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政治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46 道试题

1 . 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9年来,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热烈响应,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回答下列小题。

1.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评估,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并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建设(     
①减少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②为全球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供了重要平台
③为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消除了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中国已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如今,“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已被写入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国际组织重要文件,这(     
①说明“一带一路”与上述国际组织具有相同的宗旨目标
②表明“一带一路”积极回应了当前人类关注的共同课题
③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实施提供了组织机构的保障
④有利于提升"一带一路"核心理念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一带一路”超越了传统发展模式的封闭性、零和性,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尊重各国主权基础上的平等参与、互利共赢,不输出意识形态、不复制发展模式,不搞歧视性、排他性的标准、规则和体系。“一带一路”建设对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意义在于(     
①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反映当前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变化
②反衬出传统全球治理机制对世界发展的阻碍作用
③体现发展中国家更多代表性,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④促进各国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加强合作、减少竞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下列关于“一带一路”的表述,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规则,说法正确的是(     
①参与“一带一路”共建的国家,有发展中国家、欧洲国家、非洲国家。犯了概念外延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②参与“一带一路”的不发达国家人口都摆脱了极端贫困。犯了判断的量项使用不准确的逻辑错误。
③很多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经济活力增强了,因此,有些经济活力增强的国家参与了“一带一路”。犯了换位推理时扩大概念外延的逻辑错误。
④美国在欧洲实施的“马歇尔计划”与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都重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有人据此认为“一带一路”就是当代的“马歇尔计划”。犯了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11-09更新 | 32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学业选择性考试调研测试(期中)政治试题

