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1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传统需坚守,但不可泥古不化;创新为发展,但不可舍弃根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今日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2 .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直抒胸臆,表白心志,表达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十四个字借景抒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3)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来写城池的荒凉衰败。

(4)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能让善弹箜篌的神仙求教;乐声感物至深,致使“____________”。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其先赀,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墙屋台榭,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拟齐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偏国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及其游也,虽山川险阻,涂径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步也。宾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庑之上不绝声乐。奉养之余,先散之宗族;宗族之余,次散之邑里;邑里之余,乃散之一国。行年六十,气干将衰,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一年之中尽焉,不为子孙留财。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瘗埋之资。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段干木闻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而理所取。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

杨子曰:“既生,则废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

(节选自《列子·杨朱》,有删改)

材料二: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节选自《颜氏家训·养生》)

【注】①废:搁置,此处可理解为“听任”。②谗慝:为奸作恶。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殊A方B偏国C非齐D土之所产E育者F无不必G致之H犹藩墙之物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藉,意为凭借,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不同。
B.世故,意为生计,与“老于世故”“人情世故”中的“世故”意思不同。
C.诚,意为确实,与《六国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的“诚”意思相同。
D.临,意为临近,与《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的“临”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木叔家财万贯,锦衣玉食,奉养宾客数以百计,每日声乐不绝;后逐步遣散宾客以及家中婢妾,并在一年之内散尽家财,最终无安葬之资。
B.段干木高度评价端木叔的德行,认为其行为虽然惊世骇俗,但是符合情理,而卫国君子多以礼教自持,自然难以理解其放诞行为背后的深意。
C.颜之推认为应当爱惜生命,但要选择正当的手段,不能因满足欲望、为奸作恶而遭致死亡,但可以为忠孝仁义、全家济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D.乱世中,许多名臣贤士苟且求生却遭受侮辱,而吴郡太守张嵊和世子夫人皆为义而死,保持了气节,颜之推借两者鲜明的对比阐明了生死观。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2)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
5.以上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对待生死的态度,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词最早开始于民间,所以在语言上有些粗糙,但是语言上也很直白、大胆,而文人写词就比较典雅、含蓄。在中唐或晚唐,大多数情况下,文人写词仅是游戏的态度,因为他们的主要精力用来写诗和写文章。词在当时属于艳科、小道,是业余的时候创作的。文人词的创作长期处于“尊前”“花间”的环境中,带有鲜明的娱乐消遣功能,所以就形成了“作闺音”“为艳科”的特色。到了李煜,他创作后期的词的内容变得很真实,他用词写一个亡国之君内心真实的、深刻的、深远的痛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词帝,“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为宋词开启了抒情言志的大门。

宋人以歌妓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词作,除了延续宫体、花间风格之外,还有一些是写歌妓与文人之间存在感情上的联系,甚至有些歌妓在词人生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譬如,著名词人晏几道,早年过惯了富贵公子的生活,后来家道中落,生活一落千丈。黄庭坚曾评价晏几道:“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而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一句话,晏几道实在,单纯,重情义。正是这样的人,写情词是第一等的好。大家熟知的《临江仙》,“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小苹”即是一位歌女。晏几道在写这首情深意长的感伤之词时,背后寄予的是自己身世的巨变与个人的切肤之痛。虽为艳词,但真挚深婉,表达了士大夫的仕途沉沦浮荡。

词,不仅是在歌舞升平、瓦栏歌肆之间,与歌妓之间推杯换盏的文学创作,更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文学。我们知道,宋代的城市经济更加繁荣,北宋都城汴京、南宋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宋代还逐渐取消了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为商业和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词人将眼光投向更为开阔的生活场景,用词来表现生活着的城市。著名的“白衣卿相”柳永,对北宋的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用词描绘过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当时许多著名的城市。如《倾杯乐·禁漏花深》就是柳永为宋仁宗在元宵佳节之夜与民同乐时所作。这首词重在渲染上元节的节日气氛,“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向晓色、都人未散”。柳永笔下的汴京富丽堂皇而又繁荣昌盛,为我们展示了有宋以来物阜民康的社会生活风貌。

