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魏巍(1920-2008)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母亲的河   

魏巍

黄河,是我故乡的河,母亲的河,我从小对她就是熟稔的和亲昵的。我多次渡过她的激流,也察看过她各段的腰身和雄姿,可是却没有观赏过有名的壶口瀑布,这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

黄河离我住的县城不算太远,离黄河五六里远,就能听到远远传来呼隆隆、呼隆隆,一种近乎天际滚过的轻雷。住在黄河岸上的人,大约十几里外在枕上就能听见这隆隆的涛声了。我第一次走到她的身边时,真要惊呆了。哦,这就是黄河吗?她那铺天盖地而来的赭红色的滚滚黄流,无涯无际,仿佛整个大地在向前移动,而你站在岸边,反而像站在船上向后漂去。我也曾登上邙山之巅看过黄河:遥望北岸,仅能看到一条窄窄的模糊的黑线;而向西一望,却是天连水、水连天,那汹涌澎湃的黄流,就像真的是从天上倾下来似的。唯有这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

卢沟桥的炮声震动着全国青年的心。接着是敌寇深入华北,大片国土沦丧。当我面对着黄河滔滔的巨浪时,不知怎的,我再也制止不住自己的泪水。黄河啊,那一次我记不清洒向你多少泪水了!当时我写下了五百行的长诗,随之便离开了故乡。

在西安,我赴延安的行动受阻,不得不折返潼关。在这里我又看到了黄河。她刚从秦晋的峡谷里奔腾而出,顿时呈现出狂放不羁的性格,那一泻千里的气势是何等的豪迈!当我在汹涌的水流上回顾巍巍雄关,也许因为一种慷慨赴战的心情,觉得祖国的山河真是从来未有的壮丽!

此后,我接触的就是秦晋峡谷间的黄河了。一九三八年春初,我随军经山西吉县到延安去,正巧在壶口附近渡河。可是一来军情紧急,日军距我仅十五华里,二来黄河正在解冻,我们便急匆匆地踩着冰越过去了,哪能看到壮观的壶口瀑布呢!我只记得,当时每个人挟着一束谷草,边走边把谷草铺在冰上。黄河的冰足有一两丈厚,有一块已经深深地陷了下去,我们是沿着曲曲折折的冰的边缘走过去的。

在延安经过八九个月的学习,我又回到前方。这次是在壶口的上游佳县渡河。尽管黄河在秦晋峡谷中涛声震耳,常常发出狮虎一般的吼声,可是比起我故乡的黄河,我总觉得她不是黄河。我同伙伴们一起跨上木船,本来想在船浮中流时好好地欣赏一番,不想在艄公们的呐喊声中,船颠了两下便像箭一般地斜射到了对岸。从此,我便好多年没有见过黄河。

解放战争后期,我随大军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战役,又在潼关南渡黄河。解放宁夏后,我便和我的团队一起,驻守在黄河边的一座小城。那时我朝朝夕夕都可以看到黄河,来往银川也要渡过她。这里虽不像我故乡的黄河那样浩瀚,但却比秦晋峡谷中的黄河宽阔得多。她行驰在贺兰山下的黄土高原上,显得那样从容不迫;水流上不时漂过的羊皮筏子,也浮浮沉沉、悠然自得。她是多么尽职尽责地滋润着这里的土地,使这里成为塞北江南。

近几年,我又看了包头、兰州等处的黄河,还有青海高原远上白云间的黄河。黄河的源头对我自然是有吸引力的,但未必有亲近她的机缘了。而近在咫天的壶口瀑布却始终没有观赏过,这不能不是最大的憾事。

终于,这次乘赴延安的归程之便,可以了却这一心愿了。

壶口在宜川境内,距县城还有一百多华里的路程。我们在宜川略事休息就上路了。路上,宜川的同志说,壶口是黄河唯一落差四十多米的大瀑布。正谈叙间,忽见前面的河谷里腾起了几丈高的白烟,仿佛大团大团的白云落在峡谷里。刚想动问,宜川的同志就指着白烟笑道:那儿就是壶口瀑布了。我们望见升腾着白烟的瀑布下,簇拥着的游人正在指指画画地观看,怎肯就此止步呢!说话间,我们就攀缘着晚岩跳下去了。我刚刚接近瀑布,想站在岩石上留一个影,不意被溅起的飞沫打得衣襟尽湿,不得不向后退了几步。这时,忽听耳边有人叫:彩虹!彩虹!我仰头一望,果见头顶蒸腾的白雾中挂着一弯伸手可触的七色彩虹。此时此地,虽上有惊涛凌空但不见其状,下有深渊雷鸣也不见其形,一切都为白皑皑雾蒙蒙的雪涛所掩盖,只觉山摇地撼,夺人心魂。

向北望去,那汹汹黄流简直像千万匹战马疾驰而来,两岸群山却似在惊飞后退。俯视窄窄的壶口,惊人的狂涛如同三条争相夺路的黄龙扑下断崖。啊!看,黄河在一霎时竟立起来了!呵,壶口瀑布,你哪里是什么瀑布呢?一条偌大的黄河,在秦晋峡谷间也足有四百米宽的黄河,要从仅仅三四十米宽的壶口冲过去,这该是何等的声势啊!世界上哪有这等声势的瀑布呢!不,这不是瀑布,这既不是高山断崖间那种雄浑的匹练悬空的瀑布,也不是静谧幽深的山林里那种如珠帘垂落的瀑布,更不是那种曲转曼回、细流如线、饮泣似咽的流泉;这是夺路求生的惊涛,是冲决一切的狂澜,是集万钧之力准备与敌决一死战的大军,是不容任何人轻侮的、黄河之被称为黄河的那种力量和尊严!

啊,黄河!我故乡的河,母亲的河,中国的河!

写于1992年(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回忆了自己第一次见到黄河的场景,黄河铺天盖地、无涯无际的气势给予他强烈震撼,产生如同站在船上后移的错觉。
B.作者说“比起我故乡的黄河,我总觉得她不是黄河”,重在表现自己心中浓烈的思乡情,故乡的黄河在他心底是无可替代的。
C.黄河如母亲般见证了作者的革命生涯,解放宁夏后“我”在小城见到的黄河又如母亲般尽职尽责滋养着那里的土地和人民。
D.结尾以抒情短句独立成段,结构上照应前文,内容上突出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深沉热爱,凸显了黄河作为母亲河的深层意义。
2.文章在写自己观赏壶口瀑布之前,用了较多笔墨写个人的人生经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生动地体现了魏巍散文感情炽热、气势奔放的特点,这种艺术特色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简要赏析。
2024-05-22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高三第二次统一监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一个狙击兵岭

魏巍

常言说,响鼓不用重槌敲。自从团政委点出三连的问题之后,郭祥就立时召开了支委会,首先对自己打大仗的思想进行了自我批评。接着对怕捅马蜂窝的思想,也捎带着给了几炮。随后经过研究,选出了本连的特等射手,组成了步枪组、机枪组,还有六○炮和祖国新来的无座力炮合编的冷炮组,区分了地段,划分了责任。第二天,狙击活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大家都憋足劲,要向狙击兵岭看齐。

果然不出所料,狙击活动遭到了敌人强烈的报复。又是飞机,又是大炮,很疯狂了一阵。但是都被他们硬顶了过去。郭祥还特意把无座力炮秘密运到前沿,敲掉了无名山上敌人设置的那辆固定坦克,狙击活动就更顺利地开展起来。无名山上的每一条大路小路,敌人出没的每一个场所,都受到狙击手们的严密监视。敌人只要一露头,就会猝不及防地倒在狙击手们的枪弹之下。真是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屁滚尿流,偶尔出来一次,就像老鼠出洞一般。开始敌人还去拖死尸,死尸拖不回,还得赔上三个五个,最后连死尸也不拖了。当时,我们的快板诗人毕革飞,曾写过一篇快板,专门记载此事。诗曰:

狙击手,真活跃,你一枪,我一炮,

不打死靶,要打活目标。

展开狙击大竞赛,个个都把战机找,

敌人在工事一露头,叭的一枪应声倒。

敌人出来拉尸首,又是射击好目标。

你要愿意要尸首,我们负责给你造!

零零碎碎吃喝你,最后把你全吃掉!

在这场狙击大竞赛中,创造杀敌百名狙击手的口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青年战士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都想最先突破这个光荣指标。特别是那个16岁的小鬼杨春,简直着了迷。这匹刚刚戴上笼嘴的小马,在老保姆陈三得力的领导下,虽然进步不小,但是按陈三的说法,始终没有把他那种过剩的精力完全转化为建设的积极性。平时,不是到这个班偷偷拆卸机枪,就是到那个班摆弄别人的炮。这一下可好了,他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到这方面去了。每天天一亮,他把帽檐儿一歪,就抱着一支枪,伏在射击台上,用一双圆圆的猫眼搜寻着自己的猎物。有时候为了减小自己的目标,他甚至脱个光膀子,把帽子也染上黄泥,伏在交通沟沿上观察。远远看去,他那在庄稼地滚过的身体简直同黄黄的泥块没有两样。由于他这样不辞劳苦,今天打中三个,明天击倒五个,他的记录表一直像响箭一般地直线上升。他本人也越打越上瘾,越打越来劲。每天只嫌太阳落得早,只嫌天色亮得迟。就是夜间做梦,也不断地喊:打中了!打中了!一边喊,手指头还在不断地扳动。这样,在一个月结束的时候,他的毙敌数已经达到58名,不要说在全连,就是在全营也遥遥领先了。有人分析说,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由于他那精确的射击技术。确实不能否认,他从小就是一个玩弹弓的好手,到现在他那圆乎乎的小脸上,还有一个小小的疤痕,就是他的战友给他留下的光荣纪念!