2 .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富裕”二字很容易理解,少有争议,但人们对“共同”二字的理解就五花八门了。有人认为是同时间、同步调、同标准,有人认为是每个人的收入水平、财富水平都差不多,也有人认为是平均化分配社会财富。上述争议从侧面表明(     
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③认识的多样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④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由此可见,实现共同富裕(     
①是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过程   
②是矛盾和问题逐渐消解的过程
③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统一的过程   
④是矛盾主次方面转化的过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主观题-简答题 | 适中(0.65) |
3 . 考点对接:
(一)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材料1: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知识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3.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邓小平理论
①创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②主要内容: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创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②重要作用: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为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3)科学发展观
①创立: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②作用: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①创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通过总结实践、展望未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②作用: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理论体系形成时间核心内容成就
邓小平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科学发展观十六大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八大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材料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知识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
1.创立背景
(1)总体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具体背景:
①世界局势: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②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是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③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是在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现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④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是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邃思考、深刻总结,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2.核心内容
(1)“十个明确”
①内容:
最大优势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确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
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强军目标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建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高质量发展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②意义:“10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该思想的“四梁八柱”。每一个“明确”都是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反映着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
(2)“十四个坚持”
①内容:
国际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
治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国家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人民坚持以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意义:“十四个坚持”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2)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3)要求: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
材料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知识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伟大、五位一体、四个全面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本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原因:
①必要性: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②可能性: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③重要性: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已成为激荡在近十四亿人心中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
(3)特点:
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②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只要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敢于追梦、勇于追梦、勤于追梦,就会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③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2.“四个伟大”
(1)内容: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2)关系: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3)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①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②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③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4.四个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材料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知识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2)地位及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这一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二)必修2《经济与社会》
材料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知识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要求:
①发展目的: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发展动力: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③发展趋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彰显制度优势。
(4)意义: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材料2: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共建一带一路
知识2: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贯彻新发展理念
(1)必要性:
①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②是为了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③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2)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新理念注重问题具体措施
创新发展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发展
不平衡
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绿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开放发展内外联动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共享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3)关系: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通,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4)要求:要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2.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原因:
①必要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②重要意义:只有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
(2)构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3.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
①原因: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②措施: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勇敢、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2)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①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原因: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措施: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②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原因: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措施: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3)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①目标: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②要求:必须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③原因: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④措施: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必修3《政治与法治》
材料1: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知识1: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
1.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1)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潮气蓬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②在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③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④打铁必须自身硬,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⑤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建设的一贯方针和要求,关系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总之,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2)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
①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②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3)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基础、关键和要害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2.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科学执政
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长期执政能力,并按照客观规律执好政、掌好权。
(2)民主执政
①内涵:坚持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民主执政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②要求:这就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保证在国家政治与法治的各个方面坚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3)依法执政
①地位: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②要求: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③体现: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④内涵: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国理政。
(4)三者的关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有机统一的,其中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
(5)目的:在于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材料2: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知识2:坚持党的领导
1.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1)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因: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②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具有重要意义。
(2)党的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区别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内容政治领导是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原则方面的领导思想领导是党在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组织领导是党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工作方面的领导
表现主要体现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主要体现为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广大党员组织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主张而奋斗
要求要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最重要的是,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 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要统一思想、集中智慧、凝聚力量,最重要的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者,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集聚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联系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绝不可能将其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党的政治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核心,是解决方向、道路的;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前提和基础;组织领导是服务于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是实现党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重要保证,没有党的组织领导,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就不能落实
(3)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总要求
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从而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2.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具体要求:①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②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委员会、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③党的全面领导即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具体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2)原因:①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确认识和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
材料3:全过程人民民主。
知识3:全过程人民民主
1、全过程人民民主
(1)产生过程:“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个概念的提出有一个过程。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时,第一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
2021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修正草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修正草案中,“全过程民主”被明确写入这“一法一规则”。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提出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其中加入了“人民”二字。
2021年10月13日至14日,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色和优势的新概括。
(2)具体内涵:民主贯穿全过程。从过程来看,全过程民主利用丰富多样的民主形式,实现了民主过程的全覆盖。全过程民主强调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全过程,即在决策前、决策中与决策后都强调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全过程民主贯穿了从选举、决策、管理到监督的全过程,也就是实现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完整闭环链,使得民主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3)制度保证: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和突出优势是通过民主选举和民主立法,实现党的主张、人民意愿与国家意志相一致。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当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和突出优势是民主协商,通过多种协商渠道,广泛集中民智、增进民主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通过民主的渠道和形式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选择和基本制度保障。四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是确保人民群众广泛民主权利,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制度安排。
2.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1)民主的含义: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2)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特点表现内容
最广泛权利广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主体广泛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
最真实政治保证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在国家生活中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
制度法律保障我国已建立了一系列切实体现和有效维护人民民主的制度,制定了从多方面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法律。这些制度和法律的建立断完善,在实践中保障了人民民主的有效落实
实现方式我国不仅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政府的组织等方面实行民主选举,还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民主协商
最管用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体现了人民意志,保障了人民权益,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活力。这套制度体系能够有效杜绝西方国家常见的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开“空头支票”问题,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避免相互掣肘而导致内耗严重、效率低下的弊端
(3)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其在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各个方面的统筹推进和制度化发展,保证了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民主权利。
(4)我国的国家职能
主要目标具体要求
对内职能维护国家稳定依法打击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破坏活动,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各种颠覆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犯罪活动,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
促进社会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外职能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坚定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坚定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坚定维护国家的各项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定维护国家的尊严,构建和维护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
(四)必修4《哲学与文化》
材料: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知识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中华文化的形成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②一方面,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①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②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③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体现: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①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③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当代价值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创造性转化的内涵: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2)创新性发展的内涵: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3)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做法:
①对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②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4.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重要性:①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4)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5)时代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①伟大的建党精神: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②伟大抗疫精神: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物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6)措施: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知识2:文化强国和文化自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文化生命力的判断标准: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2.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3)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3.建设文化强国的具体要求
(1)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①我们面对的文化各式各样: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
②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2)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3)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①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②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③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
(4)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①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②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4.坚定文化自信
(1)原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我们为什么有文化自信的底气
①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回复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活力不断迸发,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3)体现: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4)坚定文化自信的措施: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在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五)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材料: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知识1:中国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基本内容:①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③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内容
①以“十个坚持”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使命宗旨、根本原则、主要任务和独特风范。
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
a.弘扬了中华民族世界大同、四海一家的传统精神,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一面鲜明旗帜。
b.超越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的不同,站在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审视国与国的关系,展现了世界情怀和全球视野,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
③积极意义
习近平外交思想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同时为探索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问题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仅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己任,而且将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展现更大担当。
(2)中国贡献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1)原因:①必要性:当今世界,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程度日益加深。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各国人民应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②重要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
(2)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3)要求:①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②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③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④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⑤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4.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
(1)重大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和平事业、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中国行动
①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同时,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②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2022-10-18更新 | 425次组卷 | 1卷引用:二十大报告热点02 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4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复制”“翻版”所谓西方一流大学发展之路,不能建成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85年的办学历程深刻表明,我们的教育目标在每个历史时期是否明确有效,除了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外,还取决于能否正确反映党在那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是否真正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这些都必须依靠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实现。只有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办学育人的正确方向,引领广大青年学子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毫不犹豫地奔赴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让一代代“革命的先锋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是对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办学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遵循。
(1)“复制、翻版西方大学不能建成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结合材料,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此加以说明。
(2)“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是对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办学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遵循,”这是一个什么判断?运用好这一判断的意义是什么?
(3)某大学拟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活动。请你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为开展这一活动提供两个可行的方案并说明该方案的依据。

