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63 道试题
1 . “三闾刺绣”兴起于汉代,已有两千多年民间传承历史。近年来,湖北省秭归县将“三闾刺绣”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通过设立“绣娘工作室”、开展刺绣技能培训、扶持龙头刺绣企业等措施,在“活化”非遗传承的同时,帮助村民通过自己的巧手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绣”出富裕新生活。材料表明(     
①文化具有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②非遗传承需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③“活化”非遗传承需要拥抱市场的热情       
④实现就业增收就能推动非遗传承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5-17更新 | 198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新疆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联合监测文科综合试题-高中政治
2 .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 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可见,坚持守正创新就要(     
①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②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守世界各国多样文化之正,创中华文化再现辉煌之新
③立足传统价值观念和思想智慧,增强底气,把固本培元与革故鼎新结合起来
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 . 1935年9月,中华民族危亡之际,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新学年“始业式”向学生们连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就是著名的“爱国三问”。“爱国三问”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需要我们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为“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提供最深厚的底气、最有力的支撑。这说明(     
①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②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优秀文化能够超越时空限制,具有世代传承愈久弥新的魅力
④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始终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5-1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检测文综试题-高中政治
4 . 古代文学经典一向静水流深,以“票房”为视角,人们发现传统经典竟如此强有力地参与到当代文艺创作和文化产品生产中来。“吴承恩作品票房59亿元”一度冲上网络话题热搜榜,引发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小说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在国产电影票房上的贡献已达59亿元之多,共“参与”135部影视作品。这主要得益于(     
①经典作品中艺术形象具有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②传统经典作品改编的经济效益远高于社会效益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与时代相呼应
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夯实了经典改编的基础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4-1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检测(二模)文综试题-高中政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突出强调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     
①表明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
②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③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命任务
④是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 . 从“已欲利而利人,已欲达而达人”“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适已而忘人者,人之所弃;克已而立人者,众之所戴”,到今天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信修睦、天下大同”的价值理念一直都是中华文明的坚固瑰丽基石。以此可见(     
①扶危济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基因
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3-25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新疆部分学校高考素养调研二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政治

7 . 中国古人用“天圆地方”来概括世界的总体结构(如右图)。其中,地由“四方”组成,被四海包围,又称“海内”;“四方”和“四海”以“中央”为中心,共同构成“天下”;天与海的交界处被称作“天涯”,天、地、海的交汇点被称作“海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一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既体现着中国古人对“天下”构成的认知,又寄托着我们对身处远方的亲朋的思念之情。材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①源于对世界总体结构的创造性想象
②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理念
③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促进的成果
④与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相互交融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韩非子在他的文章《扬权》中写道: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校(同效)。这一思想与郡县制相得益彰,对我国的国家治理产生了两千多年的深刻影响,直至今日。可见(     
①我国的民本主义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②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③我国的政权分层体系有着一脉相承的特点
④我国的共和制政治思想和治理理念由来已久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3-24更新 | 9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地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二模)文综试题-高中政治
8 . 贵州卫视联手《航拍中国》团队,打造大型桥梁纪录片《越山河》,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国世界级桥梁的精巧与震撼,展现交通发展巨变,展现坚持创新、敢于挑战,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的时代精神! 桥不仅连通了路,更是连起了小康和民心,串起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反映了(     
①意识的能动性——把中国精神转化为跨越山河的实际
②思维发展的过程————实现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目标
③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与时俱进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④联系的多样性——主动构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具体联系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3-21更新 | 312次组卷 | 3卷引用:必刷模拟卷01【全国卷新教材】
9 . 目前所知“中国”二字最早见于西周早期青铜酒器何尊的铭文“宅兹中国”, 意为在天下的中央地区建都。 甲骨文中“中”字代表一面旗帜迎风飘扬在部落中央,“国”字的左半边是城邦的聚集,右边是兵器戈,意为拿起武器保卫家国。如今, “中国”所蕴含的意义从简单的地理坐标演变成一部鲜活的民族发展史。这一演变(     

①佐证了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强大连续性
②诠释了文化具有多样性,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
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凝聚着人民的实践智慧
④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2023年9月,中国舞剧《花木兰》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举行首场演出。经过舞蹈和音乐的演绎,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深深打动了美国观众,为中美文化交流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中国舞剧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
②文化交流能促进两国人民对双方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
④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普遍性和相似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3-20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必刷模拟卷01【全国卷新教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