说到这儿,我们不妨揭破这小鬼的一件秘密。它甚至已经到了绝密的程度,以至使得料事如神的郭祥、工作深入的老模范以及朝夕相处的陈三都摸不清底细。

那还是今年春暖花开的时节,从祖国寄来了大批的慰问袋,小杨春也理所当然地分到了一个。这个袋子里装了几十块水果糖,还有一封短短的信。从信上看,来信人年纪很小,字迹稚嫩,一笔一画,像是刚会挪步的孩子,比杨春那打飞脚的字好不了多少。信上写道:

亲爱的志愿军叔叔:

我妈妈每天给我一分钱买糖。我没有吃,现在我给叔叔寄去。希望叔叔吃了我的糖,多打死几个美国鬼子!我要向叔叔学习,长大了,也要去抗美援朝。

李毛毛

当时,接到慰问袋的这位16岁的志愿军叔叔,不用说是颇受感动的。因为他平生以来第一次作为一个人民的战士受人尊敬。他当时就在自己的小本上写了一首诗:

慰问袋,六寸长,慰问糖在里面装。

昨天我吃一块糖,糖儿对我把话讲:

你吃糖,想一想,祖国人民的心意可记上?

按照小杨春原来的计划,这糖本来是准备立功之后才吃的。但是,毕竟我们这位志愿军叔叔修养方面还有些不足,今天一块儿,明天一块儿,也就吃完了。只剩了个空空的小口袋还包在包袱里。这次支部号召创造杀敌百名狙击手,小杨春忽然想起这个慰问袋来,如果打死一个敌人,就把一枚小石子装进去,装满了100枚,将来寄给这位小朋友,岂不是一个很好的纪念?就这样暗暗下了决心。但是,这小鬼鬼心眼不少:一来这计划还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即使能完成,事先透露出去,还是会被人传为笑柄。他自己这样那样的漏子已经够多了,何必再给人增加一份谈话的资料呢?于是就把这事定为绝密一级,对人闭口不谈。只是在打死一个敌人后,才选一枚晶莹可爱的小红石子,乘夜深人静悄悄丢到那个未曾见过面的朋友的口袋里。

(节选自《东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杨春是志愿军战士的典型,文章通过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以及“狙击大竞赛”前后的对比塑造这一形象。
B.大家分析小杨春射击成绩好的原因时以调侃的方式提到他脸上的伤疤,表现出大家对小杨春的关怀和喜爱。
C.文中“一笔一画,像是刚会挪步的孩子,比杨春那打飞脚的字好不了多少”表明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D.文中写祖国的孩子送来“慰问袋”并写信这一事件,揭示出后方的大力支持是这场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
2.关于文中快板诗人毕革飞快板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内容看,虽与上文的内容有些重复,但衬托出战士们的乐观精神。
B.表现出朝鲜战场上我军不但战法灵活,还善于调动士兵的士气。
C.表现出对装备精良的敌军的蔑视,体现出我军战士的必胜信心。
D.以对偶的形式、诙谐的语调再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的场景。
3.有人说魏巍的《东方》让我们对英雄的定义愈发清晰,请结合杨春这一人物,对魏巍笔下英雄的形象做简要分析。
4.魏巍曾说:“我们要从生活中寻找写作‘富矿’,文风朴实,言之有物。”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选文是如何体现魏巍的这一创作特征的。
2024-04-0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派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云岭

魏巍

由于阵地上人员过少,在防御战的第八天,郭祥不得不收缩兵力,固守主峰。狮子峰的两条山腿,遂被敌人占领。这时候,阵地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胶着状态:进攻主峰的敌人,由于几天来挨打挨怕了,攻到主峰之下五六十米的地方,既不前进,又不后退;郭祥的连队,时时准备应付意外,剩下很少弹药,也不敢轻易射击。

……

午后,在左翼友邻阵地上,枪炮声突然激烈起来。不一时,营里电话通知说,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命令留下少数兵力,其余的撤退到二线阵地。郭祥好说歹说,老模范才率领连的主力撤下去了。郭祥只带着乔大夯、小牛等十几个战士担任掩护。

半小时后,有八架敌机在阵地上狂轰滥炸。连通营里的电话线已被炸断。接着,左翼友邻部队的阵地被敌人突破。当面的敌人也攻了上来。把敌人击退时,每人剩下的子弹已不过三五发、十几发了。乔大夯的轻机枪和老广东的六零炮俱被炮火打坏,他们都拿起阵亡者的步枪坚持战斗。

郭祥看到这种情况,正要组织转移,敌人一扑面子又攻了上来。郭祥知道子弹不多了,就高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呀!说着,从垒工事的石头堆里捡起了一块,向离他十几米的敌人劈脸打去,一个家伙惊叫了一声,抱着满脸是血的头滚下去了。

同志们也都纷纷捡起石块,劈头盖脸地向敌人砸去。这时有五六个敌人已经快扑到乔大夯身边,高大有力的乔大夯,竟把一块四五十斤的大石头高高举起,向着敌人猛力砸去。在一片惊叫声里,有两个敌人躲闪不及,登时被砸得脑浆迸裂,倒在地上。由于乔大夯用力过猛,那块大石头顺着山坡猛滚下去,敌人惊叫着闪向两边,就像打开了一条人胡同似的。敌人竟一时忘了打枪,望着这位天神般的勇士,被惊呆了。

显然,这种局面已经不能恋战。郭祥正要准备向后撤退,听见后面响起了激烈的机关枪声。回头一望,黑压压的敌人已经占领了侧后的山头,用密集的机关枪弹封锁了他们后撤的道路。很明显,从预定的道路撤退已经没有可能。于是他立即指挥部队向右翼的玉女峰转移,打算绕路过去向团的主力靠拢。

连郭祥在内,这时只剩下八个人。他们边打边退,撤到了玉女峰上。敌人见他们没有子弹,气焰顿时嚣张起来,哇哇乱叫着,紧紧追着他们,也不打枪,一心想抓活的。这时,又发生了意外情况,走在最前面的小牛,突然回过头,有些惊慌地说:

连长!后面下不去了……

你慌什么!

郭祥瞪了他一眼。赶过去一看下面是一座黑森森的断崖。断崖上长着一些乱草、枯藤和杂树,离下面的山坡总有五六丈深。郭祥心里立刻明白:为党,为祖国,为朝鲜人民最后献身的时刻已经到来。

就是死,也不能慌慌乱乱,叫敌人瞧不起我们。他一面想,一面从容地转过身来,坐在一块大青石上,然后摆摆手,把大家招到身边。

同志们!最后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他的神态严肃而又深沉,我们都是劳动人民的子弟,是自觉自愿出来跟着共产党毛主席干革命的。虽然有的是党员,有的还不是党员,大家都受过党的教育。我们无产阶级誓死不做敌人的俘虏!今天我们就是跳崖牺牲了,也要让敌人知道;共产党的战士是不可征服的!

对!我们只能为祖国增光,不能给祖国抹黑!小牛紧握着冲锋枪,用他年轻的声音响亮地说。

乔大夯一向说话简单,今天仍不例外,他望了大家一眼:

我看这没有啥,咱们跳吧!

跳吧!!!战士们都抢着说。

郭祥脸上走过一丝笑纹,对大家的表现感到欣慰。他接着说:你们还带着什么文件、笔记本没有?都拿出来烧了。

大家从口袋里把文件、笔记本、家信、入党志愿书等等都掏了出来,堆在石崖下。小牛划了一根火柴点着……

在山崖下,郭祥带着极其热烈的情感,跟每个同志亲切地握了握手,然后对大家说:同志们!死对一个革命战士不算什么。今天我们是为祖国人民、朝鲜人民而死,是为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事业而死。这个死是光荣的、愉快的。他走到小牛身边,把小牛腰里仅剩的一个反坦克雷拿过来,交给乔大夯说:大夯同志!你是共产党员,你到山顶上去掩护大家,我先来跳!

