要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第一期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的项目已于近期有序开工;再次,要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需要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增强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如何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中有所作为。
2021-11-20更新 | 209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高新技术、关键技术面对的“卡脖子”问题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资源安全等。“卡脖子”的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加强基础研究,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是打好这场攻坚战的核心所在。目前,基础研究领域的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尚未完成,传统事业单位管理模式改革的迟缓给科创工作造成了许多掣肘,政府科技资源投入尚未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此外,创新说到底是把知识变成价值,而“变成价值”的场域是市场。市场环境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个别产业链供应链不安全,企业开发新产品会面临许多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创新就不会是企业理性的选择。


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基础研究应如何实现更多从“O”到“1”的突破。
2022-08-11更新 | 4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