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蒋子龙(1941-)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熊冠三

蒋子龙

熊冠三,面黑体壮,眼光中正,性烈,至孝。每天必为母亲准备好早饭,才去上班。当过化学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他在现场。转业后任机械局保卫处副处长,后下派到出名的烂摊子——没人愿意去的红星机修厂任厂长兼书记。上任第二天,有警察到厂,要拿走一个职工的档案,送往大西北劳动改造。他为警察斟了一杯水,让其在办公室等候,自己来到人事科,了解事情原委。

犯事的人叫二膘子,真名刘传标,厂里的一个小流氓,除去惹祸干什么都不行。前几年进过公安局,出来后老实了两年,好不容易找了个对象,为讨好丈母娘去修理厨房的下水道,昨天晚上来厂里偷管子被巡逻的民兵当场抓住,也算他倒霉赶上了,往大西北一送这辈子就算交代了,媳妇也白娶了。

熊冠三回到办公室对警察说,事情有出入,我跟你去一趟当面再问他一次,如果还要往大西北送,我派人把他的档案给你送去。他跟着警察来到派出所,警察到里边把二膘子带出来,冠三跟他一对眼神,抡起胳膊就是一个大嘴巴子。这一巴掌扇的,二膘子在地上转了一圈儿扑通就跪下了,鲜血从嘴角流出来,冠三指着他骂道,我在局里干保卫还不懂这个,他们打你你就承认?咱不说好折钱吗,下个月从你工资里扣。窝囊废!

冠三越骂越气又想抡胳膊,二膘子直冲着他作揖,厂长你不知道啊……你得救我啊!厂长!

冠三回身看看警察,你都听明白了,这个人我得领走。警察点点头,人家厂长来领人,焉能不放。回厂后熊冠三让一无所长的二膘子去动力科烧锅炉。

熊冠三为了尽快熟悉机修厂的情况,上午听各科室的汇报,下午到各车间里转,有不明白的就问,碰上对眼的就聊一会儿,在铆焊车间看到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女工在满车间搬边料,边料都是带刺的铁块,轻者几斤,重的十几公斤,还要不停地弯腰,这不是改造嘛!他喊住了那个女工问,怀孕几个月了?

八个月了。

八个月了还干这个?女工眼圈红了,却不敢多说。

你叫什么名字?

刘兰芬。

冠三把车间主任找来,主任说是劳资科长王贵有定的,她不知怎么得罪了他,就是故意整她。

她是你车间的工人,为什么任凭王贵有整?

工种分配是劳资科的权力,车间无权更改。

屁话,你是不是跟王贵有是一伙的?

车间主任为自己百般辩解,冠三直盯着主任的眼睛,不让他躲闪也不相信他的话:你车间里就没有轻松点的活?

她原是焊工,有些活可以坐着干。

那就马上让她回去干本行。

第二天一上班,熊冠三来到劳资科听汇报。王贵有通身上下清爽整洁,白面,微胖,眼光犀利,充满自信,他的汇报简短,有条理,却都是应付外行的漂亮话,劳资科的真正业务谈得很少。干企业隔行不隔理,在局里这几年也没少往企业里跑,自然听得出王贵有在糊弄他,甚至还猜得出王贵有的心思,他这个厂长能当多长时间恐怕也得取决于王贵有。

等王贵有汇报完,冷了一会场,冠三才开口,工人们说,红星机修厂干不好是因为有两大能人,你王贵有就是一霸。就这一句开场白,整个劳资科的人都傻眼了,王贵有的脸也立刻变色了,冠三看着他不紧不慢继续往下说,铆焊车间女焊工刘兰芬,挺着怀孕八个月的大肚子,天天在车间里搬边料,就因为你怀疑她跟你的对头生产科长好。孕妇犯了罪都暂时不收监,有什么刑罚都等到生完孩子再说,你这一手关乎着两条人命,这是迫害妇女,违反国家劳动法,就凭这一条我就可以把你送进去,至少流放大西北,你信不信?

王贵有登时就尿了,整个人都塌架了,往常的冷傲变成一脸卑微。厂长,我不是有意的,没想到事情这么严重……

熊冠三眼带凶威,眉横杀气,摆手不让他说下去,散会后你把工作跟副科长交代一下,放你半天假,明天一上班到这报到,找副科长给你分配个工种,下去当工人,工人当好了再说。他转头看着副科长说,你暂时代理劳资科长,警告你一句话,别当人贩子。红星厂是国家的,别拿着国家给的权力当大爷,这个厂没有谁都行,包括我熊冠三。谁不想干现在就举手,明天下车间,如果再让我听到工人骂你们劳资科是人贩子,就不会像今天这么客气,我是干保卫出身,咱们就公事公办!

熊冠三除了工厂的两霸,到年底竟破天荒地完成了局里下达的生产任务。在各车间报上的“先进生产者”名单里,他看见了“二膘子”刘传标的名字,一问动力科,这小子还真被他那重重地一巴掌给打过来了,干活拼命。

俗语云:“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王贵有就是小人,每隔一段时间,他就用两张印蓝靛纸垫着写一封告状信,一式三份,署名“红星机修厂广大群众”或“部分群众”,花上三八两角四分钱,分别寄给市里、局里。告状信的内容也经常更新……说得有鼻子有眼,上边一次次地下来调查。熊冠三的做人处事就像他当兵时背包一样,四角四方,八面见线,调查不出什么问题,但癞蛤蟆趴在脚面上——不咬人恶心人。上面也老批评熊冠三,你说你没有问题,为什么有人老是告你?也就仗着红星机修厂被他管得不错,没有调他走,也没有提拔他。令他欣慰的是每年春节,刘传标都带着老婆孩子去他家里拜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红星机修厂是个出名的烂摊子,让读者明白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发生的事情埋下伏笔。
B.二膘子犯事,熊冠三作为初到任的领导,没有深究,这既是为官者的仁心,也是一种滥用职权的表现。
C.蒋子龙不采取迁回曲折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是单刀直入,精短有力,充满阳刚之气,这是一种直言的艺术。
D.熊冠三初见二膘子时“跟他一对眼神”,处理王贵有时“眼带凶威”,这种细节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态。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熊冠三的性格特点。
3.有人说:“作为一个作者来讲,如果仅仅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我觉得他不会是一个特别好的作家,他一定在思考故事背后的道理……”。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本文故事背后的道理。
2024-03-0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之“大”

——光雾山漫笔

蒋子龙

①我真孤陋寡闻得可以,在接到“光雾山笔会”的邀请之前,竟从未听说过这个山。

②“光”和“雾”,又有光,又有雾,充满现代意象。心想这是一座古老的山,还是新发现的山?抑或是给老山取个时髦的新名字?后来,我都进了光雾山,还仍然对“光雾”两个字不明所以。

③第一天游览,年轻的导游张口就说:“光”就是“都”的意思,光雾山即“都是雾的山”。当光雾山雾最浓的时候,随手在空中抓一把就可以捏出水来。正如当地民歌里所唱的:“哥在山中抓把雾,轻轻捏出数滴水;妹在山中唱支歌,甜得漫山细雨飞。”

