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2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余华:文学中的现实

《当代》杂志 20161102

①什么是文学中的现实?我要说的不是一列火车从窗前经过,不是某一个人在河边散步,不是秋天来了树叶就掉了,当然这样的情景时常出现在文学的叙述里,问题是我们是否记住了这些情景?当火车经过以后不再回到我们的阅读里,当河边散步的人走远后立刻被遗忘,当树叶掉下来读者无动于衷,这样的现实虽然出现在了文学的叙述中,它仍然只是现实中的现实,仍然不是文学中的现实。

②我在中国的小报上读到过两个真实的事件,我把它们举例出来,也许可以说明什么是文学中的现实。两个事件都是令人不安的,一个是两辆卡车在国家公路上迎面相撞,另一个是一个人从二十多层的高楼上跳下来,这样的事件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已经成为记者笔下的陈词滥调,可是它们引起了我的关注,这是因为两辆卡车相撞时,发出巨大的响声将公路两旁树木上的麻雀纷纷震落在地;而那个从高楼跳下来自杀身亡的人,由于剧烈的冲击使他的牛仔裤都绷裂了。麻雀被震落下来和牛仔裤的绷裂,使这两个事件一下子变得与众不同,变得更加触目惊心,变得令人难忘,我的意思是说让我们一下子读到了文学中的现实。如果没有那些昏迷或者死亡的麻雀铺满了公路的描写,没有牛仔裤绷裂的描写,那么两辆卡车相撞和一个人从高楼跳下来的情景,即便是进入了文学,也是很容易被阅读遗忘,因为它们没有产生文学中的现实,它们仅仅是让现实事件进入了语言的叙述系统而已。而满地的麻雀和牛仔裤的绷裂的描写,可以让文学在现实生活和历史事件里脱颖而出,文学的现实应该由这样的表达来建立,如果没有这样的表达,叙述就会沦落为生活和事件的简单图解。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和事件总是转瞬即逝,而文学却是历久弥新。

③我们知道文学中的现实是由叙述语言建立起来的,我们来读一读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诗句。在那部伟大的《神曲》里,奇妙的想象和比喻,温柔有力的结构,从容不迫的行文,让我对《神曲》的喜爱无与伦比。但丁在诗句里这样告诉我们:箭中了目标,离了弦。但丁在诗句里将因果关系换了一个位置,先写箭中了目标,后写箭离了弦,让我们一下子读到了语言中的速度。仔细一想,这样的速度也是我们经常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问题是现实的逻辑常常制止我们的感受能力,但丁打破了原有的逻辑关系后,让我们感到有时候文学中的现实会比生活中的现实更加真实。

④另一位作家叫博尔赫斯,是阿根廷人,他对但丁的仰慕不亚于我。在他的一篇有趣的故事里,写到了两个博尔赫斯,一个六十多岁,另一个已经八十高龄了。他让两个博尔赫斯在漫长旅途中的客栈相遇,当年老的博尔赫斯说话时,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描写声音的,年轻一些的博尔赫斯这样想:是我经常在我的录音带上听到的那种声音。

⑤将同一个人置身到两种不同时间里,又让他们在某一个相同的时间和相同的环境里相遇,毫无疑问这不是生活中的现实,这必然是文学中的现实。我也在其他作家的笔下读到过类似的故事,让一个人的老年时期和自己的年轻时期相遇,再让他们爱上同一个女人,互相争夺又互相礼让。这样的花边故事我一个都没有记住,只有博尔赫斯的这个故事令我难忘,当年老的那位说话时,让年轻的那位觉得是在听自己声音的录音。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声音,苍老和百感交集的声音,而且是自己将来的声音。录音带的转折让我们读到了奇妙的差异,这是隐藏在一致性中的差异,正是这奇妙的差异性的描写,让六十多岁的博尔赫斯和八十岁的博尔赫斯相遇时变得真实可靠,当然这是文学中的真实。

