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的发展与风貌(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3 道试题
1 . 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

材料二

材料三   北宋民间舞蹈不仅出现于瓦子、酒楼,在城市街巷、乡村场院也发展起来。由若干表演者组成的舞队数量繁多,表演形式多样,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文化夜市开始出现,市民在支付费用后,就可以观看舞蹈等表演。观舞写词也成为宋代文人的风尚,据不完全统计,《全宋词》所录北宋时期描写舞蹈的词约有210首。

——摘编自李忻桐《北宋市民艺术研究——以宋人笔记为中心》

(1)从材料一中,你能获取到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舞蹈艺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4)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增强文化自信。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中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期粮食蔬菜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以粟为主。
长江流域:以稻为主。
黄河流域:白菜、芥菜等。
长江流域:葫芦、菱角、蚕豆。
商周时期北方:小米、小麦等都有不同品种,并且出现了多种杂粮。
南方:有籼米、粳米、糯米等多种稻米和高产量的芋艿等杂粮。
陆生蔬菜有韭菜、萝卜等;水生蔬菜有莲藕、水芹等;仅《尔雅》记载蔬菜就有20多种。
两汉时期增加了荞麦、青稞、糜子、高粱、多种豆类等。天山南北的蔬菜和葱岭以西的紫葱(洋葱)等陆续传入内地。

——整理自林乃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材料二   中国端午吃粽子的习俗最早记载在南北朝时期的《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予贮米投水以祭之。”而成书于日本平安时期(约唐朝后期)的《倭名类聚抄》记载五月初五吃粽子的屈原故事,无疑是由中国传入,并影响到日本的饮食习俗。

——摘编自李全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源流考》

材料三   宋代是我国饮食史上的一个盛期,汴京与临安食物的种类琳琅满目,“北麦南稻”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包子、饺子、烧饼、刀削面散布江南市镇。夜市通宵敞开,甚至可以边吃边坐而论道,探讨饮食玄妙哲学,也有喜谈性理的文人雅士作陪。

——摘编自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时期有关“食”所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粽子作为端午节传统食物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是我国饮食史上的一个盛期”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3 . 【宋代消费观念的变化】

材料一   北宋统一中原后,在农业、手工业发展,交通运输工具和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农村地区草市的勃兴,地区间贩运贸易的活跃,海外贸易的兴盛以及货币关系的空前发展,使宋代成为继秦汉后商品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奢侈、铺张的生活,极尽享乐之能事。

——摘编自王丽丽《宋代社会的奢靡之风》

材料二   宋代中下层居民消费意识的增强,带动了整个社会的消费发展,扩大了社会需求,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当时,在消费需求的带动下,饮食业发达,新的服务随之产生和发展起来,如租赁业、邸店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大众文学发展,繁荣了文化市场。

——摘编自陆爱勇《宋代城镇居民的消费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消费观念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价宋代消费观念变化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荆楚联盟2024年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铁塔是中国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塔”之称。据史料记载,开封铁塔的前身是座木塔,位于开宝寺福胜院内,始建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建成于宋太宗端拱二年,谓之福胜塔,是宋太宗用来供奉吴越国进贡的阿育王佛舍利用的。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有金光出相轮,车驾临幸,舍利乃见,因赐名灵感塔”。因遍体通彻褐色琉璃砖,混似铁铸,从元代起民间称其为“铁塔”。

——摘编自《开封铁塔》

       开封铁塔

材料二   帕特农神庙是为了歌颂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而建,供奉着雅典娜女神,帕特农是雅典娜的别名。它集中展示了希腊的古代文明,是宗教、政治的活动中心。神庙历经两千多年,庙顶已坍塌,雕像荡然无存,现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壳,廊柱环绕,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至今,它所建立的建筑准则依然被证明是有效的,并被全世界的人们世代仿效。

——摘编自《探寻古希腊艺术》

          雅典帕特农神庙遗址
(1)按史料载体划分,两则材料反映的建筑属于什么史料?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历史研究价值?
(2)请再举一例我省古代类似的建筑物,并谈谈对我们历史学习的启示。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压轴联考九年级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龙舟竞技起源于战国,是为纪念屈原而形成的端午节习俗。它最初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活动,后来演变成竞技活动。它强调团队协作和集体荣誉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谐、团结的追求。今天,龙舟竞技已走出国门,在现代体育赛事中占据一席之地。

材料二: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起源于对宙斯的祭奉,后发展成为古希腊最重要的体育盛会。它强调个人的才能和竞技水平,体现了古希腊文化中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和对公平竞争的追求。其公平竞争、尊重规则的精神至今仍是国际体育赛事的基石。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龙舟竞技和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在起源、传承上的相似之处。
(2)中国龙舟竞技和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你认为二者在当今社会有哪些共同价值?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洛阳市九年级下学期历史中考模拟试卷(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天下四大镇”(朱仙镇、汉口镇、景德镇、佛山镇)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先政治,后经济”的……城市的发展模式,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潮流和趋向,开辟了一条中国封建城市发展的新道路。它说明清代异乎秦汉,别于……宋,而成为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而且是社会经济发生了某些质的变化的新阶段。

——摘编自图说中国历史编委会《清:天朝上国的盛世繁华》

(1)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____(历史人物)时迁到材料一图A中①处,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南朝时的____(城市),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图B所示是____(朝代)都城的平面图,该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从____世纪起,西欧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城市居民为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清朝江南工商业市镇出现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发展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7 . 马球,在我国古代又称为“击鞠”,游戏者必须骑于马背上,是一种用马球杆击球入门的体育运动。马球的发展在历史的时空中折射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素材①
唐人所著《封氏闻见录》
素材②
唐代的打马球俑
素材③
唐《马球图》壁画(局部)

