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建国之初的50.60年代,中国的国力有限,面临的国际环境十分恶劣,中国难以全面融入国际社会。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拉,越来越多地加入一些国际组织和参加国际会议,但由于经验不足和受“左”的思潮的影响,中国的外交活动旁观多于实际参与。80年代以后,中国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积极调整对外战略,中国的外交才真正进入活跃时期。

——摘编自郑启荣、孙洁琬《论世纪之交的中国多边外交》

材料二2015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之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密集对外出访,以下是主席的外交行程单:

4月,首访巴基斯坦,赴印尼出席亚非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峰会。

5月,赴俄罗斯出席阅兵式,出访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

7月,赴俄罗斯乌法出席金砖峰会和上合峰会

9月,访美,到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

10月,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

11月,出访越南和新加坡,赴上耳其出席G20领导人第十次峰会,赴菲律宾出席APEC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赴巴黎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12月,出访非洲。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阮宗泽表示,习近平今年的外交路线,在几个层面上比较清晰。一是“发展中国家”,习主席的首访选择巴塞斯坦,收尾则选择非洲,这一头一尾都很有特点;二是“周边外交”,习主席访问越南、新加坡,这些共同构成了周边外交;三是“大国外交”,习主席出访美国、英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也在增进;四是“多边外交”,今年的外交在发展中、周边、大国、包括多边外交等方面,都在“齐头并进”。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外交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时期中国特色外交的特点。

2018-02-0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恢复时期已占64%,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升为78%,1959年达76%。第二,我国进口的主要商品,特别是机器设备、精密仪器等,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兄弟国家。第三,我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绝大部分也是输往兄弟国家的。1959年我国对兄弟国家的贸易额达113.9亿元,比1950年增长近7倍。其中对苏联的贸易总额达79.7亿元,比1950年增长近5倍;对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额达25.8亿元,比1950年增长30倍。                     

 ——选自苏星、杨秋宝《新中国经济史资料选编》


(1)依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中美贸易走势(1978—1993)
(2)该时期中美贸易持续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示意图(单位:百分比)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形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
2017-12-04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8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卷

3 . 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但这一时期……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在北美殖民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们把中国的美好形象传达给美国人。……如果说《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的古老、文明、智慧、富庶的中国仅仅给美国人一个直观形象的话,伏尔泰、莱布尼兹和魁耐这些美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则从理论上建立了中国在美国人思想中的崇高地位。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中国崇拜偶像,盛行迷信,笃信吉日以及一夫多妻……他们发现眼见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战争爆发不久,《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满怀希望地说,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决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

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据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材料四、美国公众对中国、日本、俄罗斯的感情“温度”:

年份中国日本俄罗斯
1990年455259
1994年465354
1998年475549
2002年486055

——余建军《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与美国对华政策(1990-2002)》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84年以前美国人可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中国皇后号”来华后,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公众对中国感情“温度”的特点。

(5)综合上述材料及结合所学概括影响美国人“中国观”的主要因素,以及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展望。

2018-01-07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测试3
4 . .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但这一时期……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在北美殖民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们把中国的美好形象传达给美国人。……如果说《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的古老、文明、智慧、富庶的中国仅仅给美国人一个直观形象的话,伏尔泰、莱布尼茨和魁奈这些美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则从理论上建立了中国在美国人思想中的崇高地位。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中国崇拜偶像,盛行迷信,笃信吉日以及一夫多妻……他们发现眼前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        战争爆发不久,《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满怀希望地说,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决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
材料三        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材料四        美国公众对中国、日本、俄罗斯的感情“温度”
年份
中国
日本
俄罗斯
1990年
45
52
59
1994年
46
53
54
1998年
47
55
49
2002年
48
60
55


——余建军《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与美国对华政策(1990~2002)》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84年以前美国人可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中国皇后号”来华后,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公众对中国的感情“温度”的特点。
2016-11-27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四川双流县棠湖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          2015年4月19日至24日,亚非领导人会议即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万隆举行,此次活动以“加强南南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为主题,包括34位国家首脑在内的70多个亚非国家代表参加此次会议。
六十年一甲子,亚非国家的老朋友们再次聚首,能否为万隆精神注入新生机,又将续写怎样的新故事?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亚非大陆。……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美苏两极对抗的国际背景下,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在印尼万隆召开亚非会议,首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自主讨论亚非人民的切身利益。……60年后,冷战烟云已逐渐远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经过历史风雨的考验,当年曾经有力推动亚非国家联合自强的万隆精神历久弥新,在当下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外交固然与国势、国力密切相关,并与军事、经济实力相辅相成,然而,外交终归不是军事、不是经济。作为国家对外的重要手段,外交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强国有强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强而称其有;弱国有弱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弱而谓之无。
——摘自《评“弱国无外交”》(《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新时期中国外交布局的突出特点。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第一届亚非会议的的主要成果。
(2)提炼材料三中作者的核心观点。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2016-12-12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安徽安庆一中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或条约的影响

时间事件或条约影响
1842年《南京条约》“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0年《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6月“改订新约”
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月中英、中美签订新约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益应予终止等
1949年9月《共同纲领》对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材料二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趋势,并概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7 . 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概况
阶段
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概况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60年代末
1955年,中国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华约组织活动。1956年,中国、波兰、苏联等国组织了铁路合作组织。中国还参加了世界民主联盟(总部设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学生联合会(总部设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等组织的活动。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
70年代以加入政治性国际组织为重点,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逐步加入联合国专门组织和附属组织,并与国际奥委会、欧共体等建立合作关系。
80年代,参加国际经贸和科技组织的活动剧增,先后加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中国还开始参加联合国裁军谈判会议,逐步签署了一系列裁军、军控文件和协议。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以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中国已参加了所有重要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并于同年发起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截至2009年,中国累计已有1.4万多人次参与联合国多个维和行动。

——据王逸舟《中国外交六十年》、王玲《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比较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1951年5月2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自从联合国大会非法通过诬蔑我国的决议后,联合国已断然自绝于中国人民,此次联合国大会又非法通过美国这一提案,只是再一次证明联合国已日益不可挽救地变成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集团扩大侵略战争的工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51—1953)》第二集
材料三 “中国是联合国财政体制的索取者而不是贡献者,因为它从联合国获得的多边财政和技术援助远远超过了向联合国缴纳的会费和承担的维和费用”。
——塞缪尔·金《中国与联合国》
(1)概括从1949年到60年代末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有哪些新发展?推动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评述中国在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中的作用。
8 . 材料一: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 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三 :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材料四: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德国从2007年9月开始对中国实行“价值观外交”。“价值观外交”是默克尔所在德国执政党的对外政策纲领,其核心是意识形态,其主旨是将外交政策作为推进西方价值观的工具和手段,其根本目的是确保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在世界上的支配地位和西方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为此,默克尔对华采取较强硬态度,指责中国的人权、西藏问题。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外交活动时是如何“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的。
(2)材料二中该公报的颁布对双方关系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新时期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4)结合材料一的观点,评价材料四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
2013-12-10更新 | 6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福建省福州八县市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