⑥在这里录音带是叙述的关键,或者说是出神入化的道具,正是这样的道具使看起来离奇古怪的故事有了现实的依据,也就是有了文学中的现实。我还可以举出另外一个例子,法国作家尤瑟纳尔在她的一部关于中国的故事里,一个名叫林的人在皇帝的大殿上被砍下了头颅之后,他又站到了画师王佛逐渐画出来的船上,在海风里迎面而来,林在王佛的画中起死回生是尤瑟纳尔的神来之笔,最重要的是尤瑟纳尔在林的脖子和脑袋分离后重新组合时增加了一个道具,她这样写:他的脖子上围着一条奇怪的红色围巾。这仿佛象征了血迹的令人赞叹的一笔,使林的复活惊心动魄,也是林的生前和死后复生之间出现了差异,于是叙述就有了现实的依据,也就更加有力和合理。

A但丁射箭的诗句,博尔赫斯的录音带,还有尤瑟纳尔的红色围巾,让我们感到伟大作家所具有的卓越的洞察力。B人们总是喜欢强调想象对于文学的重要,C,当想象飞翔的时候,是洞察在把握着它的方向D。可以这么说,没有洞察帮助掌握其分寸的想象,往往是胡思乱想。只有当想象和洞察完美地结合起来时,才会有但丁射箭的诗句,博尔赫斯的录音带和尤瑟纳尔的红色围巾,才会有我这里所说的文学中的现实。

1.第②段画线句“这样的表达”在文中指的是                 
2.请选出对文章内容表述准确的一项(     
A.想象和比喻,温柔有力的结构,从容不迫的行文,是建立文学现实的叙述语言。
B.只有当想象和洞察完美地结合起来时,才会有我这里所说的文学中的现实。
C.现实的逻辑制止了我们的感受能力。
D.道具是文学叙述的现实依据,有了它就有了文学中的现实。
3.“其实洞察也是同样的重要”这句话最适合放在第⑦段的哪一处(     
A.AB.BC.CD.D
4.第⑦段中作者写道:“只有当想象和洞察完美地结合起来时,才会有但丁射箭的诗句,博尔赫斯的录音带和尤瑟纳尔的红色围巾,才会有我这里所说的文学中的现实。”
请在本学期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作品《促织》或《变形记》中任选一篇作为例子来论证想象力和洞察力的完美结合对文学中的现实的重要性。
5.通读全文,归纳作者认为“什么是文学中的现实?”
2023-06-28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2 .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诗心”本是流淌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天然文化基因,(       )。可惜的是,有多少人在嘈杂喧闹中流于自怨自怜或自夸自恋的浮夸,对平庸和碎片化信息(       ),渐渐忘却了血脉里的传统文化因子。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的自我质问,也许是夜阑风静之时,你我都会兴发的自我质问。身体是自己的,又仿佛不是自己的,为养家糊口而活,为房子、存款而活,为许许多多丢不掉的牵挂而活着。

能不能暂时丢下这些营营的忙碌,让灵魂诗意地栖居,让“此身”真正属于自己?外卖小哥雷海为做到了,民警陈曦骏也做到了。诗词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不是有着炫目光环的诗词大会总冠军,而是一名借由诗词超越庸常的平凡的劳动者。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融在血脉中的种子只要(       ),泥融沙暖,它就能发芽。

1.请在文章括号内填上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2023-06-26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鉏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俸禄而食耳。

(节选自《颜氏家训·涉务》)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终之实难。伏愿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被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节选自《贞观政要·务农》)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若A动B静C必D依E阴F阳G不H顾I理J义K欲L求M福N被O其P可Q得R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指依靠,与《谏逐客书》中“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的“资”字意思相同。
B.易,指容易,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以羊易之”的“易”字意思不相同。
C.慎,指谨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忧解怠则思慎始而敬终”的“慎”字意思相同。
D.方兴,指正在开展、正在兴起,与成语“方兴未艾”中的“方兴”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以食为天,粮食工序又多,故不可轻视农业。晋朝中兴,江南朝廷官员南渡过江,至今已八九世,却从来没有官员从事农业生产。
B.王珪认为,秦始皇、汉武帝并不是不想安定百姓,只是找不到安定百姓的方法。穷兵黩武,兴建宫室,致使人力用尽,于是发生灾祸。
C.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与民休息,百姓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痛苦。太宗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告诫自己不能任情纵欲。
D.大臣说皇太子在二月举行加冠礼吉祥,太宗不认同这一说法,认为百姓春耕方兴,在二月举行加冠礼会妨碍农事,便下令改在十月举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
(2)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5.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请结合材料二具体阐述这一观点。
2023-06-21更新 | 27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金阳光高级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驿舍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唯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①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②晋代陶潜《投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家累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闲坊”“古驿”“空堂”来描写“驿舍”,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
B.颔联化用“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来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法。
C.尾联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起句“闲坊古驿”,首尾回环。
D.这首诗叙写诗人重到古驿舍的所见所感,折情气氛凝重,感情沉郁而强烈。
2.这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2021-07-15更新 | 29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光