说过,他走到石崖边,从容地摘下帽子来,拍了拍土,把它戴正,又把脖子里的纽扣扣上,风纪扣也扣好。这一切,就像平时要出操一般。小牛激动地扑上去,拉住他的手叫了一声:连长!似乎想要说什么。

郭祥推了他一把,把右臂举起来,高声喊道: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接着,一纵身就跳下去了……

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小牛和几个战士也跟着连长高呼着,接着跳了下去……

这时候,敌人哇哇地叫着攻上了山头,乔大夯投出最后一颗反坦克雷,顿时山顶响起了一声震天动地的雷声。这雷声在峭壁深谷中不绝地滚动着,回荡着,就像为我们的英雄唱的颂歌一般。在烟雾还没有消散的时候,乔大夯那个高大的身影一闪,也消失在黑森森的断崖之下……

(节选自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阵地上人员少、弹药不足,以及狮子峰的两条山腿被占领的情况,凸显了战斗气氛的紧张和战士处境的危险。
B.主力撤退,敌机轰炸,弹药短缺,面对冲上来的敌人,郭祥带领战士们用石头猛砸敌人,凸显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
C.郭祥将小牛腰里的反坦克雷拿给乔大夯,是因为郭祥对尚未入党的小牛还不够信任,而小牛拉住郭祥是想让自己第一个跳。
D.面对黑森森的断崖,郭祥对战士们进行跳崖前的动员,战士们无一例外表示同意,表现了战士们宁愿牺牲也不做俘虏的心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详写了战士们用石头砸敌人、跳崖等情节,略写了主力撤退和跳崖后的情况,表现了战士们昂扬的革命斗志。
B.小说综合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以郭祥为代表的“最可爱的人”的英雄形象。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个性,如对乔大夯举起大石头猛力砸敌人的叙写,凸显了乔大夯的“有力”和“勇猛”。
D.小说语言典雅华丽,同时又极具个性化、时代性,很有生活本真的现场感,语言表达符合战场上军人的气质和特性。
3.对话描写是选文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4.长篇小说《东方》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家”获奖作品,其颁奖词称“小说表现了一个时代最纯粹、最本质的东西”,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停战令后(节选)

魏巍

板门店,于昨天上午度过了它最繁华的日子之后而冷落下来。昨天上午十时,这个仅有三座茅屋的小小的村庄,在完成它的历史任务之前,演出了最后也是最热闹的一场,金日成元帅和彭德怀司令员也来到这里,同美军上将克拉克一起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这是三年半来第一个安静的夜,没有枪声、炮声、飞机声和炸弹声的夜。彭总情不自禁地走出屋子,不知什么地方已经响起了锣鼓声。他回到屋里,躺在床上,想睡也睡不成了。从中南海的紧急会议到北京饭店的不眠之夜,从与毛主席的单独谈话到再跨征鞍,当时他觉得肩负的任务是何等沉重!可是经过三年来的惊涛骇浪,这个任务总算完成了。这使他感到欣慰。这次他到这里来,本来计划在签字之后要到第一线看望看望战士们,现在这种愿望更强烈了……

彭总一行,在先头师略事休息,随后就由师长洪川乘吉普车在前引路,继续向白岩山进发。中午过后,彭总望见前面一带山岭,就像白玉屏风一般,就知道白岩山已经到了。

彭总下车一看,前面十字路口大杨树下站着两个军人,似已等候多时,就立刻不高头地说:“不是叫你不要打电话吗?”

“我怕他们准备不及……”洪川红着脸说。

“有什么可准备的?”彭总瞪了他一眼,“都是自家人,搞这一套旧东西干什么?”

“彭总,”洪川笑着辩解说,“这也不是对您,别的首长来了也是这样。”

“那也不对!”彭总严厉地说,“不论什么人,都不要搞这一套!”

洪川做了介绍。然后大家一起上车,向村里驶去,在一座茅舍前停了下来。

彭总的脾气和风格是全军都知道的,尤其是在下面吃饭的问题使人为难。如果准备得好了,那是肯定要挨骂的;如果弄得太不像样,又使人过意不去。这次倒好,这里刚刚打过仗,许多老百姓还没有回来,东西很难买,只好打开几个从祖国运来的罐头,炒了一些鸡蛋粉,弄了一个炒辣椒下饭。这个小“宴会”就设在茅屋里,大家盘膝而坐。吃饭时,大家心里十分不安,而彭总却特别满意,吃得满头大汗。自始至终,笑容满面,问这问那,没完没了。

“有个战斗英雄郭祥,不是这个部队的吗?”

“是,是我们的一营营长。”团政委周仆连忙答道,“最后这一仗他打得很好,负伤以后坐在担架上还指挥呢。”

“伤重不重?”

“一条腿断了。”

彭总停住筷子,关切地问:“还能治好吗?还能不能回到部队?”

“已经送后方了,还没有回信。”

彭总叹了口气,把碗放在小炕桌上:“你们应当去看看他!”

“是的。”周仆说,“这的确是一个好干部。二次战役起了很大作用。敌人南北两面夹击,又是飞机,又是坦克,他的队伍就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硬是一动不动,真有点英雄气概!”

彭总若有所感地说:“选干部就要选这样的人!对革命忠诚、老实、勇敢、大公无私。在关键时刻,这种人一个可以顶一百个、一千个。”

饭后,大家劝彭总休息一下,彭总认为时间紧张,还是抓紧时间去看看战士。于是,去看了几个连队,最后来到三连时,已经快要夕阳衔山了。

当彭总一行来到山下,三连连长和指导员赶快下山来接。附近的十几个战士也围拢过来。彭总看见这些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心里着实高兴,就同他们道了辛苦,一个一个都亲切握手。

人群中有一个年纪最小的战士,眨巴着一双猫眼,望着彭总笑眯眯的,圆乎乎的脸上还露出两个酒窝。彭总同他的眼光相遇,就笑着问道:“你这个小鬼,叫什么名字?”

小鬼红了红脸,没有马上答出来,三连长代他答道:“他叫杨春。”

彭总又问:“小鬼,这次停战你觉得怎么样?高兴吗?”

“高兴。”杨春答道,“就是有点不够解气。”

“我们消灭了那么多敌人,怎么能说不解气呢?”

“没有把敌人赶到大海里嘛!”

大伙笑起来。

杨春开始还有点胆怯,经过一阵谈话,好像已经同彭总很熟的样子,两个猫眼眨巴眨巴地望着彭总,认真地问道:“司令员,我提一个问题行吗?”

彭总笑着说:“好好,你提。”

杨春舔了舔干裂的嘴唇,说:“现在已经停战了,我们呼啦一走行吗?”

“你说呢?”

“我说不行。”

“为什么?”

杨春指了指四处荒芜的土地和倒塌的房舍,说:“你看,帝国主义糟蹋成这个样子,老百姓可吃什么呀?我们总得帮助他们搞搞建设再走。”

彭总不觉心中一热,没有想到这个看去还是个孩子的战士,竟同自己想的一样。

望了望面前的小山岗,彭总正要举步上山,三连长上前拦住说:“司令员,上面正在掩埋烈士呢,还是不要去了。”

“怎么,人死了就不要去了?”彭总瞪了他一眼,径自向山上走去。彭总一面走,一面察看着墓前的木牌。那些木牌上都分别写着烈士的姓名、年龄、职务和家乡住处。当他发现有几座坟前没有插木牌时,就停住脚步,对三连长说:“这里怎么没有插木牌呀?”

“有一些还没有查清楚。”三连长面有难色地说。

“不要怕麻烦!”彭总说,“可以找他们连队的人来亲自辨认。不是这些牺牲的同志,我们怎么来的胜利?”

彭总默默地脱下军帽肃立着,站了很久很久……热泪,从他露出白鬓发的面颊涔涔而下。

那边,像白玉屏风般的白岩山,已被夕阳染成金红,显得更加壮丽了。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东方》第六部《凯歌》。《东方》是魏巍的小说代表作品,1982年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文本二:

在彭德怀司令员身边的六小时

王一鸣

1952年7月14日上午9时许,朝鲜战场,距前沿阵地30多公里,设在坑道中的四十七军一四一师司令部作战室,大家正迎接突然到来的彭德怀司令员一行4人。发现司令员就站在我身边注视着挂在壁上的作战地图,我赶紧扔掉手中的铅笔给司令员行军礼。好一会儿,只听彭司令员和蔼地说道:“你这个小同志敬礼的姿势不太标准呀,把手放下吧,以后再练习。”一下把在场的人都逗乐了,严肃紧张的气氛一下就缓和了,我的脸也更红了。这时,叶师长、郑参谋长等师首长也都来了。我和值班参谋们很自然地都退到外间值班室去了。彭司令员听汇报和作指示总共只用了40多分钟。首长们走出值班室时,只听师首长们用乞求的口吻说:“司令员同志,请您别再往前走了,敌机频繁轰炸,太危险了,我们无法保卫首长的安全……”

彭司令员立即严肃地大声说:“你们前方的指战员们都没有感到危险、不安全,为什么轮到我就感到危险,不安全了呢?放心吧,能炸着我彭德怀的弹还没造出来呢。走,走,到前沿阵地去看看,去看看我们的英雄们。”师首长都知道彭司令员的脾气,只好服从命令。就这样,我便荣幸地成了彭司令员视察前沿阵地的向导。

四二三团指挥部也已经前移到主阵地后面的山脚下。我们在团部作短暂停留之后,就徒步爬山寻近道直插月牙山。一路上,彭司令员的兴致很高,不停地赞美朝鲜的自然景色,不时地催我快点爬。我当时刚满18岁,虽年轻力壮,仍累得大口喘气,可彭大将军健步攀登,如履平地。途中不时响起敌机的轰鸣声,炸弹的爆炸声,但彭司令员好像根本没听见,谈笑风生。这位常胜大将军的英勇、从容的英雄气概给了我们每个同行人很大的感染。一路上,我频频回头,怀着崇敬的心情望着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将军,这就是《保卫延安》一书中的将军呀!

