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835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竞渡诗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 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注]①卢肇,江西人,唐会昌三年中状元。此诗写于卢肇及第后。②石溪:地名,位于作者故乡。③鼙()鼓:原指军队中的战鼓,此处代称龙舟鼓。④譀(hàn):叫喊。⑤向道:先前说。⑥君:指袁州刺史成应元,此人在卢肇进京赶考时对他冷落无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描写细腻,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生动描绘了龙舟奋勇、万众助威的盛况。
B.诗人难忘昔日故乡热闹的端午节庆,此时又在馆驿楼前看到了赛龙舟的景象。
C.在鼓声与雷鸣声中,装饰着威武兽头的龙舟竞发,击起浪花如雪,场面震撼。
D.“冲波”“跃浪”直写龙舟奋勇争先,“鸟退飞”则衬托出龙舟竞渡时速度之快。
2.尾联语义双关,余味悠长,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内涵与思想感情。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拦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她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
B.“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静的生活,“鼓角声”“铠甲”代表战争。
C.文中“我”和周瑜的交谈内容在变化,“我”的感情在变化,可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
D.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的氛围,为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推动故事的发展;“艾”与“爱”谐音,象征友爱和睦。
C.第一人称适合直接表达人物情感,便于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本文第一人称的使用,将村妇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
D.小说采用梦境方式穿越历史时空,通过类似寓言的方式寄寓人生道理,以女性的视角看待英雄人物,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
3.文中“我”和周瑜之间存在多处对比,请指出并结合文本分析。
4.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一中、江川一中、易门一中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按照曹雪芹的原意,红楼“四春”的命运发展,正是:元妃省亲,是贾家之极盛;探春理家,有中兴之象;迎春误嫁,是江河日下;惜春出家,是家败人散。

贾府四姐妹除元春外,探春不论外貌还是理家才能,都堪称贾府三姐妹之首。探春外形出挑,“俊眼修眉,顾盼神飞”,且威序本第五十六回批赞曰;“探春看得透,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

贾家姐妹趣味殊异,其中迎春嗜棋,探春喜书法,惜春爱绘画。曹雪芹写她们的爱好,除了符合形象内在素质,。例如“懦小姐”迎春的处世态度与围棋“坐隐”的文化内涵相应,她的一生就真如棋局中一枚棋子般,任由人摆弄,最后摆到了死地。

材料二:

探春因又接着说道:“咱们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 ……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的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成能知园圃事的,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有些孝敬。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又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于作践,白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馀,以补不足,未为不可。”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1.请在材料一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材料一加波浪线的句子评价了探春之“敏”,请结合材料二作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差不多先生传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认识自我

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认识你自己。”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 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是(     
A.《差不多先生传》以传记体例安排,先介绍人物,再叙述人物事迹或者故事,让故事的主角一再重演同样的错误,以达到荒谬好笑目的。
B.两篇文章在笔法上,都运用比喻、夸张、排比、映衬、反讽等修辞法,以浅显生动的语言,达到因事见理的目的。
C.文章的第一至三段是“纲”,总写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贯及特质,首段先用疑问句型“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来设置悬念。
D.《认识自我》并未直接描写赛艾姆的外貌,而是通过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诸多方面与众名人作比较,从而巧妙地使赛艾姆的外貌特征在读者的心中拼接(组合)而成。
2.在六单元中,《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都运用了讽刺手法。请鉴赏选文这两篇小说的讽刺手法。
昨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北狼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默契(节选)

林斤澜

①韩姐,小孙,大聪,是店里百货组的售货员。她们三个人中间,如果细细看起来,有一种十分动人的东西。好比这一天,是轮着韩姐出车下乡的日子,可是有个生产队来了电话,她得去专门解决水车牙轮呀。韩姐还没挂电话呢,小孙已经去检点车上百货,准备替班出车了。小孙还在车跟前站着呢,大聪已经来到柜台,操持着开店了。她们中间,还没有来得及商量研究。就是来得及,好像也用不着什么解释说明等等。听说那赛球的运动场上,一号一起跑,二号就知道悄悄地插到哪个方向去接应,三号立刻张手跺脚,堵住那一路……这叫做默契