冯骥才

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终点扎去。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

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墨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

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退藏到冬日小雨中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来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它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呢?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无了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

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了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而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

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惟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也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丁丑腊月二十一日寒夜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年终时分”对“时光”的感慨起笔,围绕对自己足痕的探寻,表达了对人生、对艺术的思考和感悟。
B.文章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富有表现力,如说时光“性急”就赋予了时光人的性格。
C.“普通大众”“无名雕工”给了作者更多启迪,作者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思想者、艺术家,向他们表达了由衷的敬意。
D.作者善于描绘形象,如“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描写作者获得感悟后的形象,语言简练,而形象生动。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3.文章以“突然停电”开篇,以“忽然,电来了”收尾,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7-13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6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表现“谦受益,满招损”意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写“不为生事”原因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舟,在古诗中是常用的意象。《登岳阳楼》(杜甫)、《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中都有“舟”的诗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021-07-10更新 | 25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部分学校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7 .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对于写作者来说,就是选择那个最能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字眼:对于阅读者来说,就是品味那个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字眼。请参考下面的示例,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示例:清风细腰
“扶”字运用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了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使诗句更有韵味。
(1)人比黄花——李清照《醉花阴》
(2)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021-07-09更新 | 202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鲍老

侯德云

一大早,我被手机铃声唤醒,迷迷瞪瞪接了。等我弄清电话那端的人是鲍老,赶紧做热情状。

鲍老二十年前就退休了,我几乎把他给忘了,没想到他还记得我。

鲍老比我更热情,一句一句把我全家都问候到了,之后,似乎有点不好意思,支吾了片刻才说,那什么,你知不知道李光辉的手机号呀?

原来这才是鲍老的正题。我说,知道啊,鲍老,我给你查哈,查完告诉你,你把电话挂了吧。

我放下手机一看,嗨,才五点刚过。

很快就查到了。我给鲍老回话,听见手机里说:该用户已将手机设定为来电提醒模式。也就是说,我什么时候能跟鲍老通上话,没个准数。我给鲍老发了一则短信,倒头又睡。我平常都是七点后才起床的。

鲍老再无任何动静。

这是七天前的事。谁知过了三天,还是一大早,鲍老又打来电话。鲍老说,你在哪儿呢?我说在家啊。鲍老说,我去看看你好不好?我吓了一跳,赶紧哼哼哈哈地打岔,说那什么,我怎么敢劳鲍老大驾来看我呀,改日我去看你哈,再说……

打了几声哈哈之后,我转入正题,鲍老,有事你尽管说哈,我能办的指定去办。鲍老又有点不好意思,连嗓门都软了下来,说,我就是想问问李光辉的手机号。我赶紧说,鲍老,我给你发过短信了呀。鲍老说,短信?我不会用短信啊。

我说,鲍老,我再给你查哈,一分钟后,你给我打电话。

鲍老说,几分钟?

我说,一分钟。

几分钟?

