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7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云衣

叶梅

虎跳坪的一条小径绕下长江,转过两道拐,江边有一块馒头石,可立脚可系船。

十多年前,便开始有戴着红黄盔帽的陌生人从小径爬上虎跳坪,站在向怀田的门前对着峡口指指划划。

不久对岸人来人往,修了一条通往江边的公路,炮声震得屋顶直颤。

他们要做什么?怀田问。

女婿是乡长,明白底细,便说:爹,国家要修水电站了!

怀田没当回事,国家修国家的,自家修自家的,妻子妲儿在世没住上好屋,他得替她把坟再修修。

老辈人的坟园,就在向家屋场的后山,占的是虎头凤尾,正对峡口,风水涌来,满山松杉翠柏,随风吟唱。怀田当年给消失在江中的父母砌了衣冠冢,还有妲儿的墓。

生长在三峡间,风风雨雨几十年,怀田脸上沟壑纵横,牙也磕去了四五颗,却不减当年矫健身手,上坡下坎,如履平地。多年累积的心愿,除了替妲儿修坟,还要整修向家屋场。

怀田蹲在妲儿的坟头喃喃自语:妲儿,你一直想有个家,我怎么能撇了你呢?

怀田拿定主意,将向家老屋场改建成吊脚楼。

好在九佬十八匠的手艺,自己每样都通晓一二。等进到深山买来木料,一根根修整成柱头、橡角、檩子,工夫虽然不是一天两天,但无论如何,他向怀田也要建起一幢雕龙翘檐、走马转角、亮亮堂堂的吊脚楼。

一班帮忙的按照吩咐上了屋顶,稀里哗啦揭了瓦。瓦是青瓦,瓦上存土,长着两棵青草,不青不黄。拆了瓦,一明两暗三间房子就没了样子,光秃秃地露出断墙残壁,墙上的裂缝指头粗,像爬着一条条小蛇。众人一推,稀里哗啦,老墙土扬起的尘埃,远看就像江边烧着的火灰。

很快,吊脚楼便开始了修建。

女婿赶到虎跳坪的时候,怀田正站在高坡上指挥建楼。

女婿急了,说:爹,你莫修了!

怀田说:你管你乡上的事, 不要管我。

怀田扯起嗓子一声吼:修屋噢!

女婿隔老远就喊:爹,爹!搞不得!

怀田说:什么搞不得?

女婿说:三峡这一方的人好多都要搬迁,我们……也要搬呢……

向家世世代代就在这里,哪朝哪代的皇帝也没赶过,你这个当乡长的赶到我头上来了?

不是我……

那是哪个?哪个拿的点子?你去找来同我说说理。怀田说,修水电站就修水电站,哪里不可以修,偏偏要淹我向家的屋场做什么呢?

女婿乡长走村串寨,处处碰钉子。搬迁户都说:你把你的爹请动了,我们一声噢嗬就搬家。各路人轮流来看向家大爹,怀田自是老死不开口,神仙难下手,依旧请人到镇上买水泥、木料,一派重建吊脚楼的架势。

眼看三峡工地日夜施工,搬迁期限日近一日,女婿急出一嘴燎浆泡,怀田看着有些心疼,也有些茫然。

这天夜晚,怀田一人来到江边,端坐在九十九级石阶上。端的好所在,一明两暗三间瓦房背靠青山,面对江水,竹林环绕,门前一块平整的场坝,又栽种些柑橘葡萄,异香袭人。朦胧中,零星炊烟如云似雾,渐去渐远……

群山静谧,尚有峡谷波涛奔涌。恍惚间,脑海中又浮现出那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中消失在大江中的可怜父母。还有那妻子妲儿……过去的光景被他一刀一刀刻在了心里。

眼下,他得离开了。他向家要搬得远远的,去一个没有山的地方。想到这里,他默默地低下头,再次凝望着屋场后的坟茔。

第二天,怀田突然传出话,八月十五中秋这天,是儿孙的,都请到堂。

这天晴朗,好太阳,山巅翠微,江水清澈透底。怀田光头发亮,穿一身崭新衣裳,精神矍铄。儿孙辈来得整齐,几十个请来帮忙的乡亲早候在坪坝,只听吩咐。

炸过鞭炮千字头,怀田对太阳底下一班人说道:起坟!