②三个人当中,韩姐来得最早。一九五八年的时候,许多家庭妇女走上了工作岗位。

韩姐就是其中的一个。刚来,也是有些不习惯。她说:在家侍候人,出来还是侍候人呀。

③因此接待顾客中间,不免生些闲气。按她的秉性,本当发作发作,可又只能闷着,

不久闹了场病,吃饭不香,睡觉不甜。商店里的书记,就在这间东厢房里,给她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把侍候一个人一个家和为人民服务,作了种种比较。等她恢复康健,又带她上了当时热火朝天的水利工地,那是锻炼思想的大学校。她这才走出家庭小圈子,跨进了建设的行列。她为工地上的铁丝草绳、水碗土筐,四处奔走。她的腿勤嘴快,日渐出了名。水利工程结束,大家还是找她,她更加一抓到底,决不半路撒手。好比早晨来的电话,水车缺个牙轮。百货根本不卖五金零件,商店也从不修理机器。可是生产队不往别处打电话,径直来找韩姐。听说有时候,有的队长为买点东西意见不合,也来韩姐这里告诉呢。

④韩姐又到哪里去找牙轮呢?生产资料门市部,没有。修理合作社,没法解决。她一点也不奇怪,要是眼面前办得到的,生产队还会来找她吗?又上建筑仓库绕了一转,紧跑紧赶,已经晌午了,这才有些着急起来。麦子浇不上返青水,少打多少粮食呀,她这里问那里打听,有人帮她出主意,说改装了电井的地方,作兴还有水车零件闲着。又打听什么地方新近改装,跑出去四十多里,可是人家的旧水车,已经处理了。又跑了十来里,才从刚卸下来的一个水车上,现拧下一个对口的牙轮来。

⑤韩姐是一员闯将,一员先锋。远近知名,来去如风。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

⑥一九六一年,小孙高小毕业。本来进工厂学车工,可是厂里一时用不着那么多人,转到商店来了。她虽说不吭声,可是不高兴,闷着头走进走出。韩姐几次拉着手问她,也只说了个:头疼。

⑦后来着了凉,真正头疼发烧。也就在东厢房里,这回是韩姐给熬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小孙没有家庭的牵挂,她们谈的是劳动,社会主义的劳动。不论是坐着写字,或是站着干活。站在车床跟前,或是柜台里边,都不分高低贵贱。她们谈的是前途,只要为人民服务,都有光荣前途,行行出状元……

⑧小孙的思想一打开,就坚守岗位,稳稳当当,到现在也有几个年头了。可是要搜集她的先进事迹,又很不容易。仿佛只不过韩姐的许多奔走,有她在后边替班吧。替班站柜台,替班进货盘货,替班出车。替韩姐出车,又想着家里要盘货,搭给大聪一人太繁重,她一蹬一个劲,一身的汗水。论在外边跑牙轮,是韩姐跑的。论家里独自盘了货呢,是大聪。可是里里外外,少得了这位蓝布衣服青布鞋,不多言不多语的小孙吗?

⑨小孙是一员硬里子,一员守将。她的事迹,往往藏在别人的事迹里边。今年百货组选组长,选的是她。

⑩大聪是一位中学毕业生。去年来到商店,挺拔利落,水葱一般。可是她的脑子里,有不知从哪里来的一副对子:十年寒窗卖针线,一生事业站柜台。

⑪有这么两句话作怪,水葱一般的人,也得三天两头头疼脑热呀。韩姐常不在家,这回是小孙在东厢房里,为她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她们三个,日常守着炉子读毛主席的书,联系实际,讨论为什么卖针线,柜台又是个什么岗位。你看现在,韩姐孙姐一不在家,她就是店堂里领头掸土开张的人。你看站柜台才多少日子呀,一个人顶一堆,一清二楚盘了货,还挤在布匹组里量布头呢。

⑫这是一员心灵手巧的新人。她的面前,展开了广阔的天地。可是究竟是怎样的一员将呢?目前好像还不能定型。前些日子,推选她进城去参加售货技术比赛大会。这位初生之犊,竟只用了十八秒钟,把四个玻璃瓶捆扎牢固,还带有手提环,荣获第三名。可是高高兴兴往回走的时候,竟又用了九元多钱,买了一双鹿皮扎花手套。这要在农村里戴出去,一不合用,二来也太显眼了。

⑬当天晚上,为了这十八秒钟的捆扎瓶子,也为了这九元多钱的扎花手套,三个人围在炉边,谈了小半夜。还听说最后又是三双筷子,一齐向又酸又辣的酸菜进攻一番,东厢房里好不热闹。

