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半个世纪,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低镉水稻、海水稻等,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Ⅰ、杂交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即杂种子代在产量和品质方面优于纯合双亲。水稻是雌雄同花植物,花小且密集,导致杂交育种工作繁琐复杂。“三系法”杂交水稻是我国研究应用最早的杂交水稻,由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种水稻培育而成,如下图所示。由于杂交种的子代会发生性状分离,种植后不再使用,需每年利用雄性不育系制备杂交种。已知水稻的花粉是否可育受细胞质基因(N、S)和细胞核基因(R、r)共同控制,其中N和R表示可育基因,S和r表示不育基因。只有当细胞质基因为S且细胞核基因型为rr[记为S(rr)]时,水稻才表现为雄性不育,其余基因型均表现为雄性可育。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雄性不育系进行育种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基因N、S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分离定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持续获得雄性不育系水稻,应使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进行杂交,其杂交组合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S(rr)×S(rr)        B、S(rr)×N(RR)          C、S(rr)×N(Rr)          D、S(rr)×N(rr)
(4)恢复系是指与雄性不育系杂交后可使子代恢复雄性可育特征的品系,通过“三系法”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2017年9月,袁隆平院士在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上宣布了两项重大研究成果:一是耐盐碱的“海水稻”培育,二是吸镉基因被敲除的“低镉稻”最新研究进展。有关遗传分析见表。

水稻品种

表现型

导入或敲除的相关基因

该基因所在位置

普通水稻

不耐盐高镉

未导入和敲除

海水稻

耐盐高镉

B⁺

6号染色体

低镉稻

不耐盐低镉

C⁻

2号染色体

注:B⁺表示转入的耐盐基因,C⁻表示吸镉基因被敲除,普通水稻的基因型是B⁻B⁻C⁺C⁺。B对B⁻为显性,C⁺C⁻表现为中镉稻。
(5)已知C⁺C⁻为中镉水稻,说明C⁺对C⁻的显隐性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进行水稻(2N=24)基因组测序时,应对__________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测序。
(6)若海水稻为纯合子,有可供选择的低镉水稻,为获得稳定遗传的耐盐低镉水稻。请设计杂交育种程序,用遗传图解(写出包括亲本在内的三代即可)表示,并用简要的文字说明__________
(7)与普通水稻相比,海水稻能将进入细胞内的某些盐离子集中储存于液泡,其“耐盐”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6-0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华侨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仿真考试(三模)生物试题
2 . 家兔的毛色有野鼠色、黑色和褐色之分,受常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D、d为控制颜色的基因,D基因控制黑色,d基因控制褐色;E、e为控制颜色分布的基因,E基因控制颜色分布不均匀,体色均为野鼠色,e基因控制颜色分布均匀,体色表现为相应颜色。研究人员利用不同毛色的纯种家兔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D、d和E、e的遗传遵循_____定律,野鼠色兔的基因型有_____种。
(2)实验一中,F₁野鼠色兔的基因型为_____,F₂野鼠色兔与褐色兔杂交,其后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
(3)实验二中,F₂野鼠色兔中性状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_____。若实验一F₂中一只野鼠色雄兔和实验二F₂中一只野鼠色雌兔杂交,后代中为野鼠色兔的概率为_____
(4)研究发现,在实验二F₂黑色兔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灰色可育突变雄兔,经检测,其基因型为DdeeGg,G基因会影响D和d的表达,导致家兔黑色或褐色淡化为灰色或黄色。为探究D、d和G、g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科研人员让该雄兔与多只褐色雌兔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①若后代黑色兔、灰色兔、黄色兔和褐色兔的数量比接近1:1:1:1,则两对基因位于_____
②若后代黑色兔与黄色兔数量比接近1:1,请在答题卡相应图中标注该突变雄兔细胞中D、d和G、g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_____(不考虑交叉互换)。
2024-04-25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儋州市一模生物试题
3 . “玉米的祖先”——大刍草经过9000多年人工驯化,被改造成现代玉米,成为世界上最高产的农作物之一。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从野生玉米中成功找回玉米人工驯化过程中丢失的一个控制高蛋白含量的优良基因THP9,克隆出来并将此基因导入玉米细胞的染色体上,使玉米蛋白含量大幅提高并在三亚南繁基地进行了大规模田间试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扩增优良基因THP9常使用______技术,主要依据的原理是______。扩增时,需在DNA聚合酶催化下,在引物______端进行DNA链的延伸。
(2)利用野生玉米的优良基因THP9并将其导入玉米自交系培育转基因玉米的主要四个步骤是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____________、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在该过程中,需要将优良基因THP9插入启动子与终止子之间,其目的是______
(3)将从新鲜的玉米叶片上取下的圆形小片与农杆菌共培养,筛选转化细胞并生成转基因植株。欲从个体水平检测转基因玉米是否培育成功,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
(4)若转基因玉米体内含两个THP9基因,且其自交后代全部表现为高蛋白子代,则说明______
4 .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适当降低其株高有利于抗倒伏及机械化收割。某研究小组利用纯种高秆甘蓝型油菜Z,通过诱变培育出一批能够稳定遗传的半矮秆突变体S,为进一步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了下表实验,并得到如下表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