除了城市,还有描写乡村。相对于城市的富庶、繁华,乡村词的重点在于勾勒农家之乐,展现出怡然自得的、缓慢的、富有诗意的生活节奏。譬如苏轼笔下的“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辛弃疾笔下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皆是难得的、富有诗意的、文人化的乡村景色。他们亦曾在乡村的丽景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苏轼在乡村中,获得“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洒脱与惬意,辛弃疾在乡村中经历了“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恍惚与惊喜。苏轼曾写作《浣溪沙》组词,展现“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热闹场景,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则是描述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其乐融融的生活,让我们看到大文豪笔下的乡村世界依然让我们心旷神怡。

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态度是随遇而安、和光同尘、与时俯仰。他们一方面承担社会的责任,一方面注重个人生活。他们试图将都市生活与乡村野趣融为一体,在闲暇之余喜欢山水形胜,在登临游览中恣意抒怀。词这种不太严肃、可长可短、随即可歌的文学样式,特别满足了宋人想要表达丰富内心感受的需要,也特别适合表现宋代文人的世俗娱乐,以及生活中的闲情逸致。如果我们说,宋人在诗文当中表达他们的治国情怀,有壮志的情怀,那么在宋词中,他们对于自身生活的热爱,对于宋代的边边角角细致入微地描述,就在词当中充分地表达了出来。由此来讲,宋词当得起宋代文学的主要代表。

——节选自康震《都市燕乐中的宋词》

材料二: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就为词的性质下了这样几句定义,他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要眇宜修”出于《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是写湘水上的一个神灵具有一种要眇宜修的美。这是写一种女性的美,是最精致的最细腻的最纤细幽微的,而且是带有修饰性的非常精巧的一种美。词,也叫做长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从形式上看,词是比诗更多变化,更精微的,更纤巧的,更曲折的。

词大都是写男女的爱情相思离别,为了配合这种歌唱的场合和歌唱的人物的歌女,自然写的是比较柔婉的细腻的女性的美。所以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很多在诗里边不能表达的感情,能在词里边表达。词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篇幅一般是比较短小的,所以它天生来注定就不能写长篇巨制的内容,这是词在内容上“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的缘故。诗所写的内容无所不包,可以发议论,可以抒情,可以纪事,什么都可以包括。而词一般只是写景抒情。所以说是“诗之境阔”。

可是,我们还要注意后一句“词之言长”。这不是说词的篇幅长,不是说词的句子长,而是说词给人的回味,词的韵味悠长。写爱情的小词,表现了人的心理感情的一种本质,可以引起人丰富的联想,所以说“词之言长”。

——叶嘉莹《唐宋诗词十七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人以歌妓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些歌妓在词人生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B.黄庭坚认为晏几道这样实在、单纯、重情义的人,写情词是第一等的好。
C.诗所写的内容无所不包,而词只是写景抒情。所以说是“诗之境阔”。
D.叶嘉莹认为宋词的“要眇宜修”之美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唐后主李煜继承了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创作前期处于“尊前”“花间”的环境中,带有鲜明的娱乐消遣功能。
B.苏轼的《浣溪沙》组词和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体现了二者随遇而安、和光同尘、与时俯仰的生活态度。
C.宋词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拥有一批非常杰出的创作者。他们的词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更反映了自己的人生。
D.为了满足宋人想要表达丰富内心感受的需要,适应宋代文人的世俗娱乐,以及生活中的闲情逸致,词这种文学样式应运而生。
3.宋代词人用词来表现生活着的城市,下面属于这类作品的一项是(     
A.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B.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C.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D.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4.材料一有哪些论证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结合材料二,谈一谈词在宋代比诗歌更受市民大众欢迎喜爱的原因。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高

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霁”字点明重阳登高时的天气,与“雨歇”相应,营造了雨后清新明朗之景。
B.雨后菊花仙姿绰约,御梨经霜后果实饱满,菊花、梨树傲然不群的形象呼之欲出。
C.人们鬓插茱萸,相互祝寿,女子头戴翡翠,翩翩起舞,描述的场景真实而浪漫。
D.“舞作愁”与“花宜寿”相对,看似写愁,实则写喜,与整首诗情感基调一致。
2.诗的尾联说“此风流”陶潜也未曾见得,这里的“风流”与陶潜“篱下醉”之风流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邵阳市部分学校/怀化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四十平方厘米

[西班牙]萨曼塔·施维伯林

我婆婆让我去买些阿司匹林。她给了我一张十块的钞票,告诉我怎么去最近的药房。

“你真的不介意跑一趟吗?”