一分钟。

如此往来七个回合,我濒临绝望,改口说,两分钟。

鲍老说,好的,两分钟。

这回很顺利,两分钟后,也可能是三分钟后,我把李光辉的手机号当面汇报给鲍老。

我认识鲍老已经很多年了,那时我还不到三十岁,在一家新闻单位里混饭。鲍老经常给我们写稿子。鲍老退休前在市委宣传部主抓精神文明工作,笔杆子上有些功夫。早年他就是靠着这功夫,才从乡下调进瓦城的文宣系统。

鲍老跟我们混熟了,喜欢开些玩笑。

鲍老说他刚进城那几年,整夜在灯下苦熬,熬得不行不行的。鲍老给自己编了一套顺口溜:省老婆费灯泡,掉头发尿黄尿,一宿写了个大材料,领导看了吓一跳。说完嘎嘎大笑起来。我们也笑。看我们笑得东倒西歪,鲍老谈兴更浓,说起他在城郊住瓦房期间的种种趣事。

趣事很多,都跟过年有关。

过年了,杀猪、蒸馒头、蒸豆包、做豆腐,除了这些物质层面的准备,精神层面也不能没有,比如年画、香烛、福字、对联、鞭炮,都得有。民俗嘛,跟迷信扯不上关系的。鲍老家每年的对联,都是他自己拟词自己写。院门、家门、屋门,都贴上。都是好词儿,发家致富、幸福安康……用很黑的墨汁,很粗很壮地写上去,瞅着壮实,还喜庆。鲍老家的鸡窝、狗窝上,也都贴着对联。这些对联的内容每年都一样。鸡窝上贴的是:金鸡满架蛋满窝,鸡蛋水我天天喝。横批:连下大蛋。狗窝上贴的是:白天打盹夜不眠,忠心耿耿保家园。横批:金睛火眼。

我们报社几个小编辑一次又一次笑得东倒西歪。我笑着说,鲍主任,你这对联,不对仗啊。鲍老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有那么个意思就行了,对不对仗不要紧。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放鞭。鲍老放鞭,别有一番情趣。起初,他放的是两毛钱一百响的小红鞭,后来改成一千响的大地红,都不是一次性放完。谁家都没放,他先放,噼啪噼啪噼啪,放了前半截。后半夜,等所有人家都放完,他把后半截拿出去,噼啪噼啪噼啪,再放一通。鲍老说,这样显得咱家放得多啊。我当时以为鲍老说的是实话。现在不这样想了。很有可能,鲍老只是随口说说,逗我们玩儿。

两年前,鲍老为离世的老伴写了一篇长长的怀念文章,加上儿女写的三篇短文和全家人的几十张黑白、彩色照片,自费印成一本书。鲍老坐到老伴坟前,抚着书的封面,哭了很久。哭过之后,鲍老把书投进火堆,烧给老伴。那天是他老伴的一周年祭日。

昨天岳父岳母到我家做客,饭桌上不知怎么谈起鲍老。我这才知道,为了打听李光辉的手机号,鲍老费了老大的劲,先找到我岳父,再找到我岳母,又找到我夫人,最后想到我。

那么着急找李光辉干嘛?

岳母说,鲍老的外孙女,三十大几了还单着,听说李光辉的儿子也没成家,他想撮合一下。

噢,是这样。岳母说,其实两人几年前谈过一回,互相看着不顺眼,黄了。

我说这扯不扯,几年前看着不顺眼,现在就能顺眼?