亲本

F1交配方式

F2表型

母本

父本

高秆

半矮秆

S

Z

F1自交

515

34

Z

S

F1自交

596

40

S

Z

F1×S

211

69

Z

S

F1×S

210

70

(1)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杂交方式互为______,油菜株高的遗传是由______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
(2)实验三F2中半矮秆的基因型与突变体S的基因型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实验三F1产生______种配子,且比例为______,其细胞学基础是____________
(3)若实验二F2的高秆植株自交,则F2高秆植株中子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若实验三中的F2高秆植株自由交配,则后代中高秆:半矮秆=____________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会破坏番茄口味、降低产量。番茄的抗病和易感病为一对相对性状。利用番茄纯合抗病品系甲培育出两种纯合突变体,突变体1表现为中度易感病(患病程度介于抗病和易感病之间),突变体2表现为易感病。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杂交组合

F1植株数量/株

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数量/株

抗病

中度易感病

易感病

抗病

中度易感病

易感病

1组:品系甲×突变体1

17

0

0

36

11

0

2组:品系甲×突变体2

27

0

0

25

0

7

A.若用突变体1和突变体2杂交,则后代可能都是突变体
B.1组中F1与突变体1杂交后代中不会出现易感病植株
C.2组中F2的抗病植株自由交配后代中抗病:易感病=8:1
D.1组和2组中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都与基因重组有关
6 . 野生番茄细胞中含有P蛋白,P蛋白对白粉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而使番茄易患白粉病,不含P蛋白的番茄对白粉菌有较强的抗性。野生番茄感染青枯病菌易患青枯病,有些番茄的突变体会表达N蛋白,从而表现出对青枯病的抗性。已知两对性状各自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为获得抗白粉病抗青枯病的番茄新品种,科研人员选择纯合的不含P、N蛋白的番茄与含P、N蛋白的番茄进行杂交得到F1,F1番茄自交得到F2。对F1和F2番茄中P蛋白和N蛋白进行电泳检测,不同表型的电泳条带如图所示。统计的F2中①~④4种表型的番茄植株数量如表所示。

表型
株数929327731
注:图中黑色条带为抗原-抗体杂交带,表示相应蛋白质的存在。M泳道条带为相应标准蛋白所在位置,F1植株泳道的条带待填写。
根据以上信息分析,抗白粉病是______性状。
(2)③的表型是______,F2中①~④4种表型的番茄中符合生产要求的是______。(填序号)
(3)科研人员认为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是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请在图中画出F1番茄植株的电泳条带