④我越发的一头雾水了,如此说来应该叫大雾山,或云雾山,与“光”何干?当时我们就站在明亮的阳光里,“光”是有了,却不见雾在哪里。或许导游指的是光雾山的主峰,它处于雪线之上,经常云遮雾绕,扩而大之便玄虚成“都是雾”的山了。

⑤后来查资料,知道光雾山是大巴山脉中的一支。然而就是这一支,方圆有三千四百多平方公里,其中百分之六十为原始森林,植被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六。A古木森然,繁阴凌乱,烟埋草没,绿苔斑斑。高低上下,前后左右,随你朝哪个方向看都是一片大绿:深绿浅绿,嫩绿老绿,水绿墨绿。B这样的绿,真绿得雄浑,绿得深透,绿得波涛汹涌、无边无际,绿得清冽空灵、不可思议,连空气都是绿的,后来连我的感觉也变成了绿的

⑥但,每架山的峰不同,谷就不同,谷不同水就不同,山水不同树木就不同,因此绿得也不同。若是只凭两条腿,在绿的迷阵中钻一天也看不了两个景区,后来我们坐上车在光雾山里钻。路转千盘,崖临百丈,高树依岩秀,山竹修如云,看哪儿都不错,可看了几天也未能看清光雾山的全貌,也可以叫真貌。

⑦或许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忽然间体会到,人类为什么要称呼自然界为“大自然”了!

⑧人对自然称大,是深切地感到了自己的小。人和山比微不足道,人和树比同样微不足道,还处于原始生态的大林莽,气势沉雄,野性四溢。远看它孤寂而阴郁,走近却感到充满动感,不停地在变化着容貌、颜色和形状,奥妙无穷,神秘莫测。平时人们无论多么向往大自然,此时却无人敢深入其中,独享大自然的亲近抚摸。

⑨在光雾山里,时间仿佛是静止的,就像神话传说的那样,“天上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里是人间天上,还完好地保留着大自然的原生态。光雾山保留着二千三百多种野生植物,一百九十五种野生动物。有一种被称为“冰川时期活化石”的树木叫“巴山水青杠”,我看它却青枝绿叶,生机蓬勃,仿佛冰川时期就是昨天的事。此树小的粗如手臂,翠色含烟;大的要两三个人才能搂抱得过来,树干光滑挺直,手摸上去坚硬如钢铁,树冠直上干云,遮天蔽日。如此珍贵的树木自然生长缓慢,极其稀少。而光雾山的野生水青杠林竟有五万亩之多!

⑩在这里,时间之所以像凝固在原始状态一般,是因为我在光雾山甚至看不到过去的痕迹,奇怪这里铺天盖地的原始森林怎么没有被砍了去大炼钢铁?在盛行毁林造田的时候怎么没有被烧掉?是因为它太大了,自卫和再生能力强盛?还是它接近川、甘、陕三省的交汇处,山高林密,路险人稀,才得以幸运地躲过了一场场浩劫?

⑪我曾经读过一份公开发表的调查报告,报告引用德国环保专家的话说:德国的环保堪称世界第一,在原生林被彻底毁灭后开始人工生态建设,到处都是整齐划一、郁郁葱葱的人造林,看上去很优美。可是在遇到火灾、虫灾和酸雨袭击的时候,就不得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保护,人工林永远像个长不大的孩子,要想达到与大自然同等的生态建设能力差之甚远。

⑫他们认为,中国的环境就比德国好得多,因为还保存了大片的原生林。和人工林相比,原生林才是“活”的,它具有自然演化、自我更新的能力,具备了适合地貌和气候的生态系统,包括完整的从初级到顶级的食物链,对自然灾害自有其适应和恢复的能力。原生林不仅有着森林的全部功能,而且还是宝贵的动植物基因库。德国生态学者非常羡慕中国原生林中的生物多样性,其中哺乳动物居世界第一,两栖类动物居世界第二,鸟类居世界第三,高等植物拥有量也位列世界第三。

⑬老实说,我在刚刚读到这份材料时心里并不是很踏实,我们真的还有德国人所说的那种原生林吗?如果有的话在哪儿呢?这次在光雾山见到了四十余万亩原始森林,始信德国人所言不虚。我一直以为我们的森林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不然森林覆盖率何以只相当于德国的一半?想不到在大山深处竟剩下一些未被毁坏的原生林,在中国谁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大山深处”?

⑭这就是光雾山告诉我的,为什么人们称自然界为“大自然”?大自然“大”在哪里,什么样的自然才称得上“大”?

⑮人造自然,不是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自然出天姿,天地任自然

⑯“大”才能“自然”,“自然”才“大”。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展现了作者对光雾山认识的过程,从对其山名的疑惑,到在游览中感悟到自然之“大”,认识逐层加深。
B.文章善用连续问句来表达作者的思绪,如第⑩段的四个连问展现了作者心中的诸多困惑,也能引发读者思考。
C.文章叙事抒情时,语言简洁自然,在描写光雾山时,运用了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句式整散结合,富有文采。
D.第⑮段画线句中两个“自然”的含义不同,前者为“不局促、不呆板”,后者则为“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然发展”。
2.作者从光雾山里体会了大自然之“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大自然“大”在哪里。
3.描写可分为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前者以作者主观感觉来描绘对象,后者则客观描绘对象。第⑤段画线的AB两句都描写了光雾山的绿植,请从主观描写与客观描写的角度简要赏析。
2024-02-05更新 | 16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遂宁市/广安市/雅安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扬州借景

蒋子龙

前不久在扬州参加一个对话会,有位外语学校的女同学说,她喜欢怀旧。这实际是道出了一种扬州的文化现象。

扬州已建城2500余年,古文化的积淀深厚而辉煌。第一为扬州扬名的是大禹,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时分天下为九州,扬州为其中一州,并因多水而扬波得名。一些代表着中国文化高峰的诗文圣手,如李白、欧阳修、苏东坡等,甚至连清皇帝康熙、乾隆,也都为扬州做过广告……这谁能比得了?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不怀旧反倒不真实了。而那个女同学又哪里知道,令她惶惑的正是扬州文化的精髓借古人”“借传统经典文化,以肥沃和提升现代文明的品位。

我们到扬州,第一天看瘦西湖、个园,第二天看何园……这也表明扬州对自己的人文景观非常自信,尤其是园林文化。古来就有定评: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

瘦西湖的发展,就完全在这个字上做文章,要想瘦得美,就得借景。充分利用其,才建成了百园之湖,徐园、闵园、贺园……过去的富商巨贾们,谁买地建了园子,就以自己的姓氏命名。瘦瘦的湖水像一条曲折回旋的绿丝带,将一个个珍珠翡翠般的园林串起来,一路楼台梅岭始,榭曲廊回直到山。这些园林的主人们必定要尽力突出自己的个性,穷尽玄思妙想,巧夺天工,出奇制胜。这样就很容易犯一个现代人经常犯的错误,乱搭乱建,只顾自己,不管整体,或破坏环境,混乱不堪,贻害无穷;或相互攀比、相互模仿,景致重复,乃至俗不可耐。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这类错误早已司空见惯。