午餐是下午一点多钟在月牙山阵地上同前方指战员一起在坑道中吃的。炊事班长老李送来了热腾腾的小米稀饭和东北大饼,还有油炸花生米和一盆板栗,彭司令员大口大口地吃着,不时夸奖老李的手艺高。我们都被彭司令员的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这顿饭,人人都吃得又香又饱。

餐后的前沿阵地座谈会上,彭司令员与排长、班长、老兵、新兵亲切交谈,征求他们打好阵地阻击战的建议,同时还询问战士们现在在想什么,有什么要求和希望,还问他们打完仗后回祖国想去干什么……会上战士们发言热烈、笑声不断。我心中默默地想着:同志们都传说彭司令员是位非常威严的将军,但我亲眼见到的大将军竟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多像一位慈父啊!

(节选自2021年1月16日《株洲日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一段用“最繁华”“最热闹”等词语交代签字仪式给小村庄增添了光彩和生机,也暗示板门店将被载入史册。
B.文本一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战斗英雄郭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刻画,突出了他的英雄气概。
C.文本二中“放心吧,能炸着我彭德怀的弹还没造出来呢。走,走,到前沿阵地去看看,去看看我们的英雄们”,既展现了在恶劣环境下彭总对士兵的关心,也展现了彭总作为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
D.两个文本通过写彭总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都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让读者明白了胜利的来之不易。
2.关于文本一中画线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鬼红了红脸”描绘了杨春的表情,形象地写出了他起初与彭总沟通时的胆怯心理。
B.停战让杨春感到高兴,但却不解气,他希望把敌人赶到大海,他幼稚的想法遭到大伙嘲笑。
C.杨春和彭总都想着战后要帮助朝鲜人民搞建设,这也反映了广大志愿军战士的心声。
D.从彭总与杨春的对话中,我们能看到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司令员的形象。
3.上世纪80年代,著名文学家巴金在回顾自己对于革命文学的创作时,特别提到在作品中创作的“看见如英雄般伟大的小人小事”,希望借此表达“自己肚里火似的东西”,“探索民族力量的源泉”。请结合文本一,探究本文作者魏巍是如何通过塑造“小人物”来实现如上的创作意图的。
4.两个文本都写了彭总在朝鲜战场吃饭的场景,但文本文体不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2023-11-20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六盘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分别

魏巍

郭祥辗转不能成寐。第二天一大早,就到大妈家辞行,告知她明天回部队去。大妈心如明镜,一听就知道是昨天的消息使他着急了。

“你是怕打不上仗!”大妈指着他的鼻子说,“是不?”

郭祥笑了。

杨雪正在梳头,听说郭祥要走,嘴上叼着发卡儿,从里间屋走出来,说:“我也要走!咱们俩就伴儿。”

“你马上走!”大妈生气地说。

“走就走!”女儿分毫不让,“形势一时一个变化,我还怕落后哩!”

郭祥正要劝杨雪多住几天,大妈瞅着他说:“傻小子!我问你明天是什么日子?”

“中秋节呀!”郭祥说。

“是呀!”大妈说,“你出去了十三四年,明天是八月十五,撂下你妈独自吃泪泡西瓜,你想想是什么滋味儿?”

郭祥沉默不语。

“就这么定了!”大妈决断地说,“吃好吃歹,明儿个在家团圆团圆,后天一早儿,我送你们俩上车,任你们飞上天去!”

隔天早晨,街上响过一阵清亮的铜铃,一辆马车在杨家的门口停住。

郭祥和母亲走到大妈家门口,一看赶车的还是老亨。解放后,那匹小青骡子,已换成一匹又高又大的黑骡子,屁股圆墩墩的,像黑缎子一般明亮。

郭祥母子到大妈家坐了一会儿,等杨雪吃完饭,才一同提着包袱上车。这时候,除了小契,金丝、老秀等几家知近亲友,街坊邻舍来送行的,也很多。人们纷纷慨叹着询问着一些类似的话:“出去了这么多年,怎么住了几天就走了?”

“人家惦记着工作哩,”有人代替回答说,“人家连长,还管着一百多号人哩,哪能像咱们似的!”

“什么时候再回来呀?”又有人问。

“别问这样的话吧,”有人反对说,“当兵打仗,山南海北,这哪有个准儿!”

“嘎子兄弟!”一个大嫂说,“你二十大几啦,再回来,可得给我们带回来一个!要再是这么一个人,我们可不能让你进村儿!”

人们笑着,问着,郭祥笑着,应答着。有时同一类问话,甚至要回答好几遍。在杨雪那里,也围着一群人,大都是些老婆婆、媳妇和姑娘,嘁嘁喳喳更没个完。

这时候,本村最老的老人郭老驹,也扶着拐杖挤了过来,满头白发,胡子白得像银条似的。他早就100岁开外了,可是每年老对人说是98岁。他也挤到郭祥的身边来了。

“老爷爷!”郭祥连忙亲热地招呼他,“您身子骨儿硬朗呀?”

“就是牙口儿不大好使了!”他指指自己的嘴。

“您多大岁数啦,老爷爷?”

“98啦!”

人群里马上扬起一阵轻微的笑声。他慢悠悠地转过头,瞅了大伙一眼,又往前迈了迈,抚着郭祥的肩头,缓缓地说:“小孙孙!别忘了咱这个家!我这个孙子媳妇儿,”他指指郭祥的母亲。“一个人在家过日子,不容易!……”

郭祥的母亲眼里噙着泪花。

“老爷爷!快让人上车吧!”人们纷纷地催促着说。

“我嘱咐他几句!等他下次回来,我怕就见不上了。”他神态庄重,一字一板地说,“小孙孙!咱们郭家,我记事儿,就没吃过饱饭。这几年,才扒上了碗边儿,吃上了舒心饭。这不容易!你在外头当兵,要好好看着,别叫洋鬼子再回来!他们再回来,只有等死,我是再也跑不动了……”

“你放心吧!老爷爷!”郭祥热血沸腾,在人群里高声说道。

“老爷爷!快让人上车吧!”人们又催促着。

“好,你上车吧!”老人叹息了一声。“多好的孩子!要是他爹活着,能看见他,该有多好!”说过,一滴老泪洒在车道沟旁的灰土里。

“别提他了!”郭祥的母亲用衣袖拭拭眼泪说,“孩子的爹狠心,早早就抛下我们娘俩自个享福去了。”

人们都心里难受,也埋怨老人多话。

小契看见这种情形,马上分开众人,摆手让郭祥、杨雪上车。又走到郭母的跟前说:“嫂子,眼里别老出汗啦!叫我说,家里出了个功臣,是个大连长,要是他爹活着,不定咋高兴呢!”

人们笑起来。郭祥的母亲也拭去眼泪,空气变得舒缓了些。

郭祥、杨雪上了车。老亨把鞭梢一扬,“啪”地甩了一个响脆,车开动了。


秋风飒飒、铜铃爽爽。现在,这辆花轴辘马车,已经载着我们的年轻人,离开了凤凰堡奔向西南。

(节选自《东方》,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妈”生气,催促女儿走,其实是舍不得女儿离开,话语里也流露出对女儿的不满和埋怨。
B.在家过个中秋节是郭祥母亲强烈的愿望,由“大妈”之口提出,符合生活实际,她不想让郭祥母亲伤心。
C.“那匹小青骡子,已换成一匹又高又大的黑骡子”,简单的一句叙述,体现出解放后人民生活状态的好转。
D.热热闹闹的送别场面,既体现了人们对郭祥的不舍与期望,也表现出人们对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的珍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题目是《分别》,但文笔叙述是热烈欢畅的,并没有浓郁的离愁别绪。
B.小说群体人物的塑造很成功,人物性格鲜明,有直来直去的,有善解人意的,非常丰富。
C.文中写郭老驹的胡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出老人不服老,精神状态好,为情节平添了乐趣。
D.文中人物的名字别具特色,如“郭老驹”“金丝”“老秀”,一个大嫂称呼郭祥为“嘎子”,极具乡土特色。
3.小说结尾景物描写简洁凝练,请简要分析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4.小说刻画人物手法丰富,请根据情节加以分析。
2023-10-30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海达行知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停战令后(节选)

魏巍

板门店,于昨天上午度过了它最繁华的日子之后而冷落下来。昨天上午十时,这个仅有三座茅屋的小小的村庄,在完成它的历史任务之前,演出了最后也是最热闹的一场,金日成元帅和彭德怀司令员也来到这里,同美军上将克拉克一起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这是三年半来第一个安静的夜,没有枪声、炮声、飞机声和炸弹声的夜。彭总情不自禁地走出屋子,不知什么地方已经响起了锣鼓声。他回到屋里,躺在床上,想睡也睡不成了。从中南海的紧急会议到北京饭店的不眠之夜,从与毛主席的单独谈话到再跨征鞍,当时他觉得肩负的任务是何等沉重!可是经过三年来的惊涛骇浪,这个任务总算完成了。这使他感到欣慰。这次他到这里来,本来计划在签字之后要到第一线看望看望战士们,现在这种愿望更强烈了……

彭总一行,在先头师略事休息,随后就由师长洪川乘吉普车在前引路,继续向白岩山进发。中午过后,彭总望见前面一带山岭,就像白玉屏风一般,就知道白岩山已经到了。

彭总下车一看,前面十字路口大杨树下站着两个军人,似已等候多时,就立刻不高兴地说:“不是叫你不要打电话吗?”