起坟是当地的风俗,就是将已经埋葬的先人重新安葬。原来,怀田要将向家的亡人请进多年前居住过的岩洞,然后用水泥浇灌,封住洞口。众儿孙听得明白,回过神来,不禁脸色肃然。

到得下午,山上坟茔中的先人一一被请进洞,正要砌洞之时,向怀田喊道:且慢!众人不解,怀田却道:把我的寿棺也抬进去。

众人大惊。

三峡人古来就有为自己准备寿棺的习惯。十年前,向怀田的寿棺就已备得,年年复上油漆,棺面光亮如镜。这天早起,他在寿棺内轻轻放下一套青云衣——是妲儿当年亲手为他缝成的青布裤褂,他一直珍藏着。

这宝塔河,向家世代的地方,到了我这辈断不得根。众人听得脸色发紧,怀田却说出一句让人出乎意料的话来,国家要做大事,我向怀田……但我日后死了,请各位将我送回宝塔河。

怀田说:到时候,在水下开了这洞,我要睡进这寿棺里!他凝视着幽深的岩洞,儿孙早流下泪来……

黑漆寿棺十六人抬,缓缓靠进洞的深处,与亲爱的父母,还有心爱的女人妲儿,紧紧挨在了一起。砌起一块块三峡石,洞口眼见着一寸寸弥合,再远远望去,便没有了洞,只有浑然一体的大山,以及山下的江水。

残红晚霞,一江碧水泛散粼粼金光,倦鸟泼刺刺归林,峡谷峭壁深沉了颜色,如墨如黛。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怀田不想搬迁,既有对国家选在这里修水电站的不理解,也有父母的衣冠冢和妻子妲儿的坟墓在这里的缘故。
B.“瓦是青瓦,瓦上存土,长着两棵青草,不青不黄”,写出了房子因年代久远、衰败坍圮而不得不重修的现状。
C.作者没有给女婿乡长设置名字,意味着他是基层工作者的代表,说明当时动员三峡搬迁工作的艰难具有普遍性。
D.儿孙们因向怀田交待自己死后也要睡进岩洞而流下泪来,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他们被向怀田这一决定深深震撼。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一直珍藏的青云衣,既是向怀田与妻子妲儿的情感见证,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B.作者写向怀田“端坐在江边九十九级石阶上”这一情节,引出下文写他思想转变。
C.“零星炊烟如云似雾,渐去渐远……”,写出了向怀田对故土家园深深的依恋之情。
D.“老死不开口,神仙难下手”“一嘴燎浆泡”等语句,表达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3.面对搬迁,向怀田有哪些复杂的心理?请简要说明。
4.向怀田在八月十五中秋日召集儿孙举行仪式的场面,具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进入西双版纳的原始密林,你就会为各种植物的那种无穷无尽、充沛旺盛的生命力所震惊。参天的古树,从群树丛中伸出了脑袋,孤高挺直;大榕树劲头更大,一棵树就能繁衍成片树林;芭蕉的叶子大得惊人,一片叶子好像就能搭一个天棚。总之,这里的一切,①仿佛从大地的最深处带出来了一股丰盈充沛的生命活力,汹涌迸发,弥漫横溢。它在一切树木上,一切花草上,一切山之巅,一切水之涯,把这一片土地造成了美丽的地上乐园。

我来到这里的时候,北方正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里却风和日暖,花气袭人。我最爱这里的清晨,雾气缭绕,满山都是乳白色的雾气,是那样的深,那样的浓,汹涌着,翻滚着,令人欲醉。我最爱这里的月夜,月光像水一般从天空中流泻下来,泻到芭蕉的大叶子上,泻到累累的木瓜上,泻到成丛的剑麻上,让一切都浸在清冷的银光中。我最爱这里的白云,舒卷自如,变化万端,流动在大树林中,流动在茅舍顶上,流动在汽车轮下。每当汽车驶入白云中的时候,下顾溪壑深处,白云②仿佛变成了银桥,驮着汽车走向琼楼玉宇的大宫。我最爱这里的青山,簇簇拥拥,层层叠叠,身上驮满了万草千树,肚子里藏满了珍宝奇石,千峰争秀,万壑竞幽。

1.文段中①②两处都用了“仿佛”,但表意不同,请简要说明。
2.文中加点的“流动”富有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理解。
3.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将文中“我最爱这里的清晨……令人欲醉”一句进行改写,要求:符合语境,句式相对一致,修辞相同,且不得再将“芭蕉” “木瓜” “剑麻”作为描述对象。
昨日更新 | 2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骥远哉?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用干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度》)

