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北京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 七年级 期中 2024-03-08 16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较难(0.4)
名校

打开语文书,便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世界的大门:生动鲜活的语言,描绘着多姿多彩的四季:细腻真挚的笔触,抒写着温暖心田的真情:深思熟虑的文字,记录着耀眼明媚的成长……八中初一某班同学想要开展“语文到底有多美”的专题活动,现邀请你一起加入!

语文之美,美在欣赏品味

语文是否美丽,这常常取jué_____ 于我们能否带着欣赏的眼光去感受。细细端详七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别致的封面便蓄着浓郁的语文之美。教科书封面主要由文字和图画两部分组成。“语文”二字是封面最显眼的文字。这两个字苍劲有力,生动流畅。图画部分来自吴昌硕的画作《菊花》。画面中的菊花伴石而生,泼泼洒洒,即便是迎着咄咄逼人的萧瑟秋风,也依然开得烂màn___,依然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不禁让人想到_______(作家姓名)的《秋天的怀念》,想到那静谧的秋,热烈的菊,想到他深深怀念母亲的心_____。浓淡相间的古朴画风就这样托出了气韵生动的语文之美,这一切都让人感kǎi_____万千。语文,真美!

1.请你用正楷字书写“语文到底有多美”这一活动主题。
2.根据拼音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取决     烂漫   心绪   感慨B.取决   烂慢   心絮   感概
C.取诀     烂慢   心绪   感概D.取诀   烂漫   心绪   感概
3.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chǔ duó bì hōngB.chǔ duō mì hòng
C.zhù duó bì hòngD.zhù duō mì hōng
4.结合语境,在文段横线处填入作者的名字。

语文之美,美在吟咏感悟

语文是人类情思的家园。捧起语文书。伴着清雅的乐曲,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收获感动。更收获感悟。①莫怀戚在一场春日的散步中努力让母亲和儿子各得其所:②老舍在济南小山的温暖拥抱下细细品味独特的冬天的韵味:③先秦弟子勤学善思,虚心求教,孔门座下人迹罕至:④唐诗宋词灿若繁星,耀眼夺目,读来全人心神荡漾……语文,真美!

5.画线语句中修辞方法或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6.某小组同学想为全班同学朗读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几篇作品,在准备过程中,重点讨论了朗读技法和作品配乐,以下是他们的讨论结果,有误的一项是(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讨论结果:这段话展现了春日里植物欣欣向荣的美丽场面,在朗读时,配乐可选择曲调悠扬、明朗清丽的钢琴曲,用来表现春的可爱。)
B.“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嘴~~……”
(讨论结果:这是幼年鲁迅的教书先生朗读的语句,对于幼年鲁迅而言,这些句子不仅难于理解,而且枯燥乏味,在朗读时,我们应该读的稍微快一些,展现出幼年鲁迅在听到这些语句时略显烦躁的孩童心态。)
C.湖平两序阔,风正一帆悬。
(讨论结果:这句诗描写了诗人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配乐可选择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昂扬之曲,用来表现诗人心境的昂扬。)
D.“未若柳絮因风起。”
(讨论结果:这句话是将纷纷扬扬的雪比喻为了随风而起的柳絮,在朗读时语速应该稍缓,应该读出创作者的优雅、从容和自信。)

语文之美,美在风骨与精神

语文的世界,有鼓舞我们前行的力量,有激励我们进取的精神。文人风骨感动心怀,世间物精神昂扬。请看吧,种子冲破岩层的禁铟影响,_____ ;请看吧,雄鹰打破风暴的阻遏影______;请看吧,骏马突破缰绳的束缚影响,_____ ……让我们用笔去讴歌和赞美。用聆听和感受,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真美!

7.填入文段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飞向云霄   迎向光明   奔驰原野B.迎向光明   飞向云宵   奔驰原野
C.迎向光明   弈驰原野   飞向云霄D.奔驰原野   迎向光明   飞向云霄
8.在活动过程中,一位同学想要用下面一副对联来讴歌语文之美。依次填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上联:①________,自成风景;

下联:写物写人写时事,②      

A.①山好水好天光好   ②都是性情B.①山好水好天光好   ②都是情意
C.①描山描水描天光   ②都是性情D.①描山描水描天光   ②都是情意
9.活动结束后,一位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语文之美,如春日甘霖滋润万物;语文之美,______;语文之美,______语文之美,如冬日飘雪洁净大地。”请你根据语境,仿写示例,将缺少的两句话补全。
2024-03-20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 容易(0.94)
名校
10. 默写。
(1)秋天有数不尽的的韵味。“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李白在这样的秋夜离开故土,满怀憧憬,外出闯荡;“________,应傍战场开”,行军的岑参在这样的联想中表达情怀,既思念家乡,更呼唤和平。登高望远是秋,悠然赏菊是秋,独爱枫林是秋……如此斑斓多姿的秋景,如此韵味十足的诗情!
(2)《论语》十二章中,指明“学”与“思”之间紧密关联的一句是:“①_____,②____”;表明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志向的一句是:“③______, ④_______”。
2024-03-0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春鸭,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凤渡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1.两首诗歌均是描写景色的佳作:《观沧海》一诗开篇点题,不仅交代了观海的地点,更用一“____”字统领了整首诗歌的内容;接着诗人描写了自己所见的实景,用“_____”描绘了水波荡漾之动态,用“竦峙”描绘了_____之静态;然后通过______(写法),用“日月之行,若在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来表现大海的特点。《天净沙・秋思》一诗开篇绘景,其中“______”一句看似与整首诗歌的景色特点不相协调,但却能极大程度地反衬诗人此刻的心境,十分巧妙。
12.班级准备组织一场以“古代诗歌中的秋日情怀”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从《观沧海》《天净沙・秋思》这两首作品中推荐一首参与此次主探究活动,并结合作品内容说说你的推荐理由。
2024-03-08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草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3.有同学不理解:“太丘舍去”中“舍”的含义,老师建议他使用“联想法”,即利用自己熟悉的词语来联想推断。比如,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和“太丘舍去”中“舍”意思相同的是(     
A.客青青B.近求远C.退避三D.魂不守
14.下列对原文的翻泽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等候您很久,您没来,我的父亲已经离开了。
理解:这句适有省的内容,根据语境,元方说的应该是“尊君待君久不至”,从元方的用语可知,元方非常礼貌地回复了友人的询问。
B.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正午时分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理解:元方年纪虽小,但却能对友人行为的错误之处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驳,话语简单而不失气势,显得落落大方。
15.你怎样看待文中陈元方的言行表现?下面的句子均出自《论语》,请你结合原文和以下任意一则《论语》,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2024-03-0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