我摇摇头,朝门口走去。她刚刚跟我说的那个故事还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想要想点别的,但屋子太逼仄了,我得绕过那么多家具、那么多架子和那么多摆满装饰品的柜子,很难再分散精力去想别的事。

我婆婆在壁炉上摆了一棵圣诞树。我每天经过这棵树时都要停下来看它好几次,树上那些圣诞老人的眼睛没有画在脸上凸起的位置,也就是说,没有画在它们该在的位置。

等我走到药房,店门已经关了。我不熟悉这片街区,但又不想打电话给马里亚诺,于是,我顺着车辆行驶的方向,试着朝离我最近的那条大道走去。我得重新适应这座城市才行。

就在不久前,我婆婆跟我说了那个可怕的故事,但她在讲述时显得很自豪,还说有人该把这个故事写下来。这件事发生在她离婚之前,发生在她卖掉房子,赞助我们去西班牙之前。讲完故事后,她的血压降低了,还觉得头痛得要命,只好拜托我去买阿司匹林。

我看到一个街区以外有一家药房,就在大街上,我等着信号灯变绿,穿过马路。这家药房也关门了。如果我的方向感没错,穿过卡兰萨车站的铁轨后,在圣菲大道的另一侧就有家药店。我想,要是马里亚诺这时候回家了该有多好,他肯定会问他妈妈我去哪儿了,而我婆婆就得告诉他,晚上十点半,她派我去了一个对我来说完全陌生的街区,为她买阿司匹林。想到这里,我又自问,这有什么好的?

我婆婆是这么开始讲述这个故事的,她站在她家餐厅的正中央,她丈夫出去工作了,但很快就会回来。她的四个孩子也出门了,一个跟着爸爸去工作,还有几个在学校。前一天晚上,她又和她丈夫大吵了一架,还提出要离婚。他们家的房子很大,但她已经失去了对这个家的掌控。她已经记不清壁橱里有什么,也不确定食品柜里是否缺了什么。一家人坐在桌边吃饭时,她的孩子们总要取笑她的吃相。他们嘲笑她吃鸡时大口大口啃骨头的样子,嘲笑她总要吃两份甜点,嘲笑她总在两颊塞得鼓鼓的时候去喝水。“我很孤独”,她在心里想,“我的孩子只相信他们的爸爸”。

我沿着第一条街道向前走,到了路口却发现这是一条没有出口的死路,到了下一个街区,我又遇到了同样的状况。我想找个人问问路。我遇到了一个女人,她十分怀疑地打量着我,说,再走两个街区,就可以沿着地下通道走到圣菲大道的另一侧。

那天,我婆婆就站在餐厅中央,她看了看自己的手,决定了下一步该怎么做。那天下着暴雨,但她知道,如果此时不完成这件必须完成的事,那她一辈子都完成不了。下车时,她的凉鞋被雨浸湿了,积水一直漫到了她的脚脖子。她按响了路边一家金店的门铃。她看着店主穿过金碧辉煌的橱窗,朝她走来。我猜想,他打开门时一定从头到脚地打量了她一番,看到一个被淋得湿漉漉的人走进自己的店,他心里一定很不高兴。

“我想卖这只戒指。”她说。她以为把这枚戒指摘下来会很难,因为这些年来她胖了不少,但她的手是湿的,戒指一下子就滑了下来。

店主把戒指放在一个小小的电子秤上:“我可以给您三十美金。”

她犹豫了一会儿,说:“这是我的结婚戒指。”

店主回答:“它就值这个价。”

此刻,我走下地铁口,穿过通道,好去到大道的另一头。走到分岔路口,看到墙上张贴的海报,才想起我以前曾来过这个地方几次。在我的右手边,再下两层楼梯,就是地铁站,而我的左手边就是出口。或许是因为我觉得地铁站里会有药房,或许是因为我想再回忆回忆这个地铁站的样子,我选择是向右手边,走下楼梯。我愿意在这种事情上浪费时间,因为这有助于我向前看,有助于我继续生活。毕竟,整整一个半月,我什么都没干。于是,我朝地铁站走去,在一条没人坐的长凳上坐下。车站内一片寂静。

我婆婆收了钱,她告诉我,离开金店时她一直抚摸着自己空荡荡的无名指。雨已经停了,但人行道上还有积水,湿漉漉的凉鞋弄得她的双脚很难受。几天后,她用口袋里的那三十美金买了一双新凉鞋,但她一直没有勇气穿上。卖了戒指后,她又拖了二十六个月,才终于离了婚。我必须听她说话,她从一开始就对我很好,我愿意听她喋喋不休。最后,她说她很喜欢跟我聊天,像今天这样,像两个朋友一样。