材料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夫智不足以见贤,无可奈何矣;若智而见之,而强不能决,犹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乱倾,此甚可悲哀也。以宋公不知孔父之贤乎?安知孔父死己必死,趋而救之?趋而救之者,是知其贤也。以鲁庄公不知季子之贤乎?安知疾将死,召季子而授之国政?授之国政者,是知其贤也。此二君知能见贤,而皆不能用,故宋殇公以杀死,鲁庄公以贼嗣。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②计,全年的账簿。③小臣,商、西周初期朝廷官员,亦称少臣,此处指商相伊尹。④孔父,春秋时宋国大臣,孔子六世祖孔父嘉。⑤季子,春秋时鲁国政治家,鲁庄公之弟。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言于襄子A曰B中牟有士C曰D胆胥己E请F见之G襄子见H而以为中大夫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指横渡、穿越,与《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凝绝”的“绝”意思不同。
B.俗主,文中与“舜、禹”等明君相对,指没有什么德行和才能的平庸君主。
C.之,与《师说》一文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用法相同。
D.殇,“殇”是谥号,谥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殇”属于“恶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君主的弊病常常在于委任了臣下官职却不放手让他做事,又与不了解的人议论他,因此臣下难以发挥他的才能。
B.材料二认为,君主有发现贤臣的智慧,如果犹豫不决,不能及时任用,就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这是特别令人悲哀的事情。
C.两则材料都在讨论用人的问题,但材料一强调用人不疑,对人才要信任;材料二则强调识得人才之后,任用人才一定要及时。
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形象生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尊重和任用贤才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
(2)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5.赵襄子对胆胥己没有进行实际考察就直接任用,有哪些合理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节选)

王剑冰

一早就起了晨雾。薄薄的雾气给这座城市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朦胧中,看到墙内高高盘立的竹木架子。进去之前,没有人明白那是什么。

在这个芳草丰茂之地,竟然有着一口口盐井,它们色调斑驳,泛着岁月的包浆。一丛丛井架,曾经架起城市的信心与希望,川府之地的风水,因此雍容华贵。

井架像一枝干枯的花,透着骨子里的硬。碓房、车房和灶房,叶子样烘托在周围。我们已经知道,这是最年长也是唯一留存的一座古盐井——燊海井。它是世界第一口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体现着古代井盐劳动者的智慧及钻井技术的成就。别以为是一座废墟,实际上,它还在发挥着作用,每天都在出卤,并且被加工成盐。盐在前台,卖得极好。

站在盐井前,说是往下看,实际上满含仰望之情

出卤的一刻,千万朵白浪从细长的竹筒中迸出,像一群躲藏万年的活物四下里奔突,一会儿便又变成本色的汁液。食盐晶纯,容不下杂质,它最初的浆水竟如此悲悯,含有对众生的温爱与仁慈。我不能做到语言与思想的同步,只能睁大眼睛精心记下这个时刻。小心地伸手接上几滴,放在舌尖,盐的美妙味道霎时弥散在味蕾间。这是没有经过任何程序的自然物质,带有着大地的体温。

想起小时候,母亲每次让去买盐,内心都会发痒,捡起一颗灰灰的盐粒,用舌尖轻轻舔触,一丝莫可名状的味觉泛上来,点染了无数清淡寡欲。盐紧张时,是要排队购买的,而且限定了购买的数量。有人挎着硕大的笆斗篮筐,有人肩了一条布袋,最终却只能得到小小的一点。那个时候,盐就像思想,让生活有了寄托与希望。

提取卤水的管道是用楠竹做成。楠竹的竹节被一节节打通,形成一个竹管,将一个个竹管接起来,就成为一个探入一两千米地底的工具。竹筒的底部以熟皮做启闭阀门,下去时是张开的,提上来又是关闭状态,卤水就是这样装满了竹筒。提上来后,用钩子猛然钩起机关,卤水即可瞬间涌出。

每次上来的卤水都有一百多斤。据说由于井架林立,自贡盐场的竹筑管道可翻山越岭,连绵起伏,把卤水和天然气输往数十里之外的晒卤台和煮盐灶房,景象十分壮观。

提卤水车距离盐井有一定距离,这样可以更好地操作。开始是人工推磨一般将绳索卷拉起来,缠绕在卷扬机上。后来用牛代替。一千多米深的盐井,牛拉车差不多半个时辰。

转圈的石道上,牛的脚印还印在那里。牛拉着木杠转着无尽的圈,木杠连着挠机,挠机上的绳索拉动细而长的竹管,一次次抽取、倒出,抽取、倒出。似乎它只做一件事,就是将所有的卤水汇于一处,等待着一见天日。我摸着那结实而浑圆的楠木杠子,它推转了多少辛劳,多少岁月?

绳子上都有结做的记号,一旦到了那个记号,就开始打信号,直至最后刹车。实践培养了古人的聪敏。

由此扩大了盐井区域牛的生意。壮牛用来做工,老了的牛加工牛肉。还有加工牛皮的店家。牛的善良与贡献在这里体现到了极致。

光线暗下来,在一个密闭的棚子里,我看到了制盐的盐工。气息缭绕,热浪漫卷,穿得很少的汉子,与盐共舞。平锅一溜排开,下面是熊熊的火焰。油亮的脊背在烟雾中晃动,煮好的盐正在出锅,他们挥动着铲子在翻动,将盐安妥在另一个器皿中,以便进行下一道工序。然后刷锅,使它再次发挥作用。水在锅中鼎沸,膨胀出热气。盐工完全隐在其中。广大的工作间,一天会有多少卤水变成被称为盐的物质?