然而,扬州之所以能有瘦西湖,能被尊为人文古城,就在于数百年前,那些各自发财的商人们,比现在的规划局更有环境意识和全局观念,审美品位也更高。他们的诀窍就是一个字。

首先就是借水。瘦西湖是魂,丢了这个魂、或毁了这个魂,谁的园子建得再好也一钱不值。谁若能将园林建得成为整个瘦西湖上的一个独特景点,才算是大功告成。另外,康熙、乾隆都分别六下江南,富豪们要把自家园林造得出类拔萃,就是寄希望能吸引皇上的目光,倘若圣驾光临,那便是天大的幸事。这就是必须好好借水的妙处,得好,整个瘦西湖都是你的,你也是属于瘦西湖的,皇上到了瘦西湖,就算是到了你家。

其次是借景。后建的园林不是要把先建的园林比下去、压过去,而是以原有的园林为背景,借旁边的优势衬托自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达到锦上添花的目的。所以,徐园的风格偏实,露中有藏,浅中求深;而净香园的特点就以空阔为主,手指目顾,苍远无边……关帝殿内的一副对联,集中表达了瘦西湖善于借景的真谛: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

尤其是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的扬州个园,更将一个字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第一是借竹自喻,取名个园。个者,竹叶也。一根杆子挺着个人,劲直有节。

然后是借石,叠成四季山景。借来几根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石笋,在一片竹林中破土而出,点缀春意。进得春天的大门,借皱、漏、瘦、透、秀、丑的太湖石,垒成一座夏山,灰蒙蒙、湿浸浸,仿佛带云欲雨。山内空灵,有小桥曲折,穹窿石屋,还有大小不等的各种洞窿,洞洞借景,风情幅幅。最妙的是它能借来每个进山者的想象力,让你觉得风从穴来,石壁生凉,小桥流水,鱼游鸟栖……最后是借宣石垒成冬山,宣石纯白,看似一场大雪覆盖了山峦,常年不消,寒气逼人。营造冬山光是借石还不够,还要借风,在背面的墙上打了24个孔眼,名曰风音洞,实际是起到一个大音箱的作用,每当风起,呼呼有声,为冬山制造北风呼啸的效果。

还有更绝的,走过冬山,在西墙上会发现两个窥春洞,透过此洞可见外面一片盎然生机,绿竹苍翠,春笋挺拔……此谓借春

探访扬州,深为其的艺术而叹服。举一反三,一部人类的历史到处一个字,借道、借光……善于借景者智,善于借力者强。盛唐时期,扬州是东南第一大都会,到明清,扬州成为当时世界上10个拥有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之一……现今世界,既多极多元多中心,又呈现一体化趋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损俱损。此时借鉴扬州文化中的这个字,真是意味无穷,受用不尽。

(节选自《扬州借景》,有删改)

文本二:

后记

支撑我还有勇气编这本书的是后半部分的散文,自觉让读到它的人不是浪费时间。我的文学世界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虚拟的,这就是小说;另一部分是现实的,那便是散文。小说靠的是想象力和灵魂的自由,而散文靠的是情绪的真诚和思想的锋芒。我已不记得是怎样开始写散文的,仿佛这是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般必定会发生的事情。这类文字对生活、对自己具有一种更直接的真实意义,从中可清晰地看出我思想脉络的走向。我的视野、境界、文字,似乎也是随着写散文一点点打开、扩充的,正是散文使我认识到命运待我不薄,让我走过了那么多地方,见识了那么多风物。

书稿编成,定名为借景——我写过一篇散文《扬州借景》扬州之美在于会借景。我的文字也是从生活中借来的风景。

(节选自蒋子龙小说、散文集《借景·后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一个学生爱怀旧写起,道出扬州无时无刻不在“怀旧”的现象,扬州文化的精髓是“借传统经典文化”提升现代文明的品位。
B.徐园、闵园等园是在瘦西湖的“瘦”字上做文章,充分做到了“借景”;个园“借竹”“借石”等更将“借”字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C.瘦西湖、个园、何园、徐园、净香园等厅园的建造都在“借”字上下功夫,这充分体现了当时建造者的审美品位比现在的人更高。
D.文本二最后一句说“我的文字也是从生活中借来的风景”,这既指出创作来源于生活,又指作者对自己作品给读者带来的愉悦的自信。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自然段在写扬州历史文化悠久时,写清皇帝康熙、乾隆为扬州做过广告的内容,为写富豪们建造园林吸引皇上目光做铺垫。
B.文章在记叙和描写中不时穿插议论和抒情等,几种表达方式自然衔接,有机融合,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增强了表现力。
C.写到扬州的各式园林时,作者引用的“一路楼台梅岭始,榭曲廊回直到山”等诗句和几处“人文古城”的评价,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D.文章文笔优美,写景如画: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多用短句,尤其善用四字短语,形成生动活泼、节奏明快、典雅富有韵味的效果。
3.文本一以“借”统摄全文,请简要分析。
4.文本二指出,“散文靠的是情绪的真诚和思想的锋芒”,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
2024-01-19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凉之地

蒋子龙

古凉州,即现在的河西走廊,从来就是经略西北的军事要地,还是古丝路西去的咽喉。其形如一把长剑,而平凉就是剑柄,是蓄力、发力的地方。自古以来谁掌握了这把长剑,谁就能控制中原。因为平凉位于陕甘宁交汇的几何图形中心,横跨关山,襟带泾水,外阻河朔,内当陇口,屏障三秦,拥卫畿辅。

春秋五霸时期,齐桓公就据此西伐大夏;汉武帝时能够喊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也是因霍去病手握“平凉长剑”,所向披靡,成为一代“战神”;左宗棠为解决由陕甘民变引发的西北乱局,进驻平凉,据此控制局面,策应各方,后受命从平凉出发收复新疆,立下不世之功;直至近代的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平凉的静宁仍是长征领袖的驻地,1936年,静宁的界石铺成为“红军会师的中心基点”,当年10月8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这里会师,并以此为落脚点开始纵横穿插;到今天,“平凉长剑”还在守护着国家领空乃至太空……

平凉是目前考古所能证实的最早有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从平凉境内采集到的石器、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证明,60万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平凉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其中尤以两株古槐最为珍奇。一株生长在关河村,巍巍然一树擎天,气象非凡,三千多年来吟风啸雨,铁皮棱锃,全无破损,通身上下竟没有一个枯枝,体现了极其强盛的生命力。经国家林业部的专家测定,它的树龄已有3200余年,是国内现有的槐树之最,被奉为“华夏古槐王”。古槐王的树干、树枝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树、五贝子、玉米、小麦等十来种植物,都还长得很不错,也是一大奇观。过去这里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由于人们相信老树通神,古槐理所当然地成了神树。每年从全国各地来朝拜的人不计其数,大树下永远摆着各色供品,在古槐四周的栅栏上还挂满了大红绸缎,洋溢着吉祥喜庆的氛围。距离古槐王一公里左右,另有一株3000多年的老槐树,老槐的一多半倒掉,剩下的少半扇树干却依然高高挺立,枝叶翠绿,生机老道,堪称“活的文物”,仍旧顽强地述说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传奇……