若F2的③自花传粉,则表型①②④在子代中的占比共为 稳定遗传的表型②在子代中的占比为 ④     
(4)科研人员发现生长在相同环境中的多株N蛋白突变体番茄中出现一株不抗青枯病的番茄X,对该株番茄X的基因测序发现,其基因序列与其他N蛋白突变体番茄的并无区别,但番茄X的N蛋白基因的启动子部分序列甲基化。据此推测,番茄X易感染青枯病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3-30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高考一模生物试题
7 . 某种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该昆虫的直翅和弯翅、纯色体和彩色体分别由等位基因A/a、B/b控制,其中有一对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科研人员将直翅彩色体雄性昆虫与弯翅纯色体雌性昆虫进行杂交,得到F1全为直翅纯色体,F1雌雄个体交配,得到F2的表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表型直翅纯色体弯翅纯色体直翅彩色体弯翅彩色体
雄性3/161/163/161/16
雌性6/162/16//
(1)昆虫的体色性状遗传中,纯色体是由_____(填“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X染色体特有区段上的B基因”或“X染色体特有区段上的b基因”)控制的,判断的依据是_____
(2)F1中雌性和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F2的直翅纯色体雌性个体中杂合子占_____
(3)F2中某杂合体直翅彩色体雄性个体的一个精原细胞经过一次减数分裂产生的一个精细胞基因组成为AAaXb,那么产生该异常精细胞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
(4)该昆虫的星眼(D)对圆眼(d)为显性。现有两个品系昆虫,其中品系1为纯合品系,雌雄昆虫均为星眼;品系2中雌性昆虫全为圆眼,雄性昆虫全为星眼。请通过杂交实验确定D、d基因是位于X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实验设计思路:_____
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
8 . 果蝇的紫眼和红眼、卷翅和正常翅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现用纯种野生型(红眼正常翅)果蝇和某突变品系(紫眼卷翅)果蝇进行杂交,正反交结果一致,结果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果蝇的红眼、卷翅为显性性状,两对等位基因在一对染色体上
B.F2红眼卷翅个体中基因型与F1红眼卷翅相同的概率为2/3
C.决定果蝇红眼性状的基因A在纯合时会引起果蝇死亡
D.F2中红眼正常翅杂合体果蝇的比例为1/3
9 . 鹌鹑的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其羽色有黑色、不完全黑色、栗色和白色,由两对等位基因(B、b和E、e)控制,其中b基因使细胞不能合成色素,E基因是合成黑色素的必需基因。为研究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不考虑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及羽色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利用纯系鹌鹑进行了杂交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羽色的B、b和E、e分别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遗传时遵循__________定律。
(2)实验一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F2个体自由交配,子代中不完全黑羽雌鹌鹑占比为___________
(3)实验二F2中,白羽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栗羽个体自由交配,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不考虑性别)
(4)生产实践中选择黑羽雌鹌鹑与________进行交配,根据羽色即可区分子代性别,其雄鹌鹑可能的表型有________
(5)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在鹌鹑的Z染色体上存在一突变基因D。基因D在雌鹌鹑细胞内是非甲基化的,会抑制基因B的表达,基因D在雄鹌鹑细胞内是甲基化的,对基因B无影响。现有一白色雌鹌鹑突变品系与纯合栗羽雄鹌鹑杂交,F1均为不完全黑羽,F1自由交配,F2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不考虑性别及交叉互换)
2024-01-22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10 . 某雌雄同花植物既可自花传粉又可异花传粉。基因R和r分别控制圆果和扁果性状,基因E和e分别控制紫花和白花性状。基因型为mm的植株均表现为雄性不育,只能产生可育雌配子,基因型为MM、Mm的植株均可育。三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判断某白花植株基因型最简便的方法是测交
B.基因型为Mm的植株连续自交两代,F2中雄性不育植株的比例为1/8
C.基因型为mmRr的植株产生可育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mR:mr=1:1
D.基因型为MmEe的紫花植株自交一代,F1中雄性不育紫花植株的比例为3/16
2023-11-12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学业水平诊断(一)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