这里的领班叫游强,他的外公、父母都曾在这里工作,他从小就跟着父母上班,可以说游强是闻着盐卤气息长大。读完盐校,他也进入了燊海井烧盐车间,成为一名烧盐匠。随着燊海井被世界越来越多地关注,游强和其他的八名师傅、成为目前全国仅有的传统盐工,他们的身上,传递着古代卤盐的精致与韵味。

(有删改)

文本二:

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

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以致使你这样沧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周庄,我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象的还要动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摘编自王剑冰《绝版的周庄》)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盐井时,用“泛着岁月的包浆”突出其悠久的历史;写井架时,用“架起城市的信心与希望”凸显其对城市的重要作用。
B.作者关于卤水的描写极其生动,不仅有视觉之态,更有味觉之美,同时还有心灵之感,甚至勾起作者童年的美好记忆。
C.作者认为传统盐工身上“传递着古代卤盐的精致与韵味”,一语双关,赞美盐工的同时赋予盐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光芒。
D.作者以敏锐的目光、跳跃的笔触向我们再现了盐的制作过程,与现代化制盐技术进行了详细对比,意在赞美传统技艺的精湛。
2.关于文本一和文本二的比较阅读,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文本都属于文化游记,文本一表达了对川府之地雍容华贵的赞美,文木二表达了对周庄纯秀、古典之美的赞美。
B.作者对修辞使用驾轻就熟,例如两则文本都用到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但前者更多哲思之美,后者更具柔婉之美。
C.文本一使用第一人称,以作者见闻为线索,夹叙夹议抒情;文本二采用第二人称,将周庄拟成女子,使其极具灵性。
D.文本一中的盐井色调斑驳,文本二中的周庄也已历尽沧桑,它们都猝不及防地被现代人打破了清静和孤寂。
3.“站在盐井前,说是往下看,实际上满含仰望之情。”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画线的这句话的理解。
4.文本一主要写的是“盐”,但作者却花很多笔墨写了牛和牛的生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的意图。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我+我们=完整的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记叙文,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应用文(书信、演讲词,读后感,倡议书……)。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上的家乡

刘亮程

大概二十年前的冬天,我陪母亲回甘肃老家。这是我母亲逃荒到新疆半个世纪后第一次回老家。我们一路到酒泉,再到金塔县,然后到父亲家所在的山下村,找到叔叔刘四德家。

进屋后,叔叔先带我们到家里的堂屋祭拜祖先。

叔叔家是四合院,进大门一方照壁,照壁后面是正堂,堂屋正中的供桌上,摆着刘氏先祖的灵位,一排一排,几百年前的先祖都在这里。老家的村子乡村文化保存完整,家家的先人都供奉在堂屋里。家里做好吃的,会端过来让祖先享用。有啥喜事灾事,会跟祖宗念叨。家里出了不好的事,主人最怕的是跟祖宗没法交代。这是我们的传统。祖先供在上房,家里人住在两厢,祖先没丢下我们,我们也没丢掉祖先。

我在叔叔的引导下,给祖先灵位上香。

那是我第一次祭拜自己的祖宗,恭恭敬敬上了香,然后磕头,双膝跪地,双手伏地,头碰到地上,听见响声,抬起来时,看见祖宗的名字立在上头,都望着我。头轰的一下,像又碰到地上。

敬过祖先,叔叔带我们到刘氏家族祖坟。叔叔说,原来的祖坟被村里开成了田地,祖坟占的都是好地,每家一片,新出生的人都没有地种,便从先人那里要地。我们家的祖宗便迁到叔叔家的田地里。

叔叔指着最头上的坟说,这是刘家太爷辈以上的祖先,都归到一个坟里。

我们跪下磕头、烧香、祭酒。

叔叔又指着后面的坟说,这是你二爷的墓,二爷膝下无子,从亲戚家过继一个儿子来,顶了脚后跟。我这才知道顶脚后跟是怎么回事。如果一个家族的男人没有儿子,得从亲戚家过继一个儿子来,等这个儿子百年后,要头顶着继父的脚后跟葬在后面,这叫后继有人。