古凉州横跨关山,关山(又称陇山、六盘山)被称为“西出长安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南北绵延240公里,在距离平凉市庄浪县东北33公里处的山巅林海之中,兀自出现一片山顶湖泊,海拔2860米,湖面约50亩,状若卧蚕,湖水清湛,其深莫测,无论旱涝,水位不变,四周青黛环拱,草木萧郁。这就是声名赫赫的“雷泽”,今称“朝那湫”。这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历来被视为朝觐、探寻华夏文明之源的圣地。

《帝王世纪》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这是个美妙的故事,美丽健硕的姑娘华胥,在绿草茵茵的雷泽湖畔发现了一对清晰而巨大的脚印,她好奇地将自己的脚踩到这个大脚印上。12年后,她在成纪生下了被尊为“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伏羲所创造的“成纪文明”,成为华夏文明学史的原点。纪录了中华民族创始的童年。

至今在平凉的静宁、庄浪两县之间,还保留着古成纪的城垣,依然可以看得出当初的恢宏和雄峻。它标志着中国的“道文化”,始于伏羲画卦,而升华于黄帝问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核,也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无论是历史逻辑演绎的必然,还是文明进程中的巧合,伏羲画卦和黄帝问道,竟都发生在平凉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平凉城西30里,便是“道源圣地”崆峒山。其实也是关山的支脉。秀岭奇峰,峻极于天,林木葱茂,岚气朦胧,远眺神思缥缈,走近则爽气侵骨。4700多年前,黄帝为求治国安邦之道,“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史记·五帝本纪》)即沿着北斗星柄指引的方向,长途跋涉登崆峒。这是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向仙人求道的盛事。于是这一年被奉为道历纪元的开始,也就是今人所熟知的“黄历”。黄帝从广成子获受自然之经,求得大道之理,并以此道治理天下,开创了长期的圣治,中华文明再次达到高峰。

黄帝问道之后,周穆王也西来登崆峒,拜王母。《穆天子传》中记载,西王母在关山另一条支脉回山,接见了周穆王,并馈赠给他八车玉石。后来,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也相继跟着七星北斗的斗柄登临崆峒山,朝圣访道,以期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获得修身治国的玄妙法门。秦始皇朝圣后,还命丞相李斯在崆峒山刻石以颂:“西来第一山”。

由此,平凉便成为千古圣地,历代的名流墨客,争相而来,一登崆峒,想从“大道”这个中国本源文化的母体汲取营养。同时,这些先圣、先贤也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诸多经典:伏羲八卦祸示宇宙和生命的本质;广成子的《自然经》和黄帝的《阴符经》是对“道”的阐发;《黄帝内经》解读生命真相;《黄帝四经》论述治世方略;葛洪在平凉庄浪的葛家河修炼,并著《肘后备急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从《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得到启发,提炼出人类治疗疟疾的“青蒿素”。

行笔至此,不禁心生感佩,整个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的平凉,究竟蕴藏着多少中华文化最古老的“基因密码”?

(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有对平凉历史的追溯,也有对今天的叙写,多次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平凉历史对今天的重要影响。
B.文章写到凉州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并引入华胥履巨人印生伏羲的神话传说,为这个圣地增添了浪漫色彩。
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句,既写今人可以从典籍中汲取营养,更写屠呦呦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
D.文章写崆峒山是为了表现出道教对平凉的影响,从黄帝写起,到秦始皇、汉武帝等人,再到历代名流墨客登临崆峒,丰富了文章内容。
2.下面关于平凉之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凉之地自古以来是西北的战略要地,西北地区的征战、平叛、驻守等军事活动多在此经略,故被作者称作“平凉长剑”。
B.平凉之地是中国古人类重要的发祥地,古树生命力旺盛且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印证着此处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
C.平凉之地是探寻华夏文明之源的圣地,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伏羲创造的“成纪文明”成为华夏文明肇始的原点。
D.平凉之地是“道文化”的重要起始地,“道文化”在此处不断升华和发展,作为中国的本源文化为历代名流墨客提供营养。
3.请简要赏析文章结尾段的妙处。
4.有人评价蒋子龙的散文,“不局限于自然的书写,而彰显历史文化感”。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本文是怎样彰显平凉的历史文化感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山

蒋子龙

会议要讨论的内容两天前已经通知到各委员了,霍大道知道委员们都有准备好的话,只等头一炮打响,后边就会万炮齐鸣,他习惯于不动声色,他从来不亲自动手去点第一炮,更不在冷场时赔着笑脸絮絮叨叨地启发诱导,而是让炮手准备好了自己燃响。他透彻人肺腑的目光,时而收拢合目沉思,时而又放纵开来,轻轻扫过每一个人的脸。

有一张脸渐渐吸引住霍大道的目光,这是一张有着矿石般颜色和猎人般粗犷特征的脸:石岸般突出的眉弓,饿虎般深藏的双眼,颧骨略高的双颊,肌厚肉重的阔脸,这一切简直就是力量的化身。他是机电局电器公司经理乔光朴。

乔光朴没抬眼皮,用平稳的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口吻说:别人不说我先说,请局党委考虑,让我到重型电机厂去。

这低沉的声调在有些委员的心里不啻是爆炸了一颗手榴弹。徐副局长更是惊诧地掏出一支香烟主动地丢给乔光朴:光朴,你是真的,还是开玩笑?

是啊,他的请求太出人意料了,因为他现在占的位子太好了。公司经理——上有局长,下有厂长,能进能退,可攻可守。形势稳定可进到局一级,出了问题可上推下卸,躲在二道门内转发一下原则号令。愿干者可以多劳,不愿干者也可少干,全无凭据;权力不小,责任不大,待遇不低,费心血不多。这是许多老干部梦寐以求而又得不到手的美缺。乔光朴放着轻车熟路不走,明知现在基层的经最不好念,为什么偏要下去呢?

乔光朴抬起眼睛,闪电似的扫过全场,最后和霍大道那穿透一切的目光相遇了,倏地这两对目光碰出了心里的火花,一刹那等于交换了千言万语。乔光朴仍是用缓慢平稳的语气说:我愿立军令状。乔光朴,现年五十六岁,身体基本健康,血压有一点高,但无妨大局。我去后如果电机厂仍不能完成国家计划,我请求撤销我党内外一切职务,让我到干校和石敢去养鸡喂鸭。

乔光朴的军令状比它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更叫霍大道高兴。他激赏地抬起眼睛,心里想,这位大爷就是给他一座山也能背走,正像俗话说的,他像脚后跟一样可靠,你尽管相信他好了。就问:你还有什么要求?