⑭她们就是这样走到一块来的。如果这中间真有那叫做默契的东西,那么这东西在奔腾的运动场上,博得了千万人的喝彩。这东西在万里长空,英雄战斗的长机僚机之间,又如惊雷急电,振奋人心。在乡村商店,十分家常的劳动中间,这东西又溶溶如山泉村酒,让人心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三位人物“联袂”出场,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具深意,旨在表现其团队精神,暗合主题“默契”。
B.第⑩自然段中出现的对联,符合大聪的中学毕业生的身份,也隐含着他屈心抑志的不甘。
C.韩姐费了许多时间,跑了很多地方,最终找到了急需的牙轮,作者想要借此说明“功夫不负有心人”的道理。
D.小说中的三位主人公之前的人生经历不同,但是到百货组工作时却有相同的经历,都经历了思想转变的过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③段的记叙章法井然,不蔓不枝,作者记叙韩姐思想转换前后始末,前因后果,滴水不漏。
B.围绕韩姐找牙轮这件事,叙写侧重于其行踪,一个动词接一个动词,节奏急促,塑造出了其鲜明的人物形象。
C.小说刻画三位人物时,侧重于表现人物的“共性”,但同时也不乏表现人物的“个性”,如大聪的爱美之心、生性慷慨等。
D.小说结尾用借代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三个人之间分工不同但密切配合,表现了同事之间在工作中配合默契的愉悦和快乐的感受。
3.为什么说“韩姐是一员闯将,一员先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本文在整体上构思极为巧妙,颇具匠心,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

【元】白朴①

丙午秋到维扬,途中值雨,甚怏然。

短亭休唱阳关,柳丝惹尽行人怨。鸳鸯只影,荷枯苇淡,沙寒水浅。红绶双衔,玉簪中断,苦难留恋。更黄花细雨,征鞍催上,青衫泪,一时溅。

回首孤城不见,黯秋空,去鸿一线。情缘未了,谁教重赋,春风人面?斗草闲庭,采香幽径,旧曾行遍。谩今宵酒醒,无言有恨,恨天涯远。

【注】①这首词是元大德十年丙午(1306)八十一岁高龄的词人过扬州时所作。②红绶:绶带鸟。③谩:莫,不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序中“怏然”一词,与姜夔《扬州慢》词序中“怆然”一词,情感内涵一致。
B.“阳关”,曲名,即王维的《渭城曲》,向为离别之典故。词人来到送别的短亭,内心充满了别离的痛苦。
C.“青衫泪”借用白居易《琵琶行》典故,指自己的悲苦之泪。如今八旬高龄又被命运夺走身边的伴侣,不由得悲痛交加,满腔热泪一时飞溅而出。
D.“斗草”“采香”都是古代民间游戏,此处写出了词人内心的怀念,与苏轼《江城子》“小轩窗,正梳妆”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下阕是如何表现“恨”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5月联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做的唯一的东西就是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他懒得给屋顶上的马口铁皮钉钉子,只在上面压了几块大石头。一到刮大风,屋顶就像散了架似地发出乒乒乓乓的可怕声,随时都有飞走的可能。

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①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倒不是大家觉得他疯疯癫癫或是个大傻瓜。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这么说波普不公平。波普有个习惯。每天早上总要拿着一杯朗姆酒站在大街的人行道上。他从不喝杯里的酒。只是见有熟人,他就用中指蘸蘸酒,再舔舔手指,然后朝熟人挥挥手。

“我们也买得起朗姆酒呀,”哈特常说,“但我们就不像波普这样炫耀。”

我自己倒从来没这么想过。一天我向波普问起此事。

波普说:“孩子,早晨太阳刚出来,天还有点凉,你一起床就能出去走走,一边晒太阳,一边喝点朗姆酒,你会觉得很舒服。”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伊梅尔达出去工作。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哈特说:“波普娘娘腔,不是个好男人。”

一天晚上,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手指间搓着木屑。

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后来,波普就发觉自己成了受欢迎的人了。打那以后,大家经常聚在波普的工棚里。他们谈板球、足球和电影——什么都谈,除了女人——就是想让波普高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哈特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哈特说:“他不说我也知道他去哪儿了。他是去找他老婆了。”

爱德华说:“你想她会跟他回来吗?”

