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基因连锁与交换定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水稻的根长与多个基因相关,现有一水稻品种华占()和一水稻品种热研(),热研根长明显长于华占,目前初步鉴定其根长短可能与9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或1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已知12号染色体上还有与根粗细相关的基因,9号染色体上存在与卷叶、非卷叶相关的基因。现有基因型为的华占水稻及基因型为的热研水稻。现欲将根长基因进行准确定位,实施了下列实验:将华占水稻与热研水稻进行杂交获得,再将与热研水稻进行杂交,获得,统计得到的性状如下表。
性状粗跟、长根、卷叶个体细根、短根、卷叶个体粗根、长根、非卷叶个体细根、短根、非卷叶个体粗根、短根、卷叶个体细跟、长根、卷叶个体粗根、短根、非卷叶个体细跟、长根、非卷叶个体
数量524951501091112
(1)基因与基因遵循______定律,通过上述实验结果______(能/否)判断华占卷叶、非卷叶的显隐性情况。若能,请写出华占水稻的显隐性对应性状;若不能,请说明原因。______
(2)①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水稻根系长短与______(填“”或“”)基因有关,原因是______。②后续欲进一步判断该基因与根长是否有关,针对候选基因编码区设计引物,提取两亲本水稻的并分离出______作为______进行逆转录,定量测定比较产物的含量,从而确定基因的表达水平。为了除去提取中出现的污染,通常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3)为确定该候选基因与根长的直接关系,科学家对该基因进行基因敲除得到突变体。实验原理:在目标基因的编码序列中插入一段无用序列,导致基因表达产生的蛋白质的______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其失活,若该基因与根长存在直接关系,基因敲除后,预测热研水稻的性状变化是______。该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获得,最关键的步骤是敲除载体的构建,将得到的敲除载体转化农杆菌,通过农杆菌进入水稻细胞,后经过______技术发育成转基因植株,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______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温州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生物试题
2 . 对某个男性志愿者的精子进行基因检测,得出精子中部分基因组成种类和比例如下表所示:
基因组成aBdaBdeaBDaBDeAbdAbdeAbDAbDe
比例2211112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和a基因的根本区别是碱基的排序不同
B.等位基因A、a和B、b连锁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C.e基因可能在Y染色体上
D.在该志愿者的某个精子中,基因A、a,B、b,D、d都能检测到,最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出现异常
3 . 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株,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研究其遗传特性对玉米育种有重要意义。
(1)用玉米作为实验材料进行杂交实验,其人工异花传粉的操作流程为________
(2)玉米茎的高矮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野生型为高茎(基因型为A1A1),偶然发现一株突变株,表现为矮茎(基因型为A2A2)。为判断该性状的显隐性,将野生型与突变株间行种植,从突变株上收获子代并种植,结果发现子代中______________,故矮茎为隐性性状。间行种植的目的是                                          
(3)在上述的杂交子代中获得一株表现为雄性不育的高茎突变株,雄性可育与不可育受基因B、b。利用该突变株进行如下图所示杂交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填“可育”或“不育”)为显性性状,在该突变株中控制花粉育性和茎的高矮这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是                                        。将F1中两种植株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4 . 果蝇是遗传学常用的实验材料,已知果蝇的残翅对应的显性性状为长翅,黑身对应的显性性状为灰身,无眼对应的显性性状为有眼,白眼对应的显性性状为红眼。Ⅱ、Ⅳ为常染色体,Ⅹ表示Ⅹ染色体。下表①~⑤表示不同纯合品系的果蝇的性状和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编号,每个品系均有雌、雄两类果蝇,除表中所列性状外,各果蝇的其余性状均为显性,回答下列问题:

品系

隐性性状

-

残翅(a)

黑身(b)

无眼(e)

白眼(r)