乔光朴说:我要请石敢一块去,他当党委书记,我当厂长。

有人说:你这是一厢情愿,石敢同意去吗?乔光朴说:我已经派车到干校去接他。只要党委正式做决议,我想他是会服从的。

石敢就在这时候进来了。乔光朴站起来:霍局长,我先和老石谈一谈。霍大道点点头。乔光朴抓住石敢的胳膊,半拥半推地向外走。乔光朴把自己的打算,立军令状的前后过程全部告诉了石敢,充满希望地等着老伙伴给他一个全力支持的回答。

石敢却是长时间的不吭声,用探究的、陌生的目光冷冷地盯着乔光朴。这目光使乔光朴很不自在。老朋友对他的疏远和不信任叫他心打寒战。

石敢到底说话了,语言低沉而又含混不清,乔光朴费劲地听着:你何苦要拉一个垫背的?我不去。石敢摇头,我的思想残废了,我已经消耗完了。乔光朴用枪口似的双眼瞄准石敢的瞳孔。

石敢躲开了乔光朴的目光,他觉得他碰上了一面无情的能照见灵魂的镜子,他看见自己的灵魂变得这样卑微,他感到吃惊,甚至不愿意承认。

乔光朴用嘲讽的口吻,像是自言自语地说:这真是一种讽刺,‘四化’的目标中央已经确立,道路也打开了,现在就需要有人带着队伍冲上去。瞧瞧我们这些区局级、县团级干部都是什么精神状态吧,有的装聋作哑,甚至被点将点到头上,还推三阻四。我真纳闷,在我们这些级别不算小的干部身上,究竟还有没有普通党员的责任感?我不过像个战士一样,听到首长说有任务就要抢着去完成,这本来是极平常的,现在却成了出风头的英雄。谁知道呢,也许人家还把我当成了傻瓜哩!

石敢又一次被刺疼了,他的肩头抖动了一下。乔光朴看见了,诚恳地说:老石,你非跟我去不行,我就是用绳子拖也得把你拖去。

咳,大个子……石敢叹了口气,用了他对乔光朴最亲热的称呼。这声大个子叫得乔光朴发冷的心突地又热起来了。石敢立刻又恢复了那种冷漠的神情:我可以答应你,只要你以后不后悔。不过丑话说在前边,咱们订个君子协定,什么时候你讨厌我了,就放我回干校。说完两人走进会议室。霍大道对石敢说:老乔明天到任,你可以晚几天,休息一下,身体哪儿不适到医院检查一下。石敢点点头走了。

(摘编自《乔厂长上任记》)


【注】《乔厂长上任记》曾获得1979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讲述了经历了十年动乱后,某重型电机厂生产停顿,人心混乱,老干部乔光朴主动请缨收拾烂摊子,乔厂长上任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扭转了生产的被动局面的故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出山”为题,既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小说的核心事件,又为全文设置了悬念——谁出山?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别人不说我先说”能让读者感受到会议现场气氛的沉闷和与会者的犹豫不决,“你何苦要拉一个垫背的”则表现出石敢的无奈。
C.“光朴,你是真的,还是开玩笑?”表现了徐副局长对乔光朴的决定感到突然,将信将疑,暗示了改革事业的曲折和艰难。
D.小说用极具个性化的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乔光朴主动请缨收拾烂摊子,准备扭转重型电机厂被动局面的过程。
2.请简要概括乔光朴为“出山”做了哪些努力?作者写这些情节有何作用?
3.蒋子龙说“作家要找到支撑创作的灵魂”,这个“灵魂”更多地表现为主旨上的人民性(主人公为劳动者或是劳动者的代言人)和艺术上的创新性,试结合《出山》作简要分析。
2023-08-1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渔风渔俗渔家乐

蒋子龙

处于网络时代的人,常有一种虚幻的狂妄感,动不动就爱说:世界真小!觉得一只鼠标在握,五洲四洋一目了然,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一旦回归现实,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世界,才知天下之大,难以想象。其实不用说世界,就说中国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有大小一千三百多个岛屿,有人居住的却只有三十二个。社会已经进入人口爆炸”“过度开发的今天,只一个舟山就还有一千三百多个岛屿仍保留着纯天然的野态,想想都让人兴奋和好奇。这也正是舟山群岛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派优势。

舟山古称海中洲,面向大洋,背靠大陆,横流无际,群岛有致,大小对应,远近相接,有舟有山,碧空远影……中国的文明史是上下五千年,舟山群岛就有五千年的开发史。其丰富的渔盐之利,成就了全国第一大渔场。而舟山渔场的中心港口,就是著名的沈家门,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群众渔港

据传舟山海上有十六门之多,沈家门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连亘,为天然良港,又是海上天险。自唐宋起便成为渔民及海内外船舶最佳避风港,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是我国东南沿海通往日本、朝鲜等国的必经之地,为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及来往使节祭海祭山的海疆要地——遵照当时中国的规定,凡经过沈家门的海内外船队,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其名叫沈家门,其实是国家的东大门。明清时期,倭寇屡犯浙东,沈家门遂成为海上要塞。沈家门外常常硝烟弥漫,海水为赤,沈家门人抗倭御敌,战绩累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战舰长阔、高大,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鹚首,屈服蛟螭”“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在那个时期,被尊为天朝的泱泱大国,士气高昂,御倭寇于大洋之上。

至乾隆年间,大对船、大捕船兴起,渔业大盛,渔港拓展。沈家门一派大港气象,桅樯如林,万商云集,市肆骈列,海物错杂,大街小巷,腥味盈天。每当小黄鱼汛、大黄鱼汛、乌贼汛、鳓鱼汛、带鱼汛、海蜇汛等汛期到来,沈家门更是旆旗招展,号角长鸣;入夜后还万家灯火,繁华异常,有小上海之称。

更重要的也是舟山最幸运的,是其还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被尊为海天佛国的普陀山,坐落于舟山本岛的莲花洋中,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当年鉴真和尚经此东渡日本,成就了世界佛教史上的经典。

就在这样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资源,上承吴越古风,下创列岛特色,从而积淀形成了沈家门独具特色的渔家风俗习尚,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核心是一个字。

以仁对海,心存敬畏。出船先祭海,回港要谢洋,甚至还要敬鱼。在海上遇到大鲨鱼、鲸鱼等,渔民要向海祷告,向大鱼撒米、丢三角旗,此谓撒米施食,丢旗引路,以免大鱼兴波鼓浪,掀翻渔船。