哈特说:“等着瞧吧。”

果不出哈特所料。波普在阿里马打伤了一个男人,那男人拐走了他老婆。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哈特和其他人一带着朗姆酒去工棚看他,他就把他们轰了出去。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亮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色。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

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阿姨。

“女人就这个德行,”哈特评论道,“她们喜欢的就是这种东西,不是那个男人,是那幢新漆的房子,和屋里那套全新的家具。我敢跟你打赌,要是阿里马的那个男人也有新房子和新家具,她就不会跟波普回来。”

不过我不在乎哈特怎么说。我很高兴。又能看到波普早晨端着朗姆酒站在外面,用手指蘸蘸酒同熟人打招呼。我又能问他:“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并得到的那熟悉的回答:“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上。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波普的老婆回来以后,街坊几乎都生了他的气。他们觉得以前对他的同情受到了嘲弄,都白费了。哈特又说道:“我早就讲过,那个该死的波普就是太傲气。”

但是现在波普不在乎了。

一天,哈特看报纸后叫了起来,他把那标题拿给我们看:小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停在波普家门口。他什么都偷,就连他装修房子用的油漆和刷子也是偷来的。

哈特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他说:“这老兄真笨,为什么他要去卖他偷来的东西呢?”

大家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可是,大家打心眼里佩服波普,他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也许比我们谁都强。

至于我阿姨……

哈特说:“他被判了多久?一年?就算表现好提前三个月释放,也有九个月。我断定她也只能守三个月的妇道。过了这段时间,米格尔街就不会再有伊梅尔达这个人了。”

但是伊梅尔达从未离开米格尔街。她不仅继续干着厨娘的活,还开始帮人烫洗衣服。

波普回来后成了英雄。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他混得比哈特都强。

但对我来说,他变了。这种变化使我伤心。

因为他开始干活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他竟臭骂了我一通。

“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②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波普忙碌地做木匠活的情形,既表现了波普对诗意理想生活的追求,还为下文写波普的转变做铺垫。
B.“我”眼中的波普热情健谈,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像诗人;而众人却认为他懒散、傲慢、无用,其背后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的体现。
C.波普偷窃后,“我们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因为“我们”觉得,伊梅尔达只是为了新房子和新家具回到波普身边,波普不值得为了她犯罪。
D.小说中波普的诸多经历都是通过哈特道出。如哈特说:“他是去找他老婆了”、“这家伙准疯了”、“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语言充满童趣。如“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展现了儿童视角的独特趣味。
B.波普从阿里马回来后,“开始在夜间干活”,并且“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为下文波普偷窃的情节埋下伏笔。
C.小说在塑造波普的形象时有选择地记叙了波普人生的几件事。这种写法虽然失之清晰,却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
D.小说反复提及“没有名字的东西”,既揭示主题内涵,又反映波普的命运、生活所发生的变化,使得小说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3.文中①②两处展现了波普对“我”态度的转变,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有评论家认为“作者借用了一个天真懵懂的孩子的视角发表评论和观点,而将自己更加成熟、更加透彻的看法隐藏起来。”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昨日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5月联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死讯

老舍

这时候,真的消息与类似谣言的消息,像一阵阵方向不同,冷暖不同的风似的刮入北平。特别使小羊圈的人们兴奋的是一个青年汽车夫,在南口附近,把一部卡车开到山涧里去,青年和车上的三十多名日本兵,都摔成了肉酱。青年是谁?没有人知道。但是,人们猜测,那必是钱家的二少爷。他年轻,他在京北开车,他老不回家……这些事实都给他们的猜测以有力的佐证,一定是他!

晓荷听完了招弟报告的消息,心中并没有什么感动。他只觉得钱二少爷有点愚蠢。顺口答音[注]的,他告诉了大赤包。

大赤包要是决定做什么,便连做梦也梦见那回事。

“晓荷!”她的眼一眨一眨的,脸儿上笼罩着一股既庄严又神秘的神气,颇似西太后与内阁大臣商议国家大事似的。“去报告!这是你的一条进身之路!”

晓荷愣住了。教他去贪赃受贿,他敢干;他可是没有挺着胸去直接杀人的胆气。

“去报告?那得抄家呀!”晓荷觉得若是钱家被抄了家,都死在刀下,钱先生一定会来闹鬼!

“你这个松头日脑的家伙!你要管你自己的前途,管别人抄家不抄家干吗!再说,你不是吃过钱老头子的钉子,想报复吗?这是机会!”