我叔叔又指着旁边的坟说,这是你爷爷的,后面是你父亲的,你爷爷就你父亲一个儿子,逃荒新疆把命丢在那里,但坟还是给他起了。

我看着紧挨着爷爷墓的这一堆空坟,想到我们年年清明,去烧纸祭奠的那个新疆沙湾县柳毛湾乡皇渠六队河湾里的坟,也许只是埋着父亲的一具躯体,他的魂早已回归到这里。

然后,叔叔指着我父亲坟堆后面的空地说,这块地就是留给你的。

听到这句话,我的头发瞬间竖了起来。我原本认为,我的家乡是北疆沙漠边的那个村庄,我在那里出生长大,甘肃金塔县的那个村庄,只是我父亲的家乡,跟我没有多少关系。可是,当叔叔说出给我留的那块墓地时,我知道我和我父亲,都没有逃出甘肃的这个家乡。他为了活命逃饥荒到新疆,把我们生在那里,他也把命丢在了那里。可是,家乡用祖坟族谱、祖宗灵位又把他招了回来,包括他的儿子,都早已被圈定在老家的祖坟里。

老家用这种方式惦记着他的每一个儿子,谁都没有跑掉。那天我们坐在叔叔家棉花地中间的一小块家坟中,与先人同享着婶子带来的油饼和水果。坟地挨着村庄,坟头与屋檐和炊烟相望。我想能够安葬在这里,即使是死也仿佛是生,那样的死就像一场回家。在自己家的棉花玉米地下面安身,作物生长的声音、村里的鸡鸣狗吠声、人的走路声,时刻传到地下。离别的人世并未走远。先人们会时刻听到地上的声音,听到一代人来了,一代一代的人回到了家,那个家就在伸展着作物根须的温暖厚土中,千秋万代的祖先都在那里,辈分清晰,秩序井然。

后来,我在叔叔家看到我们刘家的家谱。先祖在四百年前,从山西某一棵大槐树下出发,走过漫长的河西走廊,一路朝西北,来到了甘肃酒泉金塔县山下村。家谱用小楷毛笔字写在一张大白布上。叔叔说这是我父亲写的,他是刘家唯一会文墨的人,全家族人供他上学,一度把他看作刘家未来的希望,他却跑到新疆不在了。

以前我只看过装订成书的家谱,那是一页一页同姓人的名字。当我看到写在大白布上的刘姓家谱时,我突然看懂了。在那块白布最上面,是我们家族来到酒泉的第一个先祖的名字,这位先祖名字下面,生命开始分叉,一层一层,就像一棵大树的根系,扩散再扩散,等到快到这块白布的底部的时候,这些姓刘的人的名字,已经密密麻麻爬满整块白布。

我知道,所有写在这张家谱里的人,都已经在地下了,他们组成刘氏家族繁复庞大的根系。而这个庞大根系的上面,是活在世上、人数众多、住满了一个又一个村庄的刘姓后人,他们组成一棵家族大树的粗壮树干和茂盛枝杈。每过一段时间,这棵大树上就会有枝叶枯萎,落叶归根,成为家族根系的一部分。

我想,多年之后,当我的名字出现在家谱上时,我已安稳地回到地下,回到刘姓家族庞大的根系中,过着比生更漫长恒久的土里的日子。那时我眼睛闭住,耳朵朝上,像我无数的先祖一样,去听地上的声音,听那些姓刘的后人,在头顶走来走去。我在他们脚下踏实的厚土中,又在他们跪拜供奉的高堂上。我默不作声,听他们哭诉,听他们欢笑也听他们流泪,听他们高歌也听他们号哭,听他们悲伤也听他们快乐。

这是我们的乡村文化所构建的温暖家园。在这个家园中,每个人都知道要回去的那块厚土,要归入的那方祖灵,要位列的那册宗谱,是此生最后的故乡。在那里,千百年的祖先已经成为土,成为空气,成为天空大地。

(有删改)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隔半个世纪,母亲让“我”陪她来到父亲的老家,体现了母亲对父亲的深情以及对故乡人的思念之情。
B.“祖先没丢下我们,我们也没丢掉祖先。”表现了祖先的精神时时投射在后代人的生活里,后代子孙也时时不忘祖先。
C.在叔叔的讲述中,“我”恍然有悟:“我”并没有逃出甘肃的这个家乡,老家以它特有的方式记着他的每一个人儿子。
D.父亲写在大白布上的家谱,让“我”懂得了,一代代人的繁衍生息构成了一个家族大树的粗壮树干和茂盛枝杈,对此应懂得珍惜和感恩。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到父亲家所在的山下村”,这样的表达表现了“我”对山下村的疏离和陌生感,与后文写自己的情感转变形成对比。
B.文章对自己第一次祭拜祖宗时的细致描写,烘托出一种庄严的氛围,为“看见祖宗的名字立在上头,都望着我”张本。
C.“我这才知道顶脚后跟是怎么回事”,表达了“我”对家乡这种封建思想的批判态度,体现了作者对乡村文化的忧思。
D.文章以意取象,选材集中,情感深挚而内敛,表现了“我”对家乡的精神皈依感和对生活在家乡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温情。
3.本文带有浓郁的乡土中国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
4.有人评价刘亮程的散文语言具有“质朴简约”之美,请结合本文加以说明。
2024-06-0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宿迁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裴士杰库部对棋上贡父学士