以仁对天,崇拜神灵。普陀山梵风习染舟山诸岛,信佛便成了沈家门渔民的重要风俗,一门都仗佛扶持。同时还崇奉妈祖、祭拜龙王……

但,在的含义中,最重要的还是对人。这也构成了沈家门渔民文化中最温暖、最多姿多彩的那一部分。一船遇难,众船相救一家有客,全岙接待避风难胞,一宿二餐……

内陆人乃至行驶在江河湖泊上的船家,遇见死尸都会觉得是一件不吉利的事,而以沈家门为代表的浙江、福建沿海的渔民,在海洋上遇到浮尸,不管是不是正遇到鱼群或丰收在望,也要立刻停止作业,将浮尸捞起,布襄席包,旋即返港。回港后将尸体摆放在岸边,等待家属认领。无人认领者,将尸烧化,骸骨有瓮,葬于义山。自明代起,由几家米行牵头,在沈家门创建了存仁局:饥荒施饭,流行瘟疫施医药,为收敛无名露尸及无钱置买坟地的死难者,开辟义冢山,分本地义山和专门埋葬闽籍海难者和无主死者的福建义山。沈家门的存仁局乐善好施,扶困济危,积德无数。

能像渔民这样仁厚地看待生死,就会勇,就会强,就会豪爽,就会快乐。千百年来,渔民把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演绎得精彩纷呈、浩瀚广大。过去在各种各样的祭祀、庆典和节日中,渔民们创造了斑斓多姿的文化形式。发展到今天演变成一年一度的沈家门民俗文化节。其实是全球渔民的狂欢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渔民文艺表演队,融入到舟山锣鼓、渔歌号子、舞龙、舞鱼等当地的民俗文艺节目中,群情欢娱,渔港沸腾。中华民族的整个传统道德体系,也是以为先的。仁,然后有义、礼、智、信,有这样淳厚的民俗风尚,必然会成就渔家最真实的快乐。

沈家门,是历史之门,文化之门,大通之门——通海通陆通世界,天助神佑通过去、通未来。门里门外,风光无限。

(有删改)

文本二:

我为什么写散文?

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

散文凭借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

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

(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网络时代那些自以为“一只鼠标在握”就能“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的虚幻狂妄之人的批评,引出对舟山的描绘。
B.以沈家门为代表的舟山群岛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孕育出独特的民俗和精神,当地渔民具有勇、强、豪爽的性格特点。
C.这篇散文常常使用连续的四字词组成句子,整散结合,句式灵活,文白相间,简练而又雅致,将读者引向深渺悠远的历史场景。
D.文章既从大处落笔,又注重在小处着墨,始终围绕沈家门的“渔风渔俗渔家乐”展开记叙与描写,突显其清新明快的写作风格。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沈家门因为历史悠久,岛屿众多,所以逐渐由小小的渔船避风港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千年不衰,是“世界三大群众渔港”之一。
B.抗倭名将戚继光驾舰于大洋上御寇的表现,与他《马上作》诗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句子一样,都令人感到气势豪壮。
C.“仁”是沈家门风俗习尚的核心,渔民以“仁”对海、对天和对人,与子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仁”的对象一致。
D.中国人历来看重“养生丧死”,孟子曾向梁惠王指出正确处理该问题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沈家门人则用行动体现了孟子这一主张的正确性。
3.文本一中,在叙写沈家门的人文环境时,作者为什么对历史进行了丰富的想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的“活趣”之美。
2023-06-07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五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渔风渔俗渔家乐(蒋子龙)

①处于网络时代的人,常有一种虚幻的狂妄感,动不动就爱说:世界真小!觉得一只鼠标在握,五洲四洋一目了然,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一旦回归现实,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世界,才知天下之大,难以想象。其实不用说世界,就说中国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有大小一千三百多个岛屿,有人居住的却只有三十二个。社会已经进入人口爆炸”“过度开发的今天,只一个舟山就还有一千三百多个岛屿仍保留着纯天然的野态,想想都让人兴奋和好奇。这也正是舟山群岛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源优势。

②舟山古称海中洲,面向大洋,背靠大陆,横流无际,群岛有致,大小对应,远近相接,有舟有山,碧空远影……中国的文明史是上下五千年,舟山群岛就有五千年的开发史。其丰富的渔盐之利,成就了全国第一大渔场。而舟山渔场的中心港口,就是著名的沈家门,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群众渔港

③据传舟山海上有十六门之多,沈家门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连亘,为天然良港,又是海上天险。自唐宋起便成为渔民及海内外船舶最佳避风港,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是我国东南沿海通往日本、朝鲜等国的必经之地,为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及来往使节祭海祭山的海疆要地——遵照当时中国的规定,凡经过沈家门的海内外船队,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④其名叫沈家门,其实是国家的东大门。明清时期,倭寇屡犯浙东;沈家门遂成为海上要塞。沈家门外常常硝烟弥漫,海水为赤,沈家门人抗倭御敌,战绩累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战舰长阔、高大,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鹢首,屈服蛟蛟”“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在那个时期,被尊为天朝的泱泱大国,士气高昂,御倭寇于大洋之上。

⑤至乾隆年间,大对船、大捕船兴起,渔业大盛,渔港拓展。沈家门一派大港气象,桅樯如林,万商云集,市肆骈列,海物错杂,大街小巷,腥味盈天。每当小黄鱼汛、大黄鱼汛、乌贼汛、鳓鱼汛、带鱼汛、海蜇汛等汛期到来,沈家门更是旆旗招展,号角长鸣;入夜后还万家灯火,繁华异常,有小上海之称。

⑥更重要的也是舟山最幸运的,是其还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被尊为海天佛国的普陀山,坐落于舟山本岛的莲花洋中,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当年鉴真和尚经此东渡日本,成就了世界佛教史上的经典。

⑦就在这样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资源,上承吴越古风,下创列岛特色,从而积淀形成了沈家门独具特色的渔家风俗习尚,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核心是一个字。

⑧以仁对海,心存敬畏。出船先祭海,回港要谢洋,甚至还要敬鱼。在海上遇到大鲨鱼、鲸鱼等,渔民要向海祷告,向大鱼撒米、丢三角旗,此谓撒米施食,丢旗引路,以免大鱼兴波鼓浪,掀翻渔船。

⑨以仁对天,崇拜神灵。普陀山梵风习染舟山诸岛,信佛便成了沈家门渔民的重要风俗,一门都仗佛扶持。同时还崇奉妈祖、祭拜龙王……

⑩但,在的含义中,最重要的还是对人。这也构成了沈家门渔民文化中最温暖、最多姿多彩的那一部分。一船遇难,众船相救一家有客,全岙接待避风难胞,一宿二餐……

⑪内陆人乃至行驶在江河湖泊上的船家,遇见死尸都会觉得是一件不吉利的事,而以沈家门为代表的浙江、福建沿海的渔民,在海洋上遇到浮尸,不管是不是正遇到鱼群或丰收在望,也要立刻停止作业,将浮尸捞起,布裹席包,旋即返港。回港后将尸体摆放在岸边,等待家属认领。无人认领者,将尸烧化,骸骨存瓮,葬于义山。自明代起,由几家米行牵头,在沈家门创建了存仁局:饥荒施饭,流行瘟疫施医药,为收敛无名露尸及无钱置买坟地的死难者,开辟义冢山,分本地义山和专门埋葬闺籍海难者和无主死者的福建义山。沈家门的存仁局乐善好施,扶困济危,积德无数。

⑫能像渔民这样仁厚地看待生死,就会勇,就会强,就会豪爽,就会快乐。千百年来,渔民把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演绎得精彩纷呈、浩瀚广大。过去在各种各样的祭祀、庆典和节日中,渔民们创造了斑斓多姿的文化形式。发展到今天演变成一年一度的沈家门民俗文化节。其实是全球渔民的狂欢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渔民文艺表演队,融入到舟山锣鼓、渔歌号子、舞龙、舞鱼等当地的民俗文艺节目中,群情欢娱,渔港沸腾。中华民族的整个传统道德体系,也是以为先的。仁,然后有义、礼、智、信,有这样淳厚的民俗风尚,必然会成就渔家最真实的快乐。

⑬沈家门,是历史之门,文化之门,大通之门——通海通陆通世界,天助神佑通过去、通未来。门里门外,风光无限。

(有删改)

文本二:

我为什么写散文?