相应的染色体

Ⅱ、Ⅳ、Ⅹ


(1)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有____(答出2点即可),请写出雄性果蝇的染色体组成:____
(2)若要利用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应选择____品系的果蝇进行杂交。
(3)某同学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选择某灰身长翅果蝇和黑身残翅果蝇杂交,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42∶8∶8∶42,试从减数分裂的角度阐述该表型比例形成的原因:____
(4)某白眼果蝇和无眼果蝇杂交,后代F1雌雄群体中表型及比例均为红眼∶白眼∶无眼=1∶1∶2,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____,选择F1的雌性白眼果蝇和雄性红眼果蝇杂交,能否根据眼的相关性状判断子代全部果蝇的性别,请先判断再说明理由:____(红眼和白眼的相关基因用R/r表示,有眼和无眼的相关基因用E/e表示)。
2024-04-2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东七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金鱼的裙尾和凤尾分别受基因HA、HB控制,有研究团队以尾型为裙尾和凤尾的纯合金鱼作材料,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实验二
亲本裙尾(♀)×凤尾(裙尾()×凤尾(♀)
F1裙尾(♀):凤尾()=1:1裙尾(♀):凤尾()=1:1
F2裙尾(♀):裙尾():凤尾(♀):凤尾()=3:1:1:3裙尾(♀):裙尾():凤尾(♀):凤尾()=3:1:1:3
(1)由上述实验可知,控制金鱼尾型的基因位于___染色体上。F1的雌雄个体表型不同可能与体内的___(填物质)有关。
(2)雌性中裙尾是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F2中雌性裙尾的基因型是___
(3)若将实验二中F2的裙尾雌鱼和凤尾雄鱼自由交配,则后代中裙尾鱼:凤尾鱼=___
(4)已知基因D可影响基因HA的表达,不影响基因HB的表达。将纯种裙尾雌鱼和纯种凤尾雄鱼进行杂交得到F1,F1全部表现为凤尾,推测基因D对基因HA表达的影响为___,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___;如果D和H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不考虑四分体时期的染色体互换,则F1自由交配产生的F2中,雌性裙尾鱼所占比例为___
6 . 甜瓜幼果果皮有深绿色、浅绿色两种表型,科研人员为探究甜瓜幼果果皮颜色性状的遗传规律,开展了相关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甜瓜幼果的颜色由位于4号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将纯合幼果深绿色甜瓜和纯合幼果浅绿色甜瓜杂交,F1幼果为深绿色,F1自交得F2,F2幼果深绿色甜瓜中纯合子的比例是____
(2)研究发现,M基因与叶绿素的积累有关,A蛋白能与基因M的启动子结合,增强M基因的表达。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基因a是由基因A突变而来,相关的碱基序列如下图所示。(图中为决定三个氨基酸的 DNA序列的变化)
图中序列表示突变位点附近的片段

①与蛋白A相比,蛋白a的变化是____,判断依据是____
②综合上述研究,解释甜瓜幼果出现浅绿色的原因____
(3)控制甜瓜幼果有条纹、无条纹的基因分别为B、b,该对基因也位于4号染色体上。现有幼果深绿色无条纹甜瓜和幼果浅绿色有条纹甜瓜两个甜瓜品种,请设计杂交实验证明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____。(画出遗传图解,不考虑染色体交换)
2023-12-1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六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7 . 科学家在果蝇遗传学研究中得到一些裂翅突变体(裂翅基因用A或a表示)。为了研究其遗传特点,把它们作为亲本之一进行了一系列杂交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亲代野生型为纯合子,基因突变后成为裂翅,裂翅突变属于_________性突变。根据表1实验结果可知,裂翅基因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_________
表1   裂翅与野生型杂交F1代实验结果

亲本杂交类型

F1表型及比例

正交:♀裂翅×野生型♂

裂翅:184(♀102、♂82)

野生型:207(♀98、♂109)

反交:♀野生型×裂翅♂

裂翅:162(♀86、♂76)

野生型:178(♀86、♂92)


(2)根据表2实验结果可知,致死的裂翅基因型是_________
表2   裂翅与野生型杂交F1代中裂翅自交实验结果


裂翅个数

野生型个数

合计

观察值

157

85

242

理论值

161.33

80.67

242

进一步实验发现,亲代裂翅的自交过程中没有出现野生型,世代稳定遗传,可推断裂翅基因所在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存在隐性致死基因(b),因此裂翅突变体是双平衡致死系。请在下图中标出双平衡致死系2对基因的大体位置________
(3)紫眼(p)是2号染色体上的隐性标记,黑檀体(e)是3号染色体上的隐性标记,为确定裂翅基因的位置,进行表3实验。根据表3实验结果可知,裂翅基因位于_________号染色体上,该基因和紫眼基因的遗传符合_________定律。若将裂翅与黑檀体杂交实验的F1代裂翅自交,后代表型及比例是_________
表3   裂翅与紫眼(黑檀体)杂交实验结果