毕仲游

吏散公堂讼已平,东轩一局晚窗明。

风云不动星辰灿,樽俎无声玉石争。

意外死生由巧拙,手中舒卷乍阴晴。

自怜小数非秋格,坐久惟闻鸿鹄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次韵,即按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从文题看,针对裴士杰下棋之事当时还有其他诗作记述。
B.首联中的“东轩”、明窗等意象,很好地烘托了公事之暇裴士杰等官员下棋时的闲适心境和愉悦之情。
C.中间两联运用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弈者的高超的技艺及紧张争斗的热烈场景。
D.全诗语言浅显平易,颔颈两联对仗工稳,但浅中寓有深意,工稳中不乏灵动,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语言技巧。
2.请参考下面的资料,结合全诗内容,鉴赏诗歌的尾联。

《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024-06-0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宿迁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很多诗人读懂了社会,看到了社会的黑暗,满怀愤懑之情却不被世人理解,其实表现的是孤独的体验。他们常以理想中的群体为自己的参照物,所以他们难以适应现实环境。以完美无缺的人物对应生活中的人,诗人怎么会满意呢?他们难以与现实中人交往以摆脱孤独,恶性循环走向更孤独。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独创往往也遭受排斥或不理解。典型的要算李商隐了。他刻意追求诗歌的表现形式,独创了属于他自己的艺术风格却不为时人理解。

历史上杰出诗人没有不在遭受政治社会打击后走向更加孤独的,他们都在孤独中奋进,在孤独中创作,给后世留下了璀璨的诗篇,他们或者在生前或者在身后得到社会历史的肯定。他们对孤独有超乎一般人的理解,在他们的诗歌中常有孤独的描写。古人直接用孤独类词语做诗题的如蔡琰《悲愤诗》、曹植《怨诗行》等。作为社会中人,他们也感受到自己可能是社会的边缘人,他们也知道承受孤独将意味着什么。但他们把遭受孤独作为享受,都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般的义无反顾,虽九死而无悔”“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们执著、孤行的背后是对社会更加清醒的认识,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孤独体验给他们的仕途和生活道路带来了阴影,却给他们的艺术创作带来了生机,成就了他们独创的艺术生命。

杰出诗人体验孤独是对自己独立思想和自我意识的肯定,他们将面对世俗合群观念的挑战,之间的二律背反具有特殊的审美范式。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克己”“天人合一等对诗人孤傲、风骨等不入俗流持否定态度。诗人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念与封建社会倡导的中庸合群氛围格格不入。诗人的使命和他们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促使他们饱尝孤独。他们比一般人更能接受自我。这种对内在自我的认可与接受,使他们能够更勇敢地去觉察世界的真实本质,而在社会浊流面前,一般的知识分子往往崇尚合群,实现与黑暗社会、与统治者沟通,追求不偏不倚中庸之道的境界。

相对于诗人独立人格、自我意识来讲,常人的合群往往是缺少自我意识的表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缺乏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人难以有创新的意愿和行动,他们常会违背常识去迎合群体的谬误而浑然不知。合群可能带来自我的迷失,自我的迷失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群体的依赖。而自我意识的缺乏,又使他们往往难以确定自己的行为思想,从而更依赖于社会对比,在对比中确定或矫正自己的行为思想。从众者有感觉卑下的倾向,缺乏能力,缺乏自信,同时还对自己的特性与人格缺少良好的判断。社会的人一般难以逃脱合群的魔力,诗人却要不断排斥从众心理,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就是努力将非审美注意调节为审美注意,调整意识的集中和指向。诗人的创作是为社会群体服务的,个体的孤独是为了调整距离。与群体过近,难以调整注意;与群体过远,则走向孤芳自赏或对立面。

孤独体验并非使诗人成为离群索居的冷血类人,而是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封建主流社会将人民作为君臣的附庸,越热爱人民诗人就越领受孤独,历史上优秀的孤独诗人不胜枚举,皆是如此。炽热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诗歌以情动人。诗人的创作,当其博大深沉的爱和情得不到主流社会的认可,难以与社会群体交流时他们便会出现泛爱的倾向,以山水为友,与自然为伴,以琴酒度日。

(摘编自钱剑平《论古代诗人孤独体验的审美范式》)

材料二:

