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议论说理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0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孝友堂家训》两则

孙奇逢

【甲】

尔等读书,须求识字。或曰:焉有读书不识字者?余曰:读一孝字,便要尽事亲之道;读一弟字,便要尽兄之道。自入塾时,莫不识此字,谁能自家身上一一体贴,求实致于行乎?童而习之,白酋不悟,读书破万卷,只谓之不识字。

【乙】

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要紧事。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其恶;于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余童蒙时,便宜淡世俗浓华④之念。子弟中得一贤人,胜得数贵人也。

【注释】①《孝友堂家训》, 孙奇逢著。孙奇逢(1584——1675),字启泰,号钟元,直隶容城(今河北雄安新区)人,明末清初理学家。②尔等:你们,这里指子侄辈的人。③弟:同“悌”,敬爱哥哥。④世俗浓华:世俗中华丽奢侈的风气。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任选两个。
(1)从 (     )               (2)益 (         )            (3)谓 (     )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或曰:焉有读书不识字者?
(2)子弟中得一贤人,胜得数贵人也。
3.【谈文论道】请从下面两题中选择其中一题作答。
(1)【甲】文中作者为什么说有人“读书破万卷”,却还要称之为不识字?
(2)结合【乙】文,谈谈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制义: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文字程式,又称制艺,即八股文。②古文:唐代时称秦汉之文为古文,即以文言写成的散体文。③试帖:唐代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歌体裁,多用五言六韵,有一定的程式。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
(1)烨然神人词语推断法:冷冰霜、大智________________
(2)尝百里外查阅词典法:①快步走;跑。②奔向;趋向。③归附;迎合。④追逐;追求。______(填序号)
(3)吾不知其心有专课内迁移法:余幼时即学。(《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_____

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甲文第二段运用了环境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4.甲、乙两文作者“劝学”的方式有何不同?在读书求学方面,两文带给你哪些启示?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中考五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间或,偶尔)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liè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注释】①麟:传说中的兽名。似鹿而大,牛尾。马蹄,有一角。②昭:明白。③鬣(liè):某些哺乳动物颈上生长的又长又密的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2)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
(3)麟也,不可知__________(4)则其谓之不祥也亦____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
4.甲文揭示了当时的什么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5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

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注释】①托逻台:在山西朔州宁武山处。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有所不辞也                      患;祸患,灾难。
B.使人之所莫甚于死者            恶:讨厌,憎恨
C.尔而与之                            蹴:踩踏
D.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            辩:辩护,争辩。
2.把语段【甲】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语段【甲】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请简要分析。
4.试用语段【甲】的观点,结合语段【乙】的内容,简要评价杨业的形象。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0.65) |

5 . 洛阳名园记

[宋]李格非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俱灭而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注释】①选自《洛阳名园记》,有删节。②挟:拥有。③崤(xiáo):崤山, 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北。渑(miǎn):渑池,古隘道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即信阳的平靖关。④襟喉:衣襟和咽喉,比喻险要之地。⑤走集:边境上的堡垒,这里指往来必经的险要之地。⑥候:征兆。⑦邸(dǐ):诸侯王、郡守等为朝见天子而在京城所设的住所。⑧五季:五代,即梁、唐、晋、汉、周。⑨馀(y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⑩治忽:治乱。
1.结合选文内容,判断下面平面图中ABCD 四个位置,洛阳最可能在

注:图片仅为平面示意图,不是当时的实际地图。
2.找出“园圃”里的景物和建筑经历战争后最终状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交代“唐之末路是已”原因的句子是______
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A.天下当无事则                         且壮士不死即               司马迁《陈涉世家》
B.予故                                 射于家圃                      欧阳修《卖油翁》
C.与唐俱灭共亡                         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
D.园圃之废                              政通人和,百废具        范仲淹《岳阳楼记》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三章》)

【乙】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①子房:即张良,表字子房。②馈饷:粮饷。
1.解释加点词语
革非不坚利也(      )②亲戚(      )国家(      )④高起、王陵(      )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B.连百万
C.以君D.往送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B.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C.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D.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4.句子翻译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5.下面对甲文、乙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排比修辞和双重否定句式,不仅气势充沛,而且章法严密,逻辑性强。
B.根据【乙】文,我们可以概括出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和善于用人。
C.文章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用地理条件虽优越却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D.我们也可以用【甲】文原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刘邦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
昨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妾妇之道也”中的“之”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父命B.女子嫁也C.往送D.行天下大道
2.下列对“大丈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B.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就放弃正道而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C.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惑、动摇、屈服。
3.根据《富贵不能淫》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取材于《世说新语》)

材料二

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容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突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取材于《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①律:卫律,约活动于汉武帝、昭帝时期,投降匈奴,被且鞮侯单于封为丁灵王。②羝[dǐ]:公羊。③乳:生殖。④廪:粮食。

在抉择生与死的情况下,荀巨伯以“_______”的义举震慑胡贼使其退兵,一匈奴放出“______”的狠话也没让苏武投降。荀巨伯的言与苏武的行都可以和孟子“______”的观点相印证。

昨日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乙】

鸲鹆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今文章家窃摹成风,皆鸲鹆之未惭者耳。

(选自【明】庄元臣《叔苴子》)

【注释】①鸲鹆(qú yù):鸟名,俗称八哥。②罗:用网捕捉。③曷(hé)若:何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如。
1.选出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鸟闻笑之   择其善者从之
B.名为鲲   此之谓乎
C.子能人言,甚   陈康肃公尧咨
D.鸟也   陋室
2.下列对乙文中画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
B.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
C.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
D.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
4.【甲】【乙】两段诗文都以鸟类为主要形象,请结合内容,分别说说“鹏”“鸲鸽”形象所蕴含的意义。
昨日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等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5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己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1.下列加点字与“不可以已乎”中“已”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南方B.而夕阳在山C.木成舟D.死而后
2.对上面两段文字中的画线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句子总结前文阐述,回答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B.乙文中的句子引出了孟子对“所识穷乏者得我”的评判。
C.这两句话语气都极其坚决,态度鲜明地表达出自身立场。
3.根据《孟子》节选和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①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取材于《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赞〕古代一种文体,常用于抒情或议论,情调激扬、语言精练。②〔匠几〕但愿,希望。
材料二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俛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注:①〔齐朝〕指北齐。北齐朝中的显贵多为鲜卑族、因而当时能说鲜卑语、善弹琵琶者易受重用。②[稍欲通解]逐渐地也将要通晓了。③〔伏事〕即“服事”。在其属下任职,听命。④〔俛(fǔ)〕同“俯”,低头。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有志之士都有所坚守。孟子认为,人人都有_______之心。只不过可能被物欲、人情蒙蔽;文天祥秉持取义成仁之心,其“赞”中的“_______”,昭示着“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颜之推不认同那位齐朝士大夫的教子方式——_______,因为这样的做法易导致“失其本心”。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          )             (2)出淤泥而不(          )
(3)清涟而不妖(          )          (4)香远(          )
2.以下各项中和“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花富贵者也B.何陋
C.无丝竹乱耳D.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下列句子。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本文名为《爱莲说》,周敦颐为何还要写菊、牡丹?
7日内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5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