景云中,吐蕃遣使迎金城公主,中宗于梨园亭子赐观打球。吐蕃赞咄奏言:“臣部曲有善球者,请与汉敌。”上令仗内试之,决数都,吐蕃皆胜。

材料二   汉唐间丝绸之路的发展,使中国接触到不少来自波斯的物产与文化,唐朝流行的马球就是从波斯传入的。中国在借鉴波斯马球运动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创造,使马球运动兼具东西方文化特色。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学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国》

材料三   宋朝时期,良马皆配备给军队做战马及用于交通运输,根本没有多余的马匹可以用作休闲娱乐……宋代以商品经济为重心的城市不断发展,旧有的坊市制度不断受到冲击而日趋崩溃,市坊开始向着一体化发展。城市人口活动趋于密集化、自由化、集中化,如此一来,在城市中很难找到适宜的马球场地。

——摘编自李梅《唐代马球、宋代蹴鞠盛行原因对比研究》

(1)对材料一中的史料进行归类,将对应的素材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属于实物史料的是素材:________
属于文献史料的是素材:________
属于图像史料的是素材: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唐朝马球的特色,分析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马球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8 .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博大内涵。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精神印记·文字相伴】

材料一   这项秦代的改革,是汉代逐步发展的进一步简化字体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结果是楷体字从此一直成为通用文字,直到近几十年才让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如果没有秦的改革,可以想象,几种地区性的不同文字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在造成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的一切文化力量中,文字的一致性几乎肯定是最有影响的因素。

——摘编自[英]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秦代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产生怎样的影响?
【政治印记·制度留痕】

材料二   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摘自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根据材料二回答,唐代实行了什么制度?为什么说这一制度是“进步的”?
【物态印记·经济革命】

材料三   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任选1个所谓的宋代“革命”,列举一个对应的史实。
7日内更新 | 8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2024九年级下·山东临沂·专题练习
9 . 向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美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羊方尊

《兰亭集序》(局部)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故宫

(1)把相应序号填入下列空格内。
建筑之美____;书画之美____;青铜之美____;瓷器之美____
(2)请仿照示例,从其三项选其一、为其填写推介词。
名称:四羊方尊
朝代:商朝
推介词:礼器,用于祭祀,也是酒器。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展示了礼器中的至尊气象,是商代青铜造型艺术的精品。
名称:
朝代:
推介词:

材料二   北魏流行舞蹈“方舞”,舞者佩戴两件头饰,与汉族传统舞蹈“清商乐”相同;下装为白裤、乌皮靴,与西域“龟兹乐”“安国乐”相似。“方舞”音乐安徐、闲雅,近于汉族传统,而脚下动作繁杂丰富,具有西域风格。

——摘编自袁禾《中国舞蹈通史》

(3)依据料二、概括“方舞”所体现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举出这一时期体现该特征的其他史实。

材料三   宋元时期市井音乐生活最活跃的场所设在市镇贸易中心的“瓦肆”“勾栏”。艺人们迎合城镇中下层听众的需求,创造了许多群众喜好的说唱曲种。部分专业艺人和艺人班社还发扬隋唐散乐百戏传统,采用化装演示故事人物的形式,融合说唱、歌舞和器乐艺术为一体来进行演出,从此开辟了中国戏曲音乐表演艺术的先河。

——摘编自伍国栋《中国古代音乐》

(4)根据料三、概括宋元时期市井音乐的特点和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卷06(临沂专用)-【赢在中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
10 . 音乐

材料一   据《东京梦华录》载,丁都赛(图中的人物)是北宋徽宗年间在东京(今河南开封)享有盛名的杂剧艺人,平时在东京城内的勾栏、瓦舍中演出。当时东京瓦子中与音乐相关的艺术形式还有小唱、诸宫调、舞旋、杂扮等。各艺术门类都有著名的表演艺人,这些艺人也经常到宫廷演出献艺。

       丁都赛戏曲砖雕

——摘编自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等

材料二   冼星海(1905—1945)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1929年,他赴巴黎学习了西方现代音乐的作曲理论和技法。1938年,从武汉奔赴到延安后,他综合多种音乐形式,反映根据地人民的生活现实,其创作的《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作品,成功摆脱了欧洲大合唱所形成的传统规范,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化的新风格。

《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
歌词(部分)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摘编自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家评传》等

材料三   布鲁斯音乐源于非洲传统音乐。19世纪,当黑人奴隶在美国南方种植园劳动时,他们常借助故乡的音乐释放内心苦闷,布鲁斯音乐的雏形出现。歌曲最初是即兴式的独唱,没有乐器伴奏,也没有固定的结构形式。

19世纪60年代以后,黑人获得了人身自由,有更多机会在公开场合下演唱,但他们仍面临无尽的歧视和压迫。这时的歌手常用吉他伴奏自弹自唱,并且习惯在歌唱中不断重复歌词来表达心中的忧郁和孤独,逐渐地这种带有感叹、哭泣的忧伤音调形成了布鲁斯固定的三句式结构。

——摘编自张阔《美国黑人布鲁斯音乐的历史渊源》

(1)指出“丁都赛戏曲雕砖”的史料类型。(写字母。A实物史料;B影音史料)依据材料一,概括北宋东京音乐繁荣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括冼星海音乐创作取得成就的原因,指出《黄河大合唱》所反映的中华民族形象。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布鲁斯音乐发展的历史背景,说明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布鲁斯音乐的变化。
7日内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