孤独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精神结构中的心理情绪,是主观思想者无意识、非逻辑的对自我具有超验性质的感受。贝多芬在一封写给朋友的信中说道:在这个世界上,我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常常是一个人独自面对。孤独体验普遍存在于哲学家、艺术家的生命经历和气质之中,构成了他们进行创造的情绪媒介和重要心理驱动力。艺术家们会在孤独时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进入内省的特殊状态是他们实现自我目的的特别方法和路径。即使不是艺术家,在孤独的状态中也能暂时远离尘世间的忙碌喧嚣,得以小憩于一片清净之地。

对于艺术创造的过程和创造主体,孤独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构成力量并且通常意味着执着和高水准。但是从心理学上来讲,长此以往的孤独感往往伴随一系列的心理异常状态,对人的意志实践行为会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孤独感带来诸如忧郁、失落等不健康状态直接影响艺术家的工作和生活,即使对于艺术创作而言有不可否认的价值却也同时从更长远的意义上局限、牵制了艺术家创作的深入。合适的孤独是种修行,但是长期处于孤独状态会危害身体健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发现,长期处于孤单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破坏。艺术家的创作根基于肉体凡胎的存在状况,对健康的影响会间接体现在其作品的情绪、内涵和深度之中。

另外,艺术家的审美想象来源于其直观的生命感悟和体验,从长期孤独中观照体验的自然与人生以艺术创作的形式宣泄出来,从而奠定其作品风格也往往具有孤独的意象和神韵。然而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论从生理或心理层面上,过于独立于社会群体不仅会错过多样繁复的意识情绪感触机会和灵感来源,也容易将艺术创作流于无病呻吟和顾影自怜的狭隘旋涡之中,失去赋予艺术作品博大的人类之爱和社会人生内涵的机会。艺术创作不可能脱离孤独体验却也不可过于深陷沉溺其中。在精神上坚守特立独行超然遗世也不妨踏出一方天地去接纳体味其他多样的理解和情绪,探索发掘创作驱动力和灵感的更多来源。

(摘编自方佳《论艺术创作中孤独体验的两面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诗人产生孤独体验的原因,是他们在读懂了社会后,对社会黑暗表现出的满怀愤懑之情却不被世人理解。
B.古代诗人对社会的清醒认识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使他们对孤独有着更深的体验,更容易陷入孤独不能自拔。
C.传统文化倡导的“中庸”思想、“合群”观念与古代诗人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念形成了冲突,促使他们饱尝孤独。
D.诗人、哲学家、艺术家进行创造的情绪媒介和重要心理驱动力是与他们的生命经历和气质中的孤独体验分不开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孤独体验带来的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独体验使杰出诗人为后世留下了璀璨的诗篇,这也成就了他们独创的艺术生命。
B.孤独体验是诗人对世俗观念的挑战,这使他们能够更勇敢地去觉察世界的真实本质。
C.孤独体验给古代诗人的仕途和生活道路带来了阴影,同时也使他们更热爱生活和人民。
D.孤独体验是艺术家们在孤独时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审视,这是他们实现自我目的的路径。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因果的角度较深入地论证了常人的合群往往是缺少自我意识的表现。
B.材料一通过对比论证分析了杰出的诗人与一般知识分子对合群的态度的不同。
C.材料二引用贝多芬说的话证明孤独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精神结构中的心理情绪。
D.材料二通过对孤独体验益处与弊端的分析充分地体现了哲学上的辩证法思想。
4.根据材料,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诗句出处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阮籍《咏怀诗》(其十七)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轼《赤壁赋》
A.司马迁以两种人生态度的对比,写出了屈原在人群中不被理解的孤独。
B.陈子昂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自己失意的境遇和寂寞孤独的情怀。
C.阮籍开篇写自己孤独无人言说,而出门不见车马行走消解了这种孤独。
D.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以清风明月为友,与自然为伴,达到了精神的达观。
5.当下一些年轻人害怕孤独,其实孤独并不可怕。请根据材料谈谈如何与孤独相处。
2024-06-0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宿迁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的夏天怎少得了石花冻。熬煮好的石花菜用小铝锅盛着,盖上盖子,小锅放进竹篮子,竹篮吊根绳浸到井水里。数小时后,母亲拉起绳子,一股凉气扑面而来,我和弟弟直盯着锅子,揭盖后才松一口气,真怕有人偷吃了。母亲舀出石花冻,我一碗,弟弟一碗,分别浇上红糖水,一汤匙入口,冰冰凉凉,清甜柔滑,哧溜滑入食道,滑进肚子,顿觉暑气全消。