“我怕他们准备不及……”洪川红着脸说。

“有什么可准备的?”彭总瞪了他一眼,“都是自家人,搞这一套旧东西干什么?”

“彭总,”洪川笑着辩解说,“这也不是对您,别的首长来了也是这样。”

“那也不对!”彭总严厉地说,“不论什么人,都不要搞这一套!”

洪川做了介绍。然后大家一起上车,向村里驶去,在一座茅舍前停了下来。

彭总的脾气和风格是全军都知道的,尤其是在下面吃饭的问题使人为难。如果准备得好了,那是肯定要挨骂的;如果弄得太不像样,又使人过意不去。这次倒好,这里刚刚打过仗,许多老百姓还没有回来,东西很难买,只好打开几个从祖国运来的罐头,炒了一些鸡蛋粉,弄了一个炒辣椒下饭。这个小“宴会”就设在茅屋里,大家盘膝而坐。吃饭时,大家心里十分不安,而彭总却特别满意,吃得满头大汗。自始至终,笑容满面,问这问那,没完没了。

“有个战斗英雄郭祥,不是这个部队的吗?”

“是,是我们的一营营长。”团政委周仆连忙答道,“最后这一仗他打得很好,负伤以后坐在担架上还指挥呢。”

“伤重不重?”

“一条腿断了。”

彭总停住筷子,关切地问:“还能治好吗?还能不能回到部队?”

“已经送后方了,还没有回信。”

彭总叹了口气,把碗放在小炕桌上:“你们应当去看看他!”

“是的。”周仆说,“这的确是一个好干部。二次战役起了很大作用。敌人南北两面夹击,又是飞机,又是坦克,他的队伍就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硬是一动不动,真有点英雄气概!”

彭总若有所感地说:“选干部就要选这样的人!对革命忠诚、老实、勇敢、大公无私。在关键时刻,这种人一个可以顶一百个、一千个。”

饭后,大家劝彭总休息一下,彭总认为时间紧张,还是抓紧时间去看看战士。于是,去看了几个连队,最后来到三连时,已经快要夕阳衔山了。

当彭总一行来到山下,三连连长和指导员赶快下山来接。附近的十几个战士也围拢过来。彭总看见这些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心里着实高兴,就同他们道了辛苦,一个一个都亲切握手。

人群中有一个年纪最小的战士,眨巴着一双猫眼,望着彭总笑眯眯的,圆乎乎的脸上还露出两个酒窝。彭总同他的眼光相遇,就笑着问道:“你这个小鬼,叫什么名字?”

小鬼红了红脸,没有马上答出来。三连长代他答道:“他叫杨春。”

彭总又问:“小鬼,这次停战你觉得怎么样?高兴吗?”

“高兴。”杨春答道,“就是有点不够解气。”

“我们消灭了那么多敌人,怎么能说不解气呢?”

“没有把敌人赶到大海里嘛!”

大伙笑起来。

杨春开始还有点胆怯,经过一阵谈话,好像已经同彭总很熟的样子,两个猫眼眨巴眨巴地望着彭总,认真地问道:“司令员,我提一个问题行吗?”

彭总笑着说:“好好,你提。”

杨春舔了舔干裂的嘴唇,说:“现在已经停战了,我们呼啦一走行吗?”

“你说呢?”

“我说不行。”

“为什么?”

杨春指了指四处荒芜的土地和倒塌的房舍,说:“你看,帝国主义糟蹋成这个样子,老百姓可吃什么呀?我们总得帮助他们搞搞建设再走。”

彭总不觉心中一热,没有想到这个看去还是个孩子的战士,竟同自己想的一样。

望了望面前的小山岗,彭总正要举步上山,三连长上前拦住说:“司令员,上面正在掩埋烈士呢,还是不要去了。”

“怎么,人死了就不要去了?”彭总瞪了他一眼,径自向山上走去。彭总一面走,一面察看着墓前的木牌。那些木牌上都分别写着烈士的姓名、年龄、职务和家乡住处。当他发现有几座坟前没有插木牌时,就停住脚步,对三连长说:“这里怎么没有插木牌呀?”

“有一些还没有查清楚。”三连长面有难色地说。

“不要怕麻烦!”彭总说,“可以找他们连队的人来亲自辨认。不是这些牺牲的同志,我们怎么来的胜利?”

彭总默默地脱下军帽肃立着,站了很久很久……热泪,从他露出白鬓发的面颊涔涔而下。

那边,像白玉屏风般的白岩山,已被夕阳染成金红,显得更加壮丽了。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东方》第六部《凯歌》。《东方》是魏巍的小说代表作品,1982年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文本二:

在彭德怀司令员身边的六小时

王一鸣

1952714日上午9时许,朝鲜战场,距前沿阵地30多公里,设在坑道中的四十七军一四一师司令部作战室,大家正迎接突然到来的彭德怀司令员一行4人。发现司令员就站在我身边注视着挂在壁上的作战地图,我赶紧扔掉手中的铅笔给司令员行军礼。好一会儿,只听彭司令员和蔼地说道:“你这个小同志敬礼的姿势不太标准呀,把手放下吧,以后再练习。”一下把在场的人都逗乐了,严肃紧张的气氛一下就缓和了,我的脸也更红了。这时,叶师长、郑参谋长等师首长也都来了。我和值班参谋们很自然地都退到外间值班室去了。彭司令员听汇报和作指示总共只用了40多分钟。首长们走出值班室时,只听师首长们用乞求的口吻说:“司令员同志,请您别再往前走了,敌机频繁轰炸,太危险了,我们无法保卫首长的安全……”

彭司令员立即严肃地大声说:“你们前方的指战员们都没有感到危险、不安全,为什么轮到我就感到危险,不安全了呢?放心吧,能炸着我彭德怀的弹还没造出来呢。走,走,到前沿阵地去看看,去看看我们的英雄们。”师首长都知道彭司令员的脾气,只好服从命令。就这样,我便荣幸地成了彭司令员视察前沿阵地的向导。

四二三团指挥部也已经前移到主阵地后面的山脚下。我们在团部作短暂停留之后,就徒步爬山寻近道直插月牙山。一路上,彭司令员的兴致很高,不停地赞美朝鲜的自然景色,不时地催我快点爬。我当时刚满18岁,虽年轻力壮,仍累得大口喘气,可彭大将军健步攀登,如履平地。途中不时响起敌机的轰鸣声,炸弹的爆炸声,但彭司令员好像根本没听见,谈笑风生。这位常胜大将军的英勇、从容的英雄气概给了我们每个同行人很大的感染。一路上,我频频回头,怀着崇敬的心情望着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将军,这就是《保卫延安》一书中的将军呀!

午餐是下午一点多钟在月牙山阵地上同前方指战员一起在坑道中吃的。炊事班长老李送来了热腾腾的小米稀饭和东北大饼,还有油炸花生米和一盆板栗,彭司令员大口大口地吃着,不时夸奖老李的手艺高。我们都被彭司令员的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这顿饭,人人都吃得又香又饱。

餐后的前沿阵地座谈会上,彭司令员与排长、班长、老兵、新兵亲切交谈,征求他们打好阵地阻击战的建议,同时还询问战士们现在在想什么,有什么要求和希望,还问他们打完仗后回祖国想去干什么……会上战士们发言热烈、笑声不断。我心中默默地想着:同志们都传说彭司令员是位非常威严的将军,但我亲眼见到的大将军竟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多像一位慈父啊!

(节选自2021116日《株洲日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一段用“最繁华”“最热闹”等词语交代签字仪式给小村庄增添了光彩和生机,也暗示板门店将被载人史册。
B.文本一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战斗英雄郭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刻画,突出了他的英雄气概。
C.文本二中“放心吧,能炸着我彭德怀的弹还没造出来呢。走,走,到前沿阵地去看看,去看看我们的英雄们”,既展现了在恶劣环境下彭总对士兵的关心,也展现了彭总作为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
D.两个文本通过写彭总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都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让读者明白了胜利的来之不易。
2.上世纪80年代,著名文学家巴金在回顾自己对于革命文学的创作时,特别提到在作品中创作的“看见如英雄般伟大的小人小事”,希望借此表达“自己肚里火似的东西”,“探索民族力量的源泉”。请结合文本一,探究本文作者魏巍是如何通过塑造“小人物”来实现如上的创作意图的。
3.两个文本都写了彭总在朝鲜战场吃饭的场景,但文本文体不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2023-10-23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地雷大搬家

魏巍

一连几天,连长郭祥很恼火。敌人的地雷很厉害:跳雷能凌空而起,造成大范围杀伤;照明雷能发出强光,给他们的夜间活动带来很大的麻烦。

他和老模范开了一次支部委员会。结论是:不能依靠工兵,不能消极等待,因为工兵在后方运输线上的任务太繁重了。郭祥提议,他带一个班,先去摸一点儿经验

杀鸡不用牛刀,咱们掏耳屎用不着大马勺嘛!只要找一个当过民兵的,埋过地雷的,带上一两个人,取回一个研究研究,就行了。齐堆说。

讲了半天,你不就是说自个儿吗!郭祥嘿嘿笑着说。

齐堆扑哧笑了。郭祥又笑着说:

现在的妇女,觉悟真高,一来信就是:‘我不缺吃不缺穿,就缺一张报功单。’齐堆,说实话,是不是来凤又向你要立功喜报了?