就在这时,她说她的头很痛,很晕,问我能不能帮她买几片阿司匹林。

“我需要我的箱子。”此时我忽然想起了它们,于是我知道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知道了我为什么还坐在凳子上。

但我婆婆还说了些别的。她说,拿着三十美金走出那家店,她却回不了家了。她有打车的钱,记得家里的地址,也没有别的事要做,但她就是回不了家。她走到街角的公交车站,坐在铁制长椅上,就那么一直坐着。她看着往来的行人。她不想,也不能思考任何事,她不能做出任何决定。只有她的身体机械地看着、呼吸着。她陷入了一段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时间中,公交车来了,又走了,车站的人走空了,又挤满了。每个等车的人都带着东西。他们把自己的东西放在手袋或公文包中,夹在胳膊底下,提在手里,或放在地上,夹在两脚之间。他们就这样谨慎地看管着自己的东西,而他们的东西则牢牢地支撑着他们。

我婆婆说,她记得当时发生的一切,甚至能准确地说出车站里的每个人带的每一样东西。但她手里什么也没有,所以她哪儿也去不了。她说她就坐在四十平方厘米的空间中,这是她的原话。很久之后我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很难想象我婆婆会说这样的话,但这确实是她的原话,她说她就坐在四十平方厘米的空间中,这就是她的身体在这个世间占据的全部空间。

我知道我应该站起来,我知道一到行李寄存处,我就能找到我需要的那个箱子。但我不能这么做。我甚至连动都不能动。我要是站起来,就会不可避免地看到自己的身体所占据的空间。我要是看地图就会发现,我无法指出我想去的地方,因为,在整座城市中,竟没有我的容身之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婆婆给“我”十块钱并让“我”去帮她买治疗头痛的阿司匹林,小说接下来提到的事都是在这之后发生的。
B.“我”在寻找药店的过程中多次遇到死路,这个细节暗示了“我”在生活中也陷入了寻不到出路的困境中。
C.婆婆在一个下着暴雨的日子里坚持去金店把自己的结婚戒指卖掉,能看出婆婆离婚后与家庭决裂的决心。
D.“我”选择去地铁站打发时间,当回忆起婆婆给“我”讲的故事后,“我”又突然想起要去寻找箱子的下落。
2.对本文标题“四十平方厘米”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运用具体的面积单位,暗示了文章有可能涉及空间、尺寸等维度的描写,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从物理空间的角度看,“四十平方厘米”是婆婆在公交车站铁制长椅上所占的面积,这个空间狭小而受局限。
C.从事物的隐喻看,标题是婆婆在公交车站被等车的乘客漠视自己的痛苦之后,手足无措又茫然的心理状态。
D.标题“四十平方厘米”在小说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多重的解读角度,反映了作者对生活与存在的思考。
3.“我”不熟悉这片街区,为何又不想打电话给马里亚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采用交错叙述“我”和婆婆经历的方式,有何效果?
昨日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部分高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恩格斯也曾这样评价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读书如此,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也会面临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陕南多梯田。农人从山脚上山,成熟的庄稼从半山腰下山,只有泥土不用抬脚动步,一门心思孕育五谷。农家日子的富裕,尽在土地水草丰茂的肥沃里              。山溪水浸泡出红砂糖般绵软细腻的泥土,一簇一簇的汗珠、露珠滴进去,入秋后就变成了沉甸甸的稻穗。

过了雨水节气,春耕的第一犁往往从水田开始。些许潮湿的泥土,散发着浓郁的泥腥味,这是生着肥膘的好田独有的气息。

水田需要水养。深耕过后,农人从沟渠边,将哗哗流淌的白水花赶进田里,如赶着一群引颈高歌的大白鹅。水中的泥土好似鼓起腮的鱼儿,开始春天的第一口深呼吸,咕嘟咕嘟泛起水泡。

用清冽的山泉水,先冲,再淘,后泡。等到谷壳彻底软化,巧手的农妇(            )地将其用细纱布包裹起来,装进透气的竹篾筐,放在屋外的干燥处,盖上阳光的被面。三五天时间,半湿半干的谷种,在半睡半醒中萌出新芽。

