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们认识产生差异的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黍稷是我国最早驯化栽培的农作物之一,对它的起源地,学术界却有多种观点。我国研究团队对全球516份黍稷核心种质资源群体结构进行解析,构建了首个黍稷泛基因组和全面的高质量基因组变异图谱。通过对其基因变异“历史脉络”的梳理和研究,证实黍稷是单独起源于中国的作物,并通过我国西北地区逐渐传入中亚和欧洲。这表明(     
①对黍稷起源认识日益清晰体现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
②人们知识结构的差异决定了对黍稷起源认识的分歧
③黍稷起源问题随人类认识能力提高而具有了确定性
④对黍稷起源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要通过实践检验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 . 想找客服解决问题,聊了半天却发现对方是AI机器人。“智能客服不智能,人工客服没人工”,AI客服引起了众多的吐槽和争议。对此,有人认为是技术不成熟原因,有人认为是服务意识问题。可见(       

①认识受到主体和客体等因素的影响       ②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③对同一对象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④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 . 下侧漫画(作者:王家春)意在告诉我们(       )。

①情绪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内容不是客观的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视角和方式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④有什么样的认识结果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3-29更新 | 74次组卷 | 3卷引用:押新高考卷第5-15题 辩证唯物主义
4 . 下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A.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C.人们难以对复杂事物形成统一认识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5 . 下图漫画《轿子没了,“老爷”仍在》(孙德民)蕴含的哲理(       

A.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B.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C.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可以存在不同的认识
D.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主观世界
2024-03-20更新 | 513次组卷 | 6卷引用:模块一:基础夯实专练 专题四哲学与文化
6 . 唐朝刘禹锡《秋词》中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元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二者都写秋,但立意相反。这是因为(     
A.社会存在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变化
B.实践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认识能力的高低
C.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特征不同
D.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具有主体差异性
7 . AI诈骗是一种利用智能AI技术,通过“声音合成”及“AI换脸”两种形式实施诈骗的诈骗手段,其迷惑程度之大,令受害者防不胜防。有人因此发出了“认识不只是眼睛与事物的相遇”的感叹。这说明(       
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指导,为由表及里把握事物创造了前提条件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要调动思维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由于人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要把获得的认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 . 亢仓子,相传是老子的弟子。他认为,“对于自身缺点,贤者见之宽恕而不言,小人暴爱而溢言,亲戚怜嫉而贰言”,于是提出了“君子检身,常若有过”这一观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①亢仓子夸大了意识作用,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②亢仓子得出这一观点的理由印证了认识主体会影响认识结果

③“君子检身”说明只有推翻过去的自我,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④正是因为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我们才需要“常若有过”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9 . 长期以来,一些人出于各种原因,或宣扬中华文明外来说,或贬低中华文明的发展水平和成就,或抱着极端怀疑的态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传递出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这说明,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①能够推动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
②产生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③能通过中华文明的自身来验证中华文明的真理性
④意在使中华文明摆脱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制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苏轼的《定风波》值得人们反复品味和解读,不同时代、不同年纪、不同环境的人,从这首词里解读出不一样的味道。从认识论角度看是因为(       
定风波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A.社会存在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变化B.认识的主体受到具体条件的限制
C.亲身经历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重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