这个,就用不着向领导详细汇报啦。齐堆笑嘻嘻地说,人家那信,比你说的丰富多喽!

任务就这样落到齐堆手里。

齐堆觉得,办这个事人不能多,时间不能晚。他和小钢炮提前吃了晚饭,扎好伪装。太阳斜照着对面山头,正是敌人不便观察的时候。齐堆让小钢炮和自己拉开距离,两人在一人多高的草丛里小心翼翼向前摸。这时,偶尔有两声冷枪冷炮,颇为宁静。突然一阵响动,原来是两只野山羊被惊起,可刚刚跑到山坡上,只见火光一闪,接着轰隆一声,就被地雷炸飞了。

齐堆忽然觉得脚上有感觉。原来是一根葱绿色的细铁丝。顺着铁丝一看,只见一棵幼松下,埋着一个扁圆形的绿铁盒子。这齐堆自称是民兵,实际当时年龄很小,没有真正摆弄过地雷。按他事后的说法,他蹲下身子,给这个洋玩意儿相起面来。铁盒子上,凸起一个一寸多高的雷帽,有墨水瓶盖那么大;雷帽上面一个小铁环,铁环上系着牵往各处的铁丝。齐堆轻蔑地笑了笑:今天,你就是老虎,我也拔你的牙!

齐堆让小钢炮离自己再远一点,全神贯注地研究。连着绊雷丝的铁环,一定是发火的地方。得先把铁丝弄断。他一只手轻轻捏着铁丝,一只手掏出钳子去咬。几根铁丝先后咬断,他不禁松了一口气。可是,敌人为什么把地雷埋一半留一半?他慢慢扒开地雷周围的土,试探着往下面摸,没碰到什么。

旁边不远有交通沟。齐堆把地雷端着放在沟沿上:你只要一冒烟,我就把你推沟里去!

雷帽衔接处是螺丝口,得把它拧下来。他转过脸说:

小钢炮,你还是先到那边待一会儿,我一会儿从左往右拧;要是出了错,你再起一个,倒过来拧。今天,无论如何得把它破了。

小钢炮翻了排长一眼,说:

一到节骨眼,就把我支开了。

喀,工作需要嘛!要是都炸住了,咱们俩就在这儿休息吧,甭想完成任务了。

小钢炮只好离开。齐堆挽起袖子,瞪大眼睛,等把雷帽拧下来,衬衣已黏黏糊糊地贴背上了。他长长地吁了口气,看看雷帽,里面装的是弹簧和撞针;再看看雷体,雷管和底火还附在上面。他一遍一遍地察看雷管和雷体的衔接,试着拔了几下没拔动,心想,拔不动,那就是拧上去的。接着轻轻一拧就拧下来了。

最后,只剩下雷体了。他还不放心,就抱起它向空中一扔,地雷像一块石头,咕咚一声落在地上,并没有爆炸。他几乎兴奋得喊出来:

美国佬!你们的看家法宝完蛋了!

下面的事情就简单了,两个人的紧张烟消云散。像在地里挑瓜似的,他俩不一会儿就起了十几个各式各样的地雷。时间还有点早,起出的雷有点多,他们在敌人出没的洞子周围埋上好几个,哼着歌回来了。

训练班办起来了,从入学到结业,不到一个钟头。下午,郭祥抽了两个班,区分了作业地区,分别去起雷。月落乌啼时,大家背着满满的几口袋地雷回来了。

起作用了!小钢炮一进门就喊,那个洞子进不去人了,黏糊糊的到处是血,我摸进去,结果找着敌人的一条大腿!

洞子里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周政委来了电话。郭祥把起雷的情况讲了一遍。政委很高兴:

你们不但要自己搞好,还要帮助友邻。从明天起,派出十个教员,带着地雷到各部队讲课。

郭祥连声应诺,耳边又传来政委严肃而亲切的声音:

郭祥同志!你们搞的这个‘地雷大搬家’,发挥了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有些方面,你们落后了……

郭祥耳朵一支棱,咽了口唾沫,把耳机攥得紧紧的。

比如说现在的冷枪冷炮活动,有些连队打得好啊!你听说过‘狙击兵岭’吗?

没听说过。郭祥回答。

哦,这个连队可了不起!在一个多月内,光用冷枪冷炮就打死敌人四百多名,够一个营了!你们怎么没有取得这样的战果呢?

郭祥涨红了脸。政委在电话里问:

郭祥,你有什么意见?

没有意见。郭祥说,政委,请你报告师长,我们坚决把敌人打到地底下去!

挂上耳机,郭祥擦了把汗,长长吁了口气,说:

喀!现在这个形势,稍微不注意,就落后了!

政委怎么说呀?齐堆问。

郭祥笑着说:

嘿,他这政治工作就是有两下子!你刚轻松一点,就有新任务,叫你想骄傲都没时间……快快,快去找指导员开支委会吧!

(节选自长篇小说《东方》,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郭祥之所以很恼火,是因为敌人的地雷造成很大杀伤,而照明雷发出的强光对我军战士的眼睛造成很大伤害。
B.为解决地雷问题,郭祥和指导员老模范开了一次支委会,表现出人民军队发扬军事民主,遇事不等不靠的主动积极的战斗作风。
C.郭祥对齐堆的调侃,表现出他对同志个人情况的了解及同志之间亲密无间的战斗情谊,也流露出对其抢功的些许不满。
D.政委对郭祥他们的起雷战果感到非常满意,但为了提醒他们不要骄傲,提出要搞好冷枪冷炮活动的新任务。
2.本文表现出浓郁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请就齐堆带小钢炮排雷的情节进行简要分析。
3.小说中称指导员为“老模范”,后面又借郭祥之口称他为“指导员”,这样称呼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3-08-1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丰城市东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征服死亡地带

魏巍

郭祥的战斗动作一向非常娴熟,今天,他的精神更是高度集中。他一路扫着电棒儿,迅速从那三个定时弹的身边闯进桥洞去了。

又向前走,他用电棒儿向公路两旁一照,有好几十个黑咕隆咚的大家伙,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一个个恶狠狠地望着郭祥,还仿佛狞笑着说:来来来,你敢挨近我么?只要你敢在这里停上几秒钟,等着你的就是死亡!

郭祥从鼻子里冷笑了一声。他懂得:在通向胜利的路上,不是铺着天鹅绒般的地毯,而是铺着人血和钢铁。他迅速却毫不慌乱地清点了炸弹的数目,特别是对公路威胁最大的那些黑怪物们。正在这时,火光一闪,轰隆一声,被炸飞的石头,向下噗通噗通乱落。郭祥头一偏,一块石头砸到肩头上,好像挨了重重的拳。他急火火地骂道:狗东西!你就凭这个想把我吓退?

面对死亡,只有沉着和无畏,才能拔掉死亡桩,开拓生命的航线。

走了一会,就看见一个很大的炸弹坑,已经把公路截断。

为了彻底查明情况,郭祥又走出半里多路。除了路面上又发现两颗之外,公路两侧,越来越少。他立刻得出结论:只要把那个大炸弹坑填平,把路面上那两颗搬掉,可能的话,再把离公路近的几颗加以清除,就可以通车。

接着他提议:组织一个20人的突击队,选举一个队长,立即去排除炸弹,填平弹坑。然后组建好20人的突击队,至于队长,大家异口同声,要贺同志担任。郭祥笑了笑说:既是这样,我今天也就不谦虚啦!

为了振奋情绪,郭祥在整队时把口令喊得特别响亮,还带着几分杀气。

郭祥想道:这是个节骨眼儿,我必须给大家助一助劲,长一长胆。就是牺牲了,只不过我一个人,这样就可以保住大伙。他想到这儿,立刻带一支卡宾枪,走向那个特号的黑森森的定时炸弹。

郭祥在那个大黑怪物旁边坐了一些时候,心里暗暗嘀咕道:这个黑家伙究竟什么时间响呵?人们传说,它里面装着一个类似钟表的东西,它的秒针不停地向着预定的爆炸时间移动,撞针也不停地向着引火帽推进。而现在它究竟距引火帽多远了呢?也许还有很长时间,也许就在眼前。郭祥冷笑了一声,瞪着它道:你这个混蛋东西,你这个丑八怪!你不要企图吓我!我不吃你的吓人战术。你妄想让我从你身边慌慌张张地逃走!那黑怪物也狞笑了一下说:既是这样,那你就蹲在这里。但是,你可不要后悔。郭祥又瞪了它一眼,轻蔑地笑着:这种威胁,只能对胆小鬼有用。你把我当成什么人?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人民的战士。生命是宝贵的,但是我从来不把我的生命看得比革命重要,哪怕是夺取一块小小的阵地,我都可以献出生命。哼,你对我的威胁是全然没有用的。如果有死亡挡住去路,我就要给死亡以死亡!……

郭祥胆子越来越大,对离公路近的定时弹,拆除了几颗,才向回走去。这时,突然桥洞以北火光冲天,接着两声巨响,像是桥洞那几颗爆炸了。郭祥穿过桥洞一看,三颗定时弹,已经炸了两颗,路基被掀去好大一块。仍有一颗紧紧地把着洞门。原来郭祥前两次穿过桥洞,都没有来得及细看,现在一打量这家伙,比刚才那个黑家伙还粗还大。而且和前几个也不一样,脑袋上还带着风翅。如果让它爆炸了,整个桥洞都得叫它掀翻,今天晚上就别想通车了。郭祥决定把它拆掉。

郭祥使劲拧,憋出一脑袋汗,可那个风翅还是纹丝不动。郭祥火了,想不到好几颗定时弹都卸开了,这家伙这么费劲。他把电棒儿干脆往地上一放,一下骑在定时弹上,用两只手扳住风翅,再使劲地拧起来。

我还是用石头把它敲开吧!但马上又否定了,不行!要是敲不好,一触动撞针可就糟了……

郭祥又寻思着:现在问题在风翅上,不敢惹它,就别想制服它。难道我敢敲别的地方,单单不敢动它?