夏夜,露天电影放了一场又一场,周边蹲满了小贩,卖炒瓜子、棒冰、汽水、烤花生,当然还有石花冻。小贩为吸引顾客,会在石花冻里加入红豆沙或红枣,透亮的水晶里点缀了红色,美如琥珀,让人移不开眼睛。看着电影,石花冻一勺一勺入口,滑滑嫩嫩,几番品咂,终究揪到了隐匿于甜味里的海的气息。那些夜晚,电影,石花冻,时不时拂过的夏风,让少时的我莫名滋生出了幸福感。

趁石花菜多的时节,母亲采摘起来,晒干收藏。这样,无论我们什么时间回去,都能吃到她做的石花冻。它已然不只是用来解馋的食物,更多的,是珍贵记忆与情感的载体。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水晶”所加引号作用相同的是(     
A.研究人员创造出一种新的杂交水稻品种,他们称之为“多年生稻23”。
B.中国儒家伦理奉行的是一种“善”文化,并且通过教化渠道使它成为主流。
C.“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千百年来,中国人始终对竹子情有独钟。
D.如此看来,考古人才和考古事业实现“双向奔赴”确实不易。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让少时的我莫名滋生出了幸福感的是那些夜晚的电影、石花冻和时不时拂过的夏风。”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4-06-0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宿迁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既弑厉公,栾武子使智武子、彘恭子如周迎悼公。庚午,大夫逆于清原。公言于诸大夫曰:“孤始愿不及此,孤之及此,天也。抑人之有元君,将禀命焉。若禀而弃之,是焚谷也;其禀而不材,是谷不成也。谷之不成,孤之咎也;成而焚之,二三子之虐也。孤欲长处其愿,出令将不敢不成,二三子为令之不从,故求元君而访焉。孤之不元,废也,其谁怨?元而以虐奉之,二三子之制也。若欲奉元以济大义,将在今日;若欲暴虐以离百姓,反易民常,亦在今日。图之进退,愿由今日。”大夫对曰:“君镇抚群臣而大庇荫之,无乃不堪君训而陷于大戮,以烦刑、史,辱君之允令,不承业。”乃盟而入。

(节选自《国语·晋语·栾武子立悼公》)

材料二:

卫孙文子聘于鲁,公登亦登。叔孙穆子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也。今子不后寡君一等,寡君未知所过也。子其少。”孙子无辞,亦无悛容。穆子退而告人曰:“孙子必亡。亡臣而不后君,过而不悛,亡之本也。”

或曰:天子失道,诸侯伐之,故有汤、武。诸侯失道,大夫伐之,故有齐、晋。臣而伐君者必亡,则是汤、武不王,晋、齐不立也。孙子君于卫,而后不臣于鲁,臣之君也。君有失也,故臣有得也。不命亡于有失之君,而命亡于有得之臣,不察。

或曰:臣主之施,分也。臣能夺君者,以得相也。故非其分而取者,众之所夺也;辞其分而取者,民之所予也。是以汤身易名,武身受詈,而海内服;赵咺走山,田氏外仆,而齐、晋从。则汤、武之所以王,齐晋之所以立,非必以其君也,彼得之而后以君处之也今未有其所以得而行其所以处是倒义而逆德也。倒义,则事之所以败也;逆德,则怨之所以聚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四第三十九》)

【注】①元君:古称贤明善良的君主。元,善。②赵咺(xuān):指赵宣子,春秋时晋国执政的卿。③田氏:指田成子,春秋末齐国执政的卿。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得之A而后以B君处之也C今未有D其所以得E而行F其所以处G是倒义H而逆德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表示推测,与《促织》中“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中“得无”用法不同。
B.敢,表冒昧的谦辞,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中“敢”的用法不同。
C.安,指“缓慢、徐缓”,与常用成语“安步当车”中“安”在词义上相同。
D.“臣而伐君者必亡”,与《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两句皆为定语后置句。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悼公在栾武子等人拥戴之下从周的都城回到晋国,然后向众大夫表示将会认真对待发出的每一道政令,表达了做贤明国君的政治愿望。
B.大夫们最终和晋悼公盟誓,作出了拥立其为国君的承诺,不管他们出于真心还是假意,均衬托出晋悼公令人惊叹的不凡政治智慧和才能。
C.卫国如果灭亡,并非因为取得权势的孙文子,而是因为国君失去了原则,但韩非对此并不苟同,认为这样归因国家灭亡的做法不够明智。
D.晋悼公讲话时运用比喻、假设等论述方法,环环相扣、步步递进,令人难以抗拒,而韩非以史实来推证事理,切中要害,警策世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欲长处其愿,出令将不敢不成,二三子为令之不从,故求元君而访焉。
(2)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也。今子不后寡君一等,寡君未知所过也。
5.材料一中晋悼公的讲话主要针对当时国内可能存在的哪些问题?请联系材料二加以概括。
2024-06-0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宿迁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