“这个消息真不真呢?”他问。

“桐芳听来的,问她!”大赤包下了懿旨。

审问桐芳的结果,并不能使晓荷相信那个消息是千真万确的。他不愿拿着个可信可疑的消息去讨赏。大赤包可是另有看法:

“真也罢,假也罢,告他一状再说!即使消息是假的,那又有什么关系,叫上面知道咱们是真心实意地向着日本人,不也有点好处吗?你要是胆子小,我去!”

晓荷心中还不十分安帖,可是又不敢劳动皇后御驾亲征,只好答应下来。

桐芳又很快地告诉了高第。高第在屋里转开了磨。仲石,她的幻想中的英雄,真的成了英雄。假若她不必入尼姑庵,而世界上还有她的事做的话,她应当首先去搭救钱家的人。她去请桐芳帮忙。桐芳建议从墙头上爬过去。她说:“咱们的南房西边不是有一棵小槐树?上了槐树,你就可以够着墙头!”

高第愿意这样去冒险。她的心里,因仲石的牺牲,装满了奇幻的思想的。她以为仲石的死是受了她的精神的感召,她决定去爬墙,并且嘱咐桐芳给她观风。

高第短鼻子上出着细小的汗珠,手与唇都微颤着。好久,她心里一迷忽,手因无力而松开,她落在了地上。她看明白:只有北房的西间儿有一点灯光。她挪移到北屋外,屋里有两个人轻轻地谈话。她闭着气,蹲在窗下。屋里的语声是一老一少,老的(她想)一定是钱老先生,少的或者是钱大少爷。听了一会儿,她辨清那年少的是像胶东的人。这,引起她的好奇心,想立起来看看窗帘有没有缝隙。急于立起来,她忘了窗台,而把头碰在上面。她把个“哎哟”只吐出半截,可是已被屋中听到,灯立刻灭了。隔了一小会儿,钱先生的声音在问:“谁?”

“我!”她低声地回答。

钱先生吓了一跳:“你是谁?”

高第留着神立起来:“小点声!我是隔壁的大小姐,有话对你说。”

“进来!”钱先生先进去,点上灯。

钱先生本来穿着短衣,急忙找到大衫穿上,把纽扣扣错了一个。“冠小姐?你打哪儿进来的?”

“我由墙上跳过来的,钱伯伯!”她找了个小凳,坐下。

“跳墙?”诗人向外打了一眼。“干吗跳墙?”

“有要紧的事!”她觉得钱先生是那么敦厚可爱,不应当再憋闷着他。“仲石的事!”

“仲石怎样?”

“伯伯,你还不知道?”

“不知道!他没有回来!”

“大家都说,都说……”她低下头去,愣着。

“都说什么?”

“都说他摔死一车日本兵!”

“真的?”老人的油汪水滑的乌牙露出来,张着点嘴,等她回答。

“大家都那么说!”

“啊!他呢?”

“也……”

老人的头慢慢往下低,眼珠往旁边挪,不敢再看她。高第急忙地立起来,以为老人要哭。老人忽然又抬起头来,并没有哭,只是眼中湿润了些。他倒了大半茶杯茵陈酒,一扬脖喝了一大口。用袖口抹了抹嘴,眼亮起来,他看着高处,低声地说:“死得好!好!”打了个酒嗝,他用乌牙咬上了下唇。

“钱伯伯,你得走!”

“走?”

“走!大家现在都吵嚷这件事,万一闹到日本人耳朵里去,不是要有灭门的罪过吗?”

“啊!”钱先生反倒忽然笑了一下,又端起酒来。“我没地方去!这是我的家,也是我的坟墓!况且,刀放脖子上的时候,我要是躲开,就太无勇了吧!小姐,我谢谢你!请回去吧!”

高第心里很不好受。她不能把她父母的毒计告诉钱先生,而钱先生又是这么真纯,正气,可爱。她用一点笑意掩饰了她心中的不安,而说了声:“我不用再跳墙了吧?”

“当然!当然!我给你开门去!”

高第不能明白老诗人心中的复杂的感情,而只觉得钱先生的一切都与父亲不同。不是在服装面貌上,而是在一种什么无以名之的气息上,钱先生就好像一本古书似的,宽大,雅静,尊严。到了大门内,她说了句由心里发出来的话:“钱伯伯,别伤心吧!”