想到这里,郭祥随手拣起一块石头,两腿夹着定时弹,聚精会神,向着风翅敲打了一下。这一敲不打紧,只听吱——那风翅突然呜呜地转动起来。愈转愈快,郭祥急忙用手去挡,哪里挡得住,眼瞅着风翅带动撞针,撞针直往后缩。郭祥一看不好,撞针再往后去便要爆炸!赶快跑吗,不行!这里正是桥洞,要是炸塌,今晚就别想再通车,不能走!不能走!就是粉身碎骨,也不能走!……

一个人,当他把个人的生死丢在一边,就会产生多么大的勇气!郭祥立刻镇定下来,随手拣起一块被炸碎的枕木的木片,往风翅空隙里猛地一插。死劲地卡住,风翅不转了。他乘势使劲抓住撞针,猛地往外一拉,就把它拔了出来。这个躺在这儿假装睡觉的吓人怪物,也就这样完蛋了。

之后,人们大声喊道:快来看哪,定时弹完蛋了!

大家一窝蜂地欢呼着涌上来,抢着跟郭祥握手。这时的郭祥,脸上却带着孩子式的恬静的微笑……

你一定要告诉我,贺同志,一个司机激动地说,你到底叫什么名字?我到前方要马上写一封信,叫你们连长给你记功!

先别说这,郭祥笑着说,哪位同志有烟,先给我一根儿!……

当满载弹药的卡车,一辆一辆从桥洞穿过的时候,司机们还看见他们的贺同志,坐在定时弹上静静地抽烟哩。那轻快地呜呜响着的汽车轮声,也像在热情地赞美着:胆敢征服死亡的英雄,永远是生活的开拓者。

……

(节选自魏巍抗美援朝长篇巨著《东方》第四部江声,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首尾呼应,写了排除炸弹方便通车和排除后成功通车的事件,也写了对正视困难、勇于开拓的人物评价。
B.语言典雅华丽,同时又极具个性化、时代性,很有生活本真的现场感,语言表达符合战场上军人的气质和特性。
C.小说叙述了郭祥在危险时刻拆除定时炸弹一事,作者擅长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
D.小说结尾意蕴丰富,既有郭祥成功拆弹让志愿军卡车胜利通过的喜悦,又有作者对郭祥由衷的赞美,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首届茅盾文学奖给魏巍《东方》的颁奖词称“小说表现了一个时代最精粹、最本质的东西”,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3.小说在叙述故事时使用了三种人称,结合文本简析作者运用三种人称讲故事的匠心。
2023-08-14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故乡

魏巍

平原9月,要算最好的季节。一到青纱帐起,白云满天,整个平原就是一片望不到边的滚滚绿海。可是最好的还要算是秋季。谷子黄了高粱红了,棒子拖着长须,像是游击战争年代平原人铁矛上飘拂的红缨。秋风一吹,飘飘飒,这无边无涯的平原,就像排满了我们欢腾呐喊的兵团!

现在一辆花轱辘马车,就正行在秋天的田野上。老远就听见它那有韵节的车声,细小的铜铃声也很清脆。

这车上原有六名旅客,中途下去了两个,还是很挤。车尾上用绳子杀着高高的行李卷儿。小青骡子的料袋子,带着长绳子的小水桶,也在那里系着。车厢里两个妇女一个孩子就占满了。我们的主人公,坐在车前面,两条腿在车下不住地悠打着。他已经多年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了。

因为天气热,他解开了军衣扣子,敞着怀,手里拿着军帽,露出一头浓发。他个子不算太高,但显得十分灵活敏捷。那一双眼睛,流露着坦白、快活!甚至还有一点顽皮孩子的神气。他同人们好像没有一点隔阂,跟那个抱孩子的妇女叫大嫂,跟那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叫大妹子,很快就混熟了。

姑娘问,“你在部队里做什么工作?”

“你猜猜看。”

姑娘歪着头端详了一会儿,说:

“你是个通讯员吧?”

“哈哈,你猜对了。”他嘻嘻一笑。

花轱辘马车慢悠悠地走着。路两旁,高粱穗又大又红,密密地排列着。满耳都是高粱叶哗哗的响声和蛐蛐的歌唱。当小青骡子的蹄声临近时,蚂蚱蹦跳着,展翅飞到远处。蛐蛐的歌声也停了。等到车轮过去不久,它们又唱起来。

“快醒醒吧,天下雨了!”姑娘忽然向那个赶车的身上拍了一下。原来他正抱着长鞭子打盹,小青骡子探头揪着高粱叶,车停下了。赶车的揉揉眼,轻轻地挥了挥鞭子,车又走动起来。

这一带,路两边都是高粱地。冀中土地肥美,庄稼人种地贪馋,地边儿紧挨着车道沟。大车走到这儿,就像钻进一个没有头的长胡同,碰得两边的高粱叶哗哗地响。不断有一两枝高粱,被风吹得垂着红穗,斜倒在路上。小青骡子走走停停,老是把头向两边探着,车已经走得越来越慢。

“你看把孩子热的!”那位大嫂用手给孩子遮着阴凉,对姑娘说,“来凤,你催催赶车的大哥快一点儿吧!这样天黑能到家吗?”

“我保你吃饭以前赶到!”赶车的打着喜诨。

“嘻!你看你多会耍嘴!半夜赶到,不也是吃饭以前到家吗?”那个叫来凤的姑娘说。

人们笑了一阵。赶车的还是不慌不忙。这匹小青骡子,就是赶车人的心尖子,他怎么肯累着它呀!这时,我们的主人公忽然笑了笑。他把包袱上系着的小桶悄悄解下来,用孩子的小褥子一盖,就挤挤眼说:

“赶车的,你那个给牲口饮水的小铁桶怎么不见了?”

“啊?”赶车的扭过头来,“糟了!不知什么时候掉了!”

“我刚才还见着哩。”

他把鞭子递过来,“麻烦麻烦,你替我赶一会儿,我去找找。

“那你可得买包烟请请我!”

“行!行!”

赶车的一跃身跳下车向后跑去。车上的姑娘媳妇拼命地忍住笑。鞭子换了主人,乓乓两声脆响,虽然并没有挨着小青骡子,但它已经觉得马虎不得,立刻丢下高粱穗子走得起劲了。蚂蚱飞溅着烟尘腾起,姑娘媳妇咯咯笑着,很快就走出了十几里,在预定打尖的村庄一家小饭铺门前停下了。

等赶车的满头大汗赶回来,这位年轻人正用小桶给牲口饮水哩。他摸出烟荷包,递给赶车的说:“你看,车也给你赶到了,水桶也给你找着了,也不让你买烟,来,先抽我一锅吧。”逗得姑娘媳妇又笑了一阵,姑娘笑得弯着腰,把眼泪都快笑出来了。

这时只听店里有人喊道:

“那不是嘎子吗?嘎子!”

“嘎子!你回来啦!多少年了,还记得我呗?”

嘎子哈哈大笑说:“烧饼老王,忘了你可就没有烧饼吃。”

大家到小堂屋坐下。赶车的问:

“他是哪个嘎子?”

老王眉毛一扬说:“你这人真糊涂!坐你一路车,还不知道车上的大哥是谁!他就是那个烧炮楼、打汉奸、捉日本鬼子的嘎子呗!还有哪个嘎子?”

“他刚才还说自己是个通讯员呢。”姑娘用指头点着他说,“怪不得人叫你嘎子,你真嘎呀!”

“嘎不嘎,反正把我摆弄得够呛。”赶车的擦着汗,气喘得很不匀实。

老王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把脸一抹哈哈大笑着说:“人的心眼儿是七十二窍,他这心眼儿三百六十窍也多,连日本鬼子都斗不了他,你还斗得了他?”

姑娘说:“听说你扮新媳妇拿了大李村的炮楼,你是怎么装扮来着?”

嘎子嘻嘻一笑说:“那一回,我们政委给我借了个大花褂子,还有四两粉。大花褂子我倒是穿上了,就是那粉,我搽了半夜也没搽白……”

姑娘咯咯地笑着,又问:

“那年,听说在这铺子里也打过一仗?”