杂交实验

F1

F1代裂翅分别与紫眼、黑檀体测交结果

裂翅×紫眼

野生型∶裂翅=1∶1

裂翅66只,紫眼57只,紫眼裂翅49只,野生型60只

裂翅×黑檀体

野生型∶裂翅=1∶1

裂翅148只,黑檀体163只


(4)已知卷翅基因(D)位于2号染色体上,也是与裂翅显隐性基因分布相同的双平衡致死系(完全连锁、隐性致死基因m)。为培育裂卷翅新品系,首先将双平衡致死系的裂翅与卷翅杂交,F1代产生的表型可能有裂翅、卷翅、裂卷翅、_________。取F1代卷翅和裂翅进行一系列杂交实验,最终得到裂卷翅品系(世代稳定遗传),该裂卷翅品系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8 . 野生型玉米甲叶色正常。 自然突变体乙叶绿素含量降低,叶色浅绿。研究者对突变体乙进行遗传分析。
(1)甲与乙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叶色正常与叶色浅绿个体数之比为3∶1.由此可知,叶色正常与叶色浅绿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________定律,其中________为隐性性状。
(2)为确定导致乙叶色浅绿的基因位置,选用某染色体上甲与乙碱基序列有差异的片段作为标记序列,标记序列的碱基排序已知,系列标记序列记为A、B、C、D……,其在此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检测F2,突变型个体中标记序列与突变性状相关DNA片段的重组情况。

①F1产生生殖细胞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来自甲与乙的同源染色体间会发生________,因此可根据1F2突变型个体中重组情况确定与突变性状相关的DNA片段的位置。
②检测发现,F2叶色浅绿的个体中,A、E、F发现重组个体,B、C、D未发现重组个体。表明与突变性状有关的DNA片段位于________区间。
(3)对甲与乙在上述区间所有的10 个基因的序列进行测序和比对,未发现基因内碱基排序的差异,请写出乙出现突变表型的可能原因________
(4)强光下,植物的光合色素吸收过多的光能后能诱发活性氧产生,造成植株的光诱导损伤。请推测,强光下与甲相比,乙光合作用强度的可能变化(写出一种可能性即可)及原因。________
2023-11-14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9 . 某植物正常花色为白色,现有一株花色为红色的该植株,研究人员对其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部分氨基酸对应密码子为:甲硫氨酸(Met)—AUG;亮氨酸(Leu)—CUG,CUA;谷氨酰胺(Gln)—CAA,CAG;异亮氨酸(Ile)—AUU,AUC;终止密码子—UAA。回答下列问题:

(1)异常基因是由于碱基对的__________导致的,图中“?”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_
(2)该工作人员在检测其他白花基因时发现图示正常基因中的第12个碱基突变为“A”,该白花性状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该植株高茎(E)对矮茎(e)为显性,现有纯合的白花高茎与红花矮茎杂交得F1,F1测交后代表型为白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红花高茎=49∶1∶49∶1,则两对基因位于_________;出现该比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变异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
(4)若让白花植株互相授粉,F1中有白花∶红花=3∶1,则F1中含有红花基因的植株占________,让F1中白花植株自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
2023-11-13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10 . S221不育株是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水稻中发现的雄性不育突变体,研究发现该植株的雄性不育性是由位于8号染色体上的基因SDGMS引起的。中国科学家于2023年8月7日首次克隆出SDGMS基因,该基因有望使水稻杂交育种步入快速、简易的新路径。
(1)水稻难以通过人工去雄的方法大量生产杂交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选取S221不育株与任何一种可育水稻品种杂交,其杂交后代中不育株与可育株都呈1∶1分离,且可育株自交后代没有育性分离,由此说明:S221不育株的不育性受单个_____________(填“显性”或者“隐性”)核基因控制。
(3)为了在育种过程中能够及早识别出不育株和可育株,科学家欲通过基因工程将小麦蓝粒基因N导入S221幼胚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使其表现为蓝粒雄性不育。若要判定导入的小麦蓝粒基因N与雄性不育基因SDGMS之间的位置关系,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
①若子代中蓝粒不育∶非蓝粒可育=1∶1,则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子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N与基因SDGMS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染色体上;
③若子代中_____________,则基因N与基因SDGMS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4)假设中国科学家最终选育出了小麦蓝粒基因N与雄性不育基因SDGMS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双杂合水稻品种D。理论上将水稻D与野生型水稻杂交后代中,偶尔也会出现蓝粒可育和非蓝粒不育个体,对该现象的最可能解释是_____________
2023-11-11更新 | 305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区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