钱老人嗯嗯地答应了两声,没说出话来。

[注]顺口答音:北京话,指未经认真思考,就信口随意应承。

(节选自《四世同堂》,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钱仲石开汽车与日本人同归于尽的消息传来,大赤包有了巴结日本人的想法,冠晓荷却因无法确定消息真假而内心犹豫。
B.高第认为钱仲石是个英雄,并且幻想仲石的死是受了自己的精神的感召,足见高第异想天开,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中。
C.“灯立刻灭了”,是怕暴露室内的谈话者,“隔了一小会儿”才问,是因为想听一听动静,可以看出钱先生的警觉与谨慎。
D.高第介绍自己是“隔壁的大小姐”,看出其自视甚高;称呼钱先生是“伯伯”“诗人”,足见其对钱先生的尊敬。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横线句子把消息比喻成方向不同、冷暖不同的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消息从四面八方传来,真假难辨,好坏兼有。
B.本文以“死讯”为线索,展现了小羊圈生活的众人在面对钱仲石可能牺牲的消息时的不同表现,在对比中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C.本文场景相对集中,采用人物对话,很多段落很简短,甚至是一字一段,这让小说的叙述更加紧凑而集中。
D.桐芳这一人物出场不多,作者刻画也极为简省,但其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勾连起冠家和钱家,是不可缺少的人物。
3.请结合文本分析钱先生心中的“复杂的感情”。
4.老舍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也是最简单的,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请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本文的这一特色。
7日内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慢

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娥[注]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注]娥:即嫦娥。词人的《太常引》中有“把酒问姮娥”一句,表达阴暗的政治现实与自己政治理想之间的矛盾。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选取月落这一自然现象,效仿《天问》体,对月亮升落、盈亏等原因进行了猜测。
B.词人开篇对月亮寄予同情和关切,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便于接下来提出一系列疑问。
C.“是别有人间”三句是对西落之月去处的设想,体现词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D.“若道”二句承接上文做结,揭示出盈虚消长之理,也寄托着词人深沉隐晦的家国之悲。
2.这首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其主要表现。
7日内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咳嗽天鹅

铁凝

天越来越冷了。早上,刘富在被窝里拿被头围住下巴,想着今天无论如何得再给省城的动物园去个电话。院子里那只天鹅,说什么也要给动物园送去。

刘富在镇上给镇长开车。他从小就爱干净,后来离开村子去省城当兵,在部队学会开车,虽然刘富最终还是回到家乡的镇上,但他毕竟去外边开过眼界,滋长着一点从前并不明显的小傲气。比如他经常对香改说:“就你,要不是为了让我妈高兴,打死我也不会娶了你。”

香改是刘富的老婆,人长得好看,却生性邋遢,手脚都懒。结婚之后,刘富从来没在自家的大衣柜里找到过要找的衣服。这很让刘富受不了,就为了这个,他和香改闹起离婚。香改说离就离,缺了鸡蛋还不做槽子糕了!话没说完突然大声咳嗽起来,从此这咳嗽没有一天断过。

刘富钻出被窝洗漱完毕,西屋响起香改的咳嗽声。刘富朝东窗根望望,那儿有个半人高的临时小窝棚,是刘富给天鹅搭的。那只天鹅,刘富一睁开眼就想起的天鹅,在这时好似响应着香改的咳嗽一样,从窝棚里伸出雪白的长颈也“咳、咳、咳”地高声叫起来,又仿佛是同它的临时主人刘富打着招呼。这只天鹅是镇长亲戚送的,镇长说这天鹅就归你刘富了,你看我忙成这样哪有工夫管天鹅呢。刘富便不敢不接下这天鹅。他拉着天鹅往家走,心里有几分恼火。天鹅来到刘富的家,刘富的女儿热烈欢迎。女儿立刻上网查了天鹅的资料,它的学名应该是咳声天鹅,属鸟纲,鸭科,全球易危物种。刘富把“咳声天鹅”听成了“咳嗽天鹅”,从此没改口。女儿上网查到省城动物园天鹅馆里的天鹅吃胡萝卜、鸡蛋、蚯蚓。现在这只天鹅就得每天吃家里一个鸡蛋,刘富很心疼。

这天鹅在家里养了些日子,还显出和刘富挺亲,每天早晨刘富一出屋门,它准在东窗根的窝棚里“咳、咳、咳”地大叫几声。常常在这时,西屋的香改也会咳嗽起来,好似迫不及待和天鹅比着赛。一天早晨,刘富在院子里迎接了天鹅的问候之后,就见它步履踉跄地从窝棚里钻出来,站也站不好,走又不敢走似的。刘富立刻发现了问题:这天鹅的脚蹼已经干裂。天鹅是候鸟,刘富的小镇既寒冷又没水,能管天鹅一时,却管不了它的一世。