当西山的夕阳将一抹红晕洒在水面,微热的山风轻轻拂过,每一株秧苗都在草木和溪流的掌声中抬头挺胸。它们向面前的庄稼人深鞠躬,向它们扎根的水田深鞠躬,也向远山近水深鞠躬。它们轻盈的身姿倒映在水中,好似春天的水田生长出的新羽。

入夜,八仙桌上已经摆上酒菜,劳累了一天的庄稼人围坐在一起,不醉不归。他们齐刷刷将酒杯举起,高过头顶,高过浓浓的夜色,为新栽的禾苗祈祷(              ),也为大地粮仓祈祷五谷丰登。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仿照文中加点的句子,在文中横线处仿写一句话,要求内容恰当、句式基本一致。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农人从沟渠边将水放进水田里。”语意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9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明词人虽然年老却还壮志犹存,希望得到重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针对“用人纳谏”,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策略,这也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得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如“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有文字记载历史三千多年,古人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制度与实践,在今日仍具有启发意义。

其一,救灾无奇策,要在预防。储备粮要用于救荒或人民消费。《管子》指出,守国即守谷。平籴法和常平仓制度,都是以积累收购和销售粮食备荒为目标,但是粮食要用于救荒或人民消费。汉文帝汉景帝免租免税,后人称赞“汉家救荒大抵厚下”。汉武帝时期,国库积累大量粮食,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积露溢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而贫民无衣无食。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隋朝富强而亡,粮仓虽多,百姓不得食,既不能救灾,又不能救国,徒然资敌。后人指出,“自古盗贼之起,未尝不始于饥馑”,国家不惜财用,赈济得法,则庶几其少安,“不然,鲜有不殃及社稷者”。

其二,古人有神农尝百草的精神,探索多种植物来替代五谷,以应对饥荒。不少农书都记载多种植物,如枣、粟、芋、蔓菁、芝麻等,荒年可替代谷物。唐时谚语云:“木奴千,无凶年”,果树千棵当千奴,可当口粮,可换钱交税。多种蔬菜,平时助食,荒年救饥。植物学家朱橚《救荒本草》记414种可食植物,叶、根、实、叶根、叶实、笋叶、根花、根实皆可食等,每种都绘图,如榉树叶、槿树叶、槐树芽等,荒年可食。嘉靖、万历时多次刊刻,并传入日本。徐光启全部收入《农政全书》。因为有农民探索和农学家总结,今日食用的多种蔬菜,在古代都是作为救济作物的。

其三,大灾后,鼓励富人消费,国家和地方兴修水利或路桥城池工程,以工代赈,既能给灾民生路,又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还能消弥潜在的社会风险。《管子》提出侈靡论,“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水旱灾荒时,政府和富户雇佣饥民,修筑宫室台榭。北宋仁宗皇佑二年浙西旱饥,杭州知府范仲淹,创工赈法,“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明朝隆庆四年夏,苏松等四府水荒,应天巡抚海瑞奏请朝廷留赋米二十余万石,疏浚吴淞江、白茆、杨家滨等河,各州县遍修圩岸塘浦支河,兴工赈济,使吴淞江、白茆河等通流入海,“救江南千百万人之命”,同时消弭潜在的动乱。

其四,鼓励民间社会参与救荒。救荒以国家为主,政府劝分劝输,鼓励民间富人参加救灾,事后表彰。汉景帝时期入粟拜爵,鼓励商人运输粮食到边关。历代都有急公好义之人,出私财救荒。明朝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粮价年年上升,麦米增至每斗二两四五钱,饿死者十之七八,人相食。国家救灾不力,朝廷财政不足,崇祯爱惜金钱,派吴甡以十万金去赈济,藩王捐助五万金、二万石粟,所救不及十分之一,不过杯水车薪,最后民变遍布北方。而崇祯十三四年,浙江绍兴、嘉善等地发生水灾,米价增至二三两,当地绅士刘宗周、祁彪佳等与地方官府合作,举行平籴、出粜、劝富、粥厂和给米,推动通籴,成功渡过两年饥荒。同期,嘉善陈龙正等设立义庄、劝善赈济、举办同善会募集救灾资金等,稳定了嘉善社会秩序,避免东南社会的崩溃。

(摘编自王培华《古人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智慧》)