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

散文凭借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

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

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

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

(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沈家门因为历史悠久,岛屿众多,逐渐由小小的渔船避风港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千年不衰,是“世界三大群众渔港”之一。
B.抗倭名将戚继光驾舰于大洋上御寇的表现,与他《马上作》诗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句子一样,都令人感到战事紧迫。
C.“仁”是沈家门风俗习尚的核心,渔民以“仁”对海、对天、对人,尤其是仁厚地看待生死,构成了沈家门渔民文化中最温暖、最多姿的部分。
D.中国人历来看重“养生丧死”,晋朝李密就曾向晋武帝上表,希望供养祖母终其余年以尽孝道,而沈家门人也用自身行动践行着这一传统。
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网络时代那些自以为“一只鼠标在握”就能“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的虚幻狂妄之人的批评,引出对舟山的描绘。
B.以沈家门为代表的舟山群岛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孕育出独特的民俗和精神,当地渔民具有勇、强、豪爽的性格特点。
C.这篇散文常常使用连续的四字词组成句子,句式整散结合,语言文白相间,简练而又雅致,将读者引向悠远的历史场景。
D.文章既从大处落笔,又注重在小处着墨,始终围绕沈家门的“渔风渔俗渔家乐”展开记叙与描写,突显以小见大的恢宏的写作风格。
3.文本第④⑤段,在叙写沈家门的人文环境时,作者为什么对历史进行了丰富的想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本一的“活趣”之美。
2023-05-30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凉之地

蒋子龙

古凉州,即现在的河西走廊,从来就是经略西北的军事要地,还是古丝路西去的咽喉。其形如一把长剑,而平凉就是剑柄,是蓄力、发力的地方。自古以来谁掌握了这把长剑,谁就能控制中原。因为平凉位于陕甘宁交汇的几何图形中心,横跨关山,襟带泾水,外阻河朔,内当陇口,屏障三秦,拥卫畿辅。

春秋五霸时期,齐桓公就据此西伐大夏;而秦穆公则伐西戎,开地千里。汉武帝时能够喊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也是因霍去病手握“平凉长剑”,所向披靡,成为一代“战神”。左宗棠为解决由陕甘民变引发的西北乱局,进驻平凉,在此地控制局面,策应各方,后受命从平凉出发收复新疆,立下不世之功。直至近代的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平凉的静宁仍是长征领袖的驻地。1936年,静宁的界石铺成为“红军会师的中心基点”,当年108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这里会师,并以此为落脚点开始纵横穿插。到今天,“平凉长剑”还在守护着国家领空乃至太空……

平凉是目前考古所能证实的最早有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从平凉境内采集到的石器、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证明,60万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平凉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其中尤以两株古槐最为珍奇。一株生长在关河村,巍巍然一树擎天,气象非凡。三千多年来吟风啸雨,铁皮棱锃,全无破损,通身上下竟没有一个枯枝,体现了极其强盛的生命力。经国家林业局的专家测定,它的树龄已有3200余年,是国内现有的槐树之最,被奉为“华夏古槐王”。古槐王的树干、树枝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树、五贝子、玉米、小麦等十来种植物,都还长得很不错,也是一大奇观。过去这里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由于人们相信老树通神,古槐王理所当然地成了神树。每年从全国各地来朝拜的人不计其数,大树下永远摆着各色供品,在古槐四周的栅栏上还挂满了大红绸缎,洋溢着吉祥喜庆的氛围。距离古槐王一千米左右,另有一株已有3000多年树龄的老槐树,它的一多半倒掉,剩下的少半扇树干却依然高高挺立,枝叶翠绿,生机老道,堪称“活的文物”,仍旧顽强地述说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传奇……

古凉州横跨关山,关山(又称陇山、六盘山),被称为“西出长安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南北绵延240千米,在距离平凉市庄浪县东北33千米处的山巅林海之中,兀自出现一片山顶湖泊,海拔2860米,湖面约50亩,状若卧蚕。湖水清湛,其深莫测,无论旱涝,水位不变,四周青黛环拱,草木蓊郁。这就是名声赫赫的“雷泽”,今称“朝那湫”。乃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历来被视为朝觐、探寻华夏文明之源的圣地。

《帝王世纪》载:“太皞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之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这是个美妙的故事,美丽健硕的姑娘华胥,在绿草茵茵的雷泽湖畔发现了一对清晰而巨大的脚印,她好奇地将自己的脚踩到这个大脚印上,12年后,她在成纪生下了被尊为“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伏羲所创造的“成纪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起点,记录了中华民族创始的童年。

至今在平凉的静宁、庄浪两县之间,还保留着古成纪的城垣,依然可以看得出当初的恢宏和雄峻。它标志着中国的“道文化”始于伏羲画卦,而升华于黄帝问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核,也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无论是历史逻辑演绎的必然,还是文明进程中的巧合,伏羲画卦和黄帝问道,竟都发生在平凉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平凉城西15千米,便是“道源圣地”崆峒山其实也是关山的支脉。秀岭奇峰,峻极于天,林木葱茂,岚气朦胧,远眺神思缥缈,走近则爽气侵骨。4700多年前,黄帝为求治国安邦之道,“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史记·五帝本纪》),即沿着北斗星柄指引的方向,长途跋涉登崆峒。这是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向仙人求道的盛事。于是这一年被奉为道历纪元的开始,也就是今人所熟知的“黄历”。黄帝从广成子处获受自然之经,求得大道之理,并以此道治理天下,开创了长期的圣治,中华文明再次达到高峰。

黄帝问道之后,周穆王也西来登崆峒、拜王母。《穆天子传》中记载,西王母在关山另一条支脉回山,接见了周穆王,并馈赠给他八车玉石。后来,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也相继跟着北斗七星的斗柄登临崆峒山,朝圣访道,以期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获得修身治国的玄妙法门。秦始皇朝圣后,还命丞相李斯在崆峒山刻石以颂:“西来第一山”。