哪里能管它的一世呢?女儿想了想说:动物园。

省城动物园有个天鹅馆,专门养天鹅的。刘富一连打了很多天电话,终于有一次打通了省城动物园的天鹅馆,说了要送天鹅的事。景班长说对不起我们不直接从私人手里收养天鹅,你给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打电话,我们只接收他们批准派送的动物。刘富就给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打电话,几天之间打了五次,到第六次通了,对方说考虑考虑再决定给他开介绍信。

过了一个礼拜,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还没消息。刘富就又打电话,对方说我们没见这只天鹅,不好下结论是不是能送给动物园。刘富说那你们可以来看看。对方说你那个镇离省城200多公里,我们为了看一只天鹅得花多少行政成本啊。刘富有点不悦,说你们这个协会不就是保护野生动物的吗?不在这上花成本你们还干什么呀!对方听不得这个,啪地挂断了电话。

就又打。经过十多天四五个回合,终于批准他把天鹅送往省城动物园。女儿说,明天早晨我要再喂它一个鸡蛋。刘富把香改叫到东屋说,明天你也跟我去趟省城。你那咳嗽从来也没好好治过,离婚之前,我得给你把咳嗽治好。香改不吭声,不吭声就是同意。第二天天刚亮,刘富就带着天鹅和香改趁着早起开赴省城。

刘富带着天鹅来到动物园门口,对检票员说了要送天鹅。刘富就随景班长进了天鹅馆,馆中的水池里,果然有一对对的天鹅在游动。在池边溜达了一会儿,景班长领刘富进了旁边的值班室。叫他不要客气,说饭就在这个值班室吃。两人说着话,有管理员已经在桌上摆出两副碗筷,两只青花瓷酒杯,二两装二锅头,一碟花生米。

一会儿粉条菜端上来了。

一会儿管理员叫景班长出去了。

一会儿景班长回来了。

一会儿一只热气腾腾的黑铁锅端了上来,锅里炖着灰褐色的大块的肉。景班长举起筷子冲着铁锅对刘富说,来,尝尝。

刘富说这是鸡呀?景班长说是鹅,你送来的那只天鹅。

刘富放下筷子,似懂未懂的样子。

景班长只好给他解释说,动物园医生为这只天鹅做了体检,结果是它太老了,足有25岁了,体内脏器严重老化,基本不再有存活的意义。

刘富说可它正活着哪。

刘富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离开天鹅馆的,只记得他摔了眼前一个酒杯。刘富的整个脑袋轰鸣起来,他没有想到,这只麻烦了他几个月的天鹅,竟会让他的心有那么大的说不出的难受。这时从后排座上传出一阵咳咳咳的咳嗽声,他看见了歪坐在那里不急不火的香改。

是啊,咳嗽,刘富曾经那么厌恶香改的咳嗽,他也同样不喜欢天鹅的咳嗽。每当女人和鹅同时在院子里咳嗽起来,他就觉得他的生活纷杂、烦乱,很没有成色。但是就在刚才,当他听见后排座上突然响起的咳嗽声时,竟意外地有了几分失而复得般的踏实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富与香改闹离婚,香改说离就离,缺了鸡蛋还不做槽子糕了,可见香改并不懦弱。
B.刘富想把天鹅送动物园,不仅是因为饲养条件有限,更是因为小镇环境不利其生存。
C.刘富在离开天鹅馆之前,“摔了眼前一个酒杯”,透露出刘富对景班长做法非常愤怒。
D.结尾处刘富听到咳嗽声,“有了几分失而复得般的踏实感”,暗示他打消了离婚念头。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咳嗽天鹅”为题,交代小说的写作对象,又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急切想知道这只咳嗽天鹅的故事。
B.小说采用补叙手法,补充交代了刘富收养天鹅、父女俩一起饲养天鹅等情节,表现了刘富对咳嗽天鹅的照顾与善意。
C.每天早晨天鹅的高叫声和香改的咳嗽声同时响起,作者在天鹅和香改之间建立关联,使“咳嗽天鹅”具有丰富意蕴。
D.小说设置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刘富送走天鹅,暗线是刘富与妻子香改闹离婚,两条线索交织,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3.小说叙述景班长留刘富吃饭,连用四个“一会儿”,这样叙述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为什么要详细叙述了刘富送天鹅的曲折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