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寻觅社会的真谛 > 社会历史的本质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6 题号:2251405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民网发表的《以红色资源滋养“大思政课”》一文认为,随着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名单、精品项目名单公布,一批革命文物资源与“大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的优秀成果,将有效发挥革命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推动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与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切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这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在思政课教学中用好用活革命文物,将革命文物资源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对于提升育人效果,引导新时代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且现实的意义。

传史育人,依托革命文物资源优化内容供给,使得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是用好红色资源、开好“大思政课”的重要方式方法。数据显示,全国有3.6万多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这些革命文物是历史的记录者、承载者,无声讲述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码。这些红色资源,为思政课铸魂育人提供了丰富滋养。

(1)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有效发挥革命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的原因和意义。
(2)有人认为,所有红色资源丰富的学校,思政课的效果都明显好于红色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请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说明验证该观点可以采取哪种推理方法,并简要说出操作过程。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铸就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构建起了绚烂夺目的精神谱系。

2021年9月30日党中央批准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从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到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创造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不懈探索,催生出“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塞罕坝精神等精神谱系。

在改革开放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和抗疫精神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开拓,敢于斗争,不断书写新的奇迹的精神品质。

在新的征程上勇往前进,不断践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将其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鼓舞激励党员干部群众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有关知识,说明“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的道理。
2022-06-13更新 | 120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习近平强调,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

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的红旗渠。这里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引领方向,精神震撼人心。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红旗渠精神永在!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1)结合材料,分析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延安和红旗渠的文化意义。
(2)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代代传承“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
2022-12-14更新 | 446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法典,有特点,为民权益更明显,见义勇为不担责,义举不再把心担……”2023年5月全国第三个民法典宣传月,一段法治快板节目《说说咱们民法典》让人记忆深刻。民法典的颁布,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全面依法治国持续推进的生动写照。而民法典的实施,不仅体现在立法、司法、执法等环节和程序中,也需要每一位公民、每一个民事法律主体参与其中,只有我们共同努力,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法典一定能发挥最大效用,法治中国建设必能再上新台阶。

(1)结合材料一,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分析我国颁布和实施民法典的必要性。

材料二   张某与李某是对门邻居,李某给家中大门安装了可视门铃,其打开可视门铃软件,就可以掌握家门口的所有情况。然而,邻居张某认为,李某家的可视门铃不但记录了自己出入房屋的时间,还拍摄到了屋内的情况,严重侵犯了他的个人隐私。为此,张某将李某诉至法院。后来,该地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安装可视门铃虽是为了保护自身人身及财产安全,但其行为已构成对张某隐私权的侵犯,遂判决李某拆除可视门铃,并删除相关影像资料。

(2)依据材料二,运用“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的知识,说明可视门铃侵权案给我们的启示。
2024-03-26更新 | 3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