由此,平凉便成为千古圣地,历代的名流墨客,争相西来,一登崆峒,想从“大道”这个中国本源文化的母体中汲取营养。同时,这些先圣、先贤也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诸多经典:伏羲八卦揭示宇宙和生命的本质;广成子的《自然经》和黄帝的《阴符经》是对“道”的阐发;《黄帝内经》解读生命真相;《黄帝四经》论述治世方略;葛洪在平凉静宁的云台山行医修道,并著《肘后方》。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从《肘后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得到启发,提炼出人类治疗疟疾的“青蒿素”。

行笔至此,不禁心生感佩,整个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的平凉,究竟蕴藏着多少中华文化最古老的“基因密码”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有对平凉历史的追溯,也有对今天的叙写,多次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平凉历史对今天的重要影响。
B.平凉之地是中国古人类重要的发祥地,古树的生命力旺盛且与人类生活联系密切,这印证着此处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
C.文章写道古凉州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并引人华胥履巨人脚印生伏羲的神话传说,为这个圣地增添了浪漫色彩。
D.屠呦呦从《肘后方》中得到启发,提炼出“青蒿素”这一事例,既写今人可以从典籍中汲取营养,更写屠呦呦为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
2.请简要赏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妙处。
3.有人评价蒋子龙的散文“不局限于自然的书写,而彰显历史文化感”。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彰显平凉的历史文化感的。
2023-04-27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山

蒋子龙

会议要讨论的内容两天前已经通知到各委员了,霍大道知道委员们都有准备好的话,只等头一炮打响,后边就会万炮齐鸣。他却丝毫不动声色,他从来不亲自动手去点第一炮,而是让炮手准备好了自己燃响,更不在冷场时赔着笑脸絮絮叨叨地启发诱导。他透彻人肺腑的目光,时而收拢合目沉思,时而又放纵开来,轻轻扫过每一个人的脸。

有一张脸渐渐吸引住霍大道的目光。这是一张有着铁矿石般颜色和猎人般粗犷特征的脸:石岸般突出的眉弓,饿虎般深藏的双眼;颧骨略高的双颊,肌厚肉重的阔脸;这一切简直就是力量的化身。他是机电局电器公司经理乔光朴。

乔光朴没抬眼皮,用平稳的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口吻说:别人不说我先说,请局党委考虑,让我到重型电机厂去。

这低沉的声调在有些委员的心里不啻是爆炸了一颗手榴弹。徐副局长更是惊诧地掏出一支香烟主动地丢给乔光朴:光朴,你是真的,还是开玩笑?

是啊,他的请求太出人意料了,因为他现在占的位子太好了。公司经理——上有局长,下有厂长,能进能退,可攻可守。形势稳定可进到局一级,出了问题可上推下卸,躲在二道门内转发一下原则号令。愿干者可以多劳,不愿干者也可少干,全无凭据;权力不小,责任不大,待遇不低,费心血不多。这是许多老干部梦寐以求而又得不到手的美缺。乔光朴放着轻车熟路不走,明知现在基层的经最不好念,为什么偏要下去呢?

乔光朴抬起眼睛,闪电似的扫过全场,最后和霍大道那穿透一切的目光相遇了,倏地这两对目光碰出了心里的火花,一刹那等于交换了千言万语。乔光朴仍是用缓慢平稳的语气说:我愿立军令状。乔光朴,现年五十六岁,身体基本健康,血压有一点高,但无妨大局。我去后如果电机厂仍不能完成国家计划,我请求撤销我党内外一切职务。到干校和石敢去养鸡喂鸭。

乔光朴的军令状比它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更叫霍大道高兴。他激赏地抬起眼睛,心里想,这位大爷就是给他一座山也能背走,正像俗话说的,他像脚后跟一样可靠,你尽管相信他好了。就问:你还有什么要求?

乔光朴:我要请石敢一块去,他当党委书记,我当厂长。

石敢却是长时间地不吃声,探究的、陌生的目光冷冷地盯着乔光朴,使乔光朴很不自在。老朋友对他的疏远和不信任叫他心打寒战。石敢到底说话了,语言低沉而又含混不清,乔光朴费劲地听着:

你何苦要拉一个垫背的?我不去。石敢躲开了乔光朴的目光,他碰上一面无情的能照见灵魂的镜子,他看见自己的灵魂变得这样卑微,感到吃惊,甚至不愿意承认。

乔光朴用嘲讽的口吻,像是自言自语地说:这真是一种讽刺,‘四化’的目标中央已经确立,道路也打开了,现在就需要有人带着队伍冲上去。瞧瞧我们这些区局级、县团级干部都是什么精神状态吧,有的装聋作哑,甚至被点将点到头上,还推三阻四。我真纳闷,在我们这些级别不算小的干部身上,究竟还有没有普通党员的责任感?我不过像个战士一样,听到首长说有任务就要抢着去完成,这本来是极平常的,现在却成了出风头的英雄。谁知道呢,也许人家还把我当成了傻瓜哩!石敢又一次被刺疼了,他的肩头抖动了一下。乔光朴看见了,诚恳地说:老石,你非跟我去不行,我就是用绳子拖也得把你拖去。

咳,大个子……石敢叹了口气,用了他对乔光朴最亲热的称呼。这声大个子叫得乔光朴发冷的心突地又热起来了。石敢立刻又恢复了那种冷漠的神情:我可以答应你,只要你以后不后悔。不过丑话说在前边,咱们订个君子协定,什么时候你讨厌我了,就放我回干校。

(节选自《乔厂长上任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在描绘乔光朴外貌时,很少铺排细节,语言不拖泥带水,使用明喻与暗喻勾画出改革者的形象。
B.“别人不说我先说”,可以看出当时气氛的尴尬以及大家犹豫不决的心态,同时也看出乔光朴的缜密。
C.徐副局长的“光朴,你是真的,还是开玩笑?”看出徐副局长对乔光朴的决定感到突然,且将信将疑。
D.本文语言朴实无华,词语使用精准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四化”建设紧迫感的画卷。
2.请简要概括乔光朴为“出山”做了哪些努力。作者写这些情节有何用意?
3.蒋子龙说“作家要找到支撑创作的灵魂”,这个灵魂更多地表现为主旨上的人民性以及艺术上的创新性,试结合《出山》分析作品是如何体现人民性与创新性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忆里的光

蒋子龙

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的所有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得慌,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

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了,就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

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透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气,呼啸着逼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

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

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

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个破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案。

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

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土和菜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兵,一个潮汐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

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抢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

(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镰刀锤头”贯穿全文,把作者少年时代看火车、青年当兵遇到贾队长、中年以后打铁的故事有机串连,是全文的线索。
B.作者运用倒叙式开头记叙看火车事件,先交代自己第一次见到火车的时间,再展开对具体情景的描写,突出记忆之深刻,照应文题。
C.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我们的动作描写突出森林的可怕,但我们依然选择穿越,以此从侧面表现出火车对我们的强大吸引力。
D.贾队长不肯把旧挎包送人,是因为这个挎包代表着老首长对他的肯定和鼓励,同时这一情节也突出贾队长不谙世事的性格特点。
2.围绕少年时代看火车经历的叙述,作者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2022-06-27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