材料二:距今8000至3500年,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一个以温暖湿润为特征的暖期,在距今7000至5000年达到鼎盛,年代上正对应着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地区的仰韶先民,如何适应气温升高、降水量增长?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刘青彬破译了他们颇具智慧的应对方案:仰韶文化的聚落多选址在地势较高处,普遍修建了具有排水功能的大型环壕。此外,他们还发明了以“木骨泥墙”为基本结构的地面建筑,“与半地穴式房屋相比,这种地面上的房屋形制更加适宜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栖息生活。”刘青彬说,河南大河村遗址发现的地面式房屋还经过烘烤处理,以增强房屋的防水防潮功能。此外,尽管郑州地区处于中国北方的旱作农业区,但许多仰韶时期遗址都发现有水稻遗存,“这种‘旱稻混作’的农业结构也是仰韶先民适应和利用区域暖湿气候环境的有效方式。”刘青彬说。

在与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抗争的过程中,先民们也从被动承受、躲避,发展为主动因势利导,积极兴建水利设施来防洪抗旱。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利用江汉平原多种田野考古与空间信息方面的资料,结合无人机拍摄、遗址三维重建与空间模拟等技术,揭示了江汉平原区域史前先民认识与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人地关系特征,提出江汉平原史前的治水文明模式。

刘建国介绍,为了更好地应对洪水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江汉平原上的不少遗址因地制宜,采取了挖渠、修圩垸、建水库和挡水堤等不同的治水方式。比如城河遗址拦截了东、西两侧河道,合理控制水源,使遗址内、外的低洼地带成为可以种植农作物的良田;同时,还在河谷中建立起一道弧形的人工设施,并开凿了西南侧的河道用于排水、泄洪。又如陶家湖遗址,则修筑环壕与泄洪渠道,准确控制各沟渠的流量,以使农业种植旱涝保收。

北京科技大学讲师连蕙茹从土壤微形态的角度重建了良渚古城水文变化的历史,为我们还原,如何适应、管理、应对区域性水环境变迁。她认为,水文环境是影响良渚古城的出现、发展和消亡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例如良渚早期晚段(公元前3100至公元前2850年)时期,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变化、干旱事件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时有出现,水文环境波动频繁。良渚古城在这一阶段出现了高坝、低坝系统,水利系统雏形初现。

古代先民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为今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鉴古知今,汲取古人的智慧,我们可以走得更远。

(摘编自光明日报《汲取古人应对气候变化的智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平籴法和常平仓制度,是我国古代的国家粮食储备的实践总结,目标是积累收购和销售粮食预防灾荒。
B.汉武帝时,由于汉武帝采取了备荒的政策,国库积累大量粮食,太仓的陈粮一年接一年堆积起来,都溢出仓外腐烂。
C.仰韶文化时期,全球气候温暖湿润,中原地区的先民把聚落选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并且修建大型环壕以排水。
D.良渚早期晚段时期,降水量变化、干旱事件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时有发生,良渚人修建高坝、低坝系统防洪、调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救荒本草》和《农政全书》记载的都是可替代五谷以应对饥荒的多种植物,其中多种植物成为了现在人们食用的蔬菜。
B.崇祯年间,陕北与浙江绍兴、嘉善等地分别发生旱灾、水灾,而朝廷救灾不力,但是民间社会参与救灾,稳定了社会秩序。
C.城河遗址、陶家湖遗址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江汉平原史前的先民在应对洪水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上的治水文明模式。
D.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只有借鉴中国先民应对极端天气灾害和气候变化的策略与实践,才能找到好办法。
3.下列材料的内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的论据的一项是(       
A.绍兴庚午,高宗皇帝谓执政曰:“国家常平以待水旱,宜令有司以陈易新,不得侵用。若临时贷于积谷之家,徒为文具,无实效也。”(董煨《救荒活民书》)
B.实心抚恤,舆情爱戴,并能捐资惠及穷黎者为最;其于赈务经理得宜,灾民均受实惠者次之;其循分办理,并无贻误者又次之。(《大清会典》)
C.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人未有饥而不寒者也。……无屋何以栖止?厥惟富有力者噢咻之。赈所不继,兴工以代之,刁民之强项者,从而禁制之。(方观承《赈纪》)
D.唐尧之为君也,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一民饥,曰我饥也;一民寒,曰我寒也;一民有罪,曰我陷之也。(陆曾禹《康济录》)
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一第四段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一与材料二在写中国古人的智慧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