岳母很严肃地说,那可说不定,此一时彼一时,一旦现在顺眼了呢。

(选自《小说选刊》2021年第三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鲍老两次不好意思地向“我”打听李光辉的手机号,又不立即交代缘由,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以“我”与鲍老的交往交流为线索,串连起鲍老的生活趣事,情节虽然并不复杂,但是曲折有致,颇能引人人胜。
C.小说多角度刻画了鲍老的形象,既有对他所言所行的正面描写,又通过他人之口侧面描写,使其形象如在眼前。
D.小说选材贴近日常生活,富有生活气息,如写贴对联、放鞭炮等趣事;小说的语言也清新典雅,读来如话家常。
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鲍老的形象。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三段是“蛇足”,应当删去。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9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橄榄球联盟年度冠军赛的实况转播在美国是重量级的节目,其收视率傲视群雄,其他同类型的节目只能望其项背
B.专家认为,不要在孩子面临困境时充耳不闻,要帮助孩子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C.党员干部既要敢于解放思想,更要埋头实干,努力当善于破解难题、打开局面的实干家,而不要当侃侃而谈、光说不干的“战略家”“思想家”“理论家”“指挥家”。
D.对于当前流行的某些大部头系列图书,有人认为内容扎实、叙述从容,也有人认为行文拖拉、不利阅读,两种意见针尖对麦芒,僵持不下。
2021-07-09更新 | 4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凡文书都是有目的性的和有意识而形成的,都会包含一定的信息内容。但文书的产生是一回事,而能否构成档案还是另外一回事。中国人虽然有敬惜纸墨的传统,但并非历史上所有有文字信息内容的东西都会留存下来。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文书的概念是:历史上形成的属于某个主人拥有的文字信息载体,在经过了选择后得以保留,之后不断累积,构成了档案。产生了文书未必能成为档案,而成了档案的文书则一定是真实产生了且得到保存的文书。文书的形成是有目的性的,而能够成为档案则更在于选择与留存的目的性。历史上能够产生文书的因素很多,形成文书的数量也甚巨,但能够留存下来以构成档案的还只是其中极少的部分,民间文书尤其如此。其中,主体的选择是民间文书档案得以成立的重要因素,大凡在今天已经构成档案的文书都是经过了选择的逻辑节点及践行行为后保留下来的。这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也是中国民间老百姓对待自己历史的一种态度。

那么,民间文书档案留存的原则是什么?中国的老百姓是很务实的,当人们考虑某份文书是否要留下来、予以保存的时候,最为务实和直通人性的评估原则,也是最符合人们惯常思维方式的原则是,看这东西是否有用。有用的留下,没用的扔掉,这个极其简朴的道理也就是民间文书档案得以形成的真理,其实质是内在契合了14世纪英国逻辑学家奥卡姆的威廉修士提出的奥卡姆剃刀定理,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在具体判定什么是有用的问题上,至少要有三个维度予以支撑,由此也构成了文书选择的三个标准:其一是功利上的有用,亦即最基本的有用。拿财产转移的买卖、典当文书来说,其实它们就是证券性财产,每一份都是物质经济利益之所在,最初目的就是今欲有凭,立此文契存照。它们是不能丢失的,且一定要保管好,否则就是口说无凭,若涉及了纠纷、打起了官司,难有胜算。其他如合同、合约、阄书、遗嘱、继书、借约、税票等,都与切身利益有关,都是十分有用的,因此都要留存好。在已发现的民间档案文书中,也正是此类文书遗存最多。其二是记忆上的有用,如日记、备忘、便记、类抄等,它们间接地是功利性有用的延续和补充。其三是情感上的有用,多是曾经有用的东西,留作了纪念。

由此可见,民间文书档案在形成上,主体性是存在的,在文书产生、选择、保存的各个环节,主体的目的性都很强。其根据是在于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在于主体对自我意识行为的务实追求与持续把握。正是因为这种主体意识与行为的普遍,所以中国乡村民间会产生大量的民间文书档案。

(摘编自刘伯山《民间文书档案的归户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受中国人“敬惜纸墨”的优良传统的影响,我国的文书得以产生,档案得以形成。
B.历史上促使文书产生的因素很多,主体的“选择”是文书能成为档案的最主要因素。
C.中国历史上形成文书的数量也甚巨,但能够留存下来构成档案的民间文书却不少。
D.有实用价值是民间文书档案得以留存的标准,这一点体现中国老百姓务实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解析文书和档案区别入笔,指出了历史文书的概念和文书档案的形成要素。
B.文章将“奥卡姆剃刀”定理和民间档案文书的留存原则进行对比从而指出其同异之处。
C.文章使用了分类法和引证法,从功利、记忆、情感三个角度阐述文书有用的三个标准。
D.文章论证结构严谨,先引出论题,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总结论点,补充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书的形成是有目的性的和有意识的,但不是所有的具有文字信息内容的文书都能构成档案。
B.主体有目的的对文书进行选择与留存,这种行为使被保存的文书更具有成为档案的可能。
C.保留民间文书体现了中国百姓对待自己历史的态度,以及对自我意识行为的追求与把握。
D.中国乡村民间会产生大量民间文书档案,是因为在民间文书形成上主体意识与行为的普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