老王正给大家做面条,小铁勺儿叮当乱响。这时扭过头来说:“那回嘎子就在这个地方坐着,他正端着碗冬瓜汤喝哩,从对过来了一个日本兵,一个特务。嘎子手疾眼快,把我那脏水裙一束,就笑嘻嘻地说:‘太君的请坐!’谁知道那个特务眼尖,嘎子正端着两碗汤走上去,那个特务突然说:‘你是什么人?’嘎子说:‘我是跑堂的。’那个特务说着站起来就要搜他,可是嘎子说:‘别忙,你先喝碗汤吧!’说着他把两碗滚汤兜头泼过去,烫得那两个家伙怪叫,正要掏枪,嘎子那把大净面盒子已经逼住了他们……”

大家扯了一阵闲话,汤面、烧饼已经端上来了,大家匆匆吃过,付了钱,走出门外。

这时候,小青骡子也吃饱了。它是在街上吃的,面前摆着一条长凳,上面放着半筐青草,不用说,它早已习惯了这种打尖方式。

大伙上了车。听说嘎子回来了,有不少人挤到车前来看。弄得嘎子怪不好意思的,他笑着说:“我是新媳妇吗?你们这么看我?”

“嘎子,你比新媳妇还稀罕哩!”一个老头笑着说。

那辆花轱辘马车已经开动,它又滚动在那高粱叶像流水一样花花响动着的平原上了。

(节选自《东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车上系着带着长绳的小水桶,既体现了小说对细节真实的注重,也为后文旅客在小饭铺打尖做了铺垫。
B.嘎子在回乡的途中与车友谈笑风生,主人公一出场,他那活泼、爽直的鲜明性格,就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叙述者多次在小说中进行细节描写,譬如“我们的主人公,坐在车前面……”,亲切的话语中流露出了对主人公的喜爱。
D.两次写小青骡子把头探向高粱叶,既侧面表现出冀中平原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环境,又舒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
2.关于文中小饭铺人们交谈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王随口说出嘎子烧炮楼、打汉奸等事,可见嘎子的事迹广为人知,言语中含有赞美之情。
B.嘎子在路上隐瞒自己的身份,但到小饭铺和人们交谈时便不再隐瞒,可见其警惕性极高。
C.有不少人来看嘎子,一个“挤”字,写出嘎子很受欢迎,也表现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
D.通过对嘎子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嘎”的性格,读来趣味顿生,让人心生欢喜。
3.文中的花轱辘马车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好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欣欣向荣、蓬勃健康的感觉,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023-06-19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停战令后

魏 巍

板门店,于昨天上午度过了它最繁华的日子之后而冷落下来。昨天上午十时,金日成元帅和彭德怀司令员来到这里,同美军上将克拉克一起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这是三年半来第一个安静的夜,没有枪声、炮声、飞机声和炸弹声的夜。彭总情不自禁地走出屋子,不知什么地方已经响起了锣鼓声。他回到屋里,躺在床上,想睡也睡不成了。从中南海的紧急会议到北京饭店的不眠之夜,从与毛主席的单独谈话到再跨征鞍,当时他觉得肩负的任务是何等沉重!可是经过三年来的惊涛骇浪,这个任务总算完成了。这使他感到欣慰。这次他到这里来,本来计划在签字之后要到第一线看望看望战士们,现在这种愿望更强烈了……

彭总一行,在先头师略事休息,随后就由师长洪川乘吉普车在前引路,继续向白岩山进发。中午过后,彭总望见前面一带山岭,就像白玉屏风一般,就知道白岩山已经到了。

十字路口大杨树下站着两个军人,似已等候多时,彭总立刻不高兴地说:“不是叫你不要打电话吗?”

“我怕他们准备不及……”洪川红着脸说。

“有什么可准备的?”彭总瞪了他一眼,“都是自家人,搞这一套旧东西干什么?”“彭总,”洪川笑着辩解说,“这也不是对您,别的首长来了也是这样。”“那也不对!”彭总严厉地说,“不论什么人,都不要搞这一套!”

彭总的脾气和风格是全军都知道的,尤其是在下面吃饭的问题使人为难。如果准备得多了,那是肯定要挨骂的;如果弄得太不像样,又使人过意不去。这次倒好,这里刚刚打过仗,许多老百姓还没有回来,东西很难买,只好打开几个从祖国运来的罐头,炒了一些鸡蛋粉,弄了一个炒辣椒下饭。吃饭时,大家心里十分不安,而彭总却特别满意,吃得满头大汗。

饭后,大家劝彭总休息一下,彭总认为时间紧张,还是抓紧时间去看看战士。

当彭总一行来到山下,三连连长和指导员赶快下山来接。附近的十几个战士也围拢过来。彭总看见这些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心里着实高兴,就同他们道了辛苦,一个一个都亲切握手。

人群中有一个年纪最小的战士,眨巴着一双猫眼,望着彭总笑眯眯的,圆乎乎的脸上还露出两个酒窝。彭总同他的眼光相遇,就笑着问道:“你这个小鬼,叫什么名字?”

小鬼红了红脸,没有马上答出来。三连长代他答道:“他叫杨春。”彭总又问:“小鬼,这次停战你觉得怎么样?高兴吗?”“高兴。”杨春答道,“就是有点不够解气。”

“我们消灭了那么多敌人,怎么能说不解气呢?”“没有把敌人赶到大海里嘛!”大伙笑起来。

杨春开始还有点胆怯,经过一阵谈话,好像已经同彭总很熟的样子,两个猫眼眨巴眨巴地望着彭总,认真地问道:“司令员,我提一个问题行吗?”

彭总笑着说:“好好,你提。”

杨春舔了舔干裂的嘴唇,说:“现在已经停战了,我们呼啦一走行吗?”“你说呢?”“我说不行。“为什么?”

杨春指了指四处荒芜的土地和倒塌的房舍,说:“你看,帝国主义糟蹋成这个样子,老百姓可吃什么呀?我们总得帮助他们搞搞建设再走。”

彭总不觉心中一热,没有想到这个看去还是个孩子的战士,竟同自己想的一样。

望了望面前的小山岗,彭总正要举步上山,三连长上前拦住说:“司令员,上面正在掩埋烈士呢,还是不要去了。”

“怎么,人死了就不要去了?”彭总瞪了他一眼,径自向山上走去。彭总一面走,一面察看着墓前的木牌。那些木牌上都分别写着烈士的姓名、年龄、职务和家乡住处。当他发现有几座前没有插木牌时,就停住脚步,对三连长说:“这里怎么没有插木牌呀?”

“有一些还没有查清楚。”三连长面有难色地说。

“不要怕麻烦!”彭总说,“可以找他们连队的人来亲自辨认。不是这些牺牲的同志,我们怎么来的胜利?”

彭总默默地脱下军帽肃立着,站了很久很久……热泪,从他露出白鬓发的面颊涔涔而下。那边,像白玉屏风般的白岩山,已被夕阳染成金红,显得更加壮丽了。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东方》第六部《凯歌》。《东方》是一部史诗式的小说,主要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的宏伟业绩的史册。

文本二:

西行漫记(节选)

【美】埃德加·斯诺

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街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中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几顿饭。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宁夏产瓜,种类很多,彭德怀很爱吃。

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得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彭德怀迟睡早起,就我所知,彭德怀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个小时。他从来都是不急不忙的,但总是很忙碌。我记得那天早上一军团接到命令要前进二百里到敌区的海原,我多么吃惊;彭德怀在早饭以前发完了一切必要的命令后,下来同我一起吃饭,饭后他就马上上路,好像是到乡下去郊游一样,带着他的参谋人员走过预旺堡的大街。--虽然“政府军D”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五万到十万元要缉拿彭德怀,但是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

我注意到,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作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的个人问题。他很尊重他们。

有一次我同彭德怀一起去看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出,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在临时搭成的舞台前面的草地上坐下来。他似乎很欣赏那些演出,带头要求唱一个喜欢听的歌。天黑后天气始凉起来,虽然还只八月底,我把棉袄裹紧。在演出中途,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彭德怀却已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

(吴景崧等译,有改)

【注】①埃德加·斯诺:曾深入陕甘宁边区近四个月,是首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②政府军:指国民党军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为命业艰苦奋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崇高精神。
B.德怀看到两个军人前来迎接自己,对洪川的“搞特殊”行为极为不满,是因为彭总生活俭朴,反对铺张。
C.文本二中说彭德怀“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生动地表现了彭德怀活泼敏捷和精力过人的特点,给斯诺留下深刻印象。
D.文本二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将“我”的亲身感受与关于彭德怀的具体事件相结合,拉近了和读者的心理距离。
2.关于文本一中画线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鬼红了红脸”描绘了杨春的表情,形象地写出了他起初与彭总沟通时的胆怯心理。
B.停战让杨春感到高兴,但却不解气,他希望把敌人赶到大海,他幼稚的想法遭到大伙嘲笑。
C.杨春和彭总都想着战后要帮助朝鲜人民搞建设,这也反映了广大志愿军战士的心声。
D.从彭总与杨春的对话中,我们能看到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司令员的形象。
3.文本一运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这两个文本都描述了与彭德怀相关的内容,因文体不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2023-04-08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兴教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毕业班冲刺卷(一)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