5 .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对摆脱疾病困苦更为期望。因此,民间剪纸常以生的欢乐、对生.命的崇拜为主题,对所表现的对象进行夸大,如大大的鱼、大大的辣椒,以慰藉人们心灵,鼓舞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优秀文化真实地再现经济生活
②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③忧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民间剪纸善于把约定俗成的物象组合起来表达美好的愿望,“以象寓意”及“以意构象”。如以莲花和鲤鱼组合,代表连年有余;以柿子和如意组合,代表事事如意;以蝙蝠、梅花鹿、丹顶鹤组合,代表福禄寿三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以意构象”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②“以象寓意”说明“意”是对“象”的能动的反映
③“以象寓意”说明“象”是因“意”的存在而存在
④“以意构象”表明意识活动可以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东西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2-01-17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统一考试政治试题
6 . 判断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要综合考虑各方面,抓住主要的、能够说明问题的方面,而对某些个别现象如学习成绩偶有下降或上升,要舍弃,不予考虑。这是(  )
A.思维具有概括性的具体表现
B.思维反作用于实践的具体表现
C.思维如实反映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体现
D.思维凭借已有经验和知识,认识未知事物的表现
7 . 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对这一论断理解正确的是(   
①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个人发展完全被动的由社会历史发展决定
③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④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人类意志和目的决定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 . 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小计划大民生。2011年国务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农村学生每天膳食补贴3元。截至2020年底,营养改善计划覆盖13.16万所学校3797.83万名学生,受益学生的体质健康合格率从2012年的70.3%提高至86.7%,在此基础上,这些学生身高、体重和学习成绩均有明显增长。该财政补贴计划(     
①促进社会公平与效率            
②体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
③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④表明财政政策是资源配置主导手段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6~18岁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远高于成年群体,科学研究表明,未成年人正处于脑发育关键时期,长期沉溺网络可能造成脑功能损害,脑神经元的功能连接强化在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能力削弱。由此可知(     
A.未成年人沉溺网络与脑功能损害之间是一种主观联系
B.未成年人的脑健康发育是认知能力和水平提升的基础
C.未成年人对网络的正确认知只有通过长期网络实践才能形成
D.互联网普及率远高于成年人,说明未成年人更易于接受新事物
3.一颗法治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针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上海虹桥街道立法联系点向当地某中学学生征集意见。该校学生提出的意见被吸收采纳。同学们通过参与立法意见征集,体验了一堂生动的“法治实践课”。参与立法意见征集(     
A.是中学生应当履行的政治义务B.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
C.是中学生行使基本民主权利的体现D.表明中学生是国家立法职权的承担者
4.想去哪里去哪里,想看什么有什么。受益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青年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图书、电影、文艺演出等传统文化产业和数字创意新兴文化产业迅猛发展,青年所需所盼的文化产品日渐丰富,文化视野更加开阔,精神品位不断提升。由此可见(     
①精神文化生活空间决定社会文化发展水平               
②文化生产力发展,促进青年人文化水平提高
③青年人真正所需所盼的文化是健康有益的文化        
④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提升了青年人精神文化品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07-19更新 | 1348次组卷 | 9卷引用:专题01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

9 . 一、理想在召唤正当奋斗时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新征程,再出发!新时代的中华儿女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探寻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其世界意义在于(     
A.以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
B.现代化必须关注人口以及人与自然关系
C.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强大伟力
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纳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A.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体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C.符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3.党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从“人民监督”到“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在“赶考”路上以两个答案回应了这个问题。我们不禁感慨: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保持先进性。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不懈地开展自我革命。
为准确呈现以上演绎推理,横线处应是:中国共产党(     
A.只要不断自我革命,就能保持其先进性
B.只有不断自我革命,才能保持其先进性
C.具有坚持人民监督和自我革命的赤心
4.2022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学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建设航空强国积极贡献力量。
(1)2012年11月25日,身为歼15飞机现场研制总指挥的罗阳,在圆满完成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出海执行歼15舰载机首次起降训练任务,返回大连当日,因连日工作积劳成疾,不幸以身殉职。我们至今仍然怀念罗阳并以“罗阳青年突击队”命名(       )
A.是对心系“卓越奉献”的价值呼唤
B.是对心怀“国之大者”的战略思考
C.是对心向“科技自强”的目标探寻
(2)(多选)“航空发动机能设计出来,但是没有高超的焊接等工艺,也造不出来。”提到产业升级,人们会联想起科学家、工程师,其实现代工业是一个协作体系,技术工人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社会对高级技术工人的渴求,说明(       )
A.部分的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B.敬业匠心承载着“技术报国”的宏愿
C.产业工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社会的关注
(3)(多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可以理解为(       )
A.如果进行伟大斗争,我们就能实现伟大梦想
B.只有进行伟大斗争,我们才能实现伟大梦想
C.如果没有进行伟大斗争,我们就不能实现伟大梦想
5.某校高三学习小组围绕议题“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展开讨论,在阅读理论原著时,注意到以下语段: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毛泽东《整顾党的作风》,1942年2月)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


阅读以上语段,同学们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论断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解和运用。综合运用相关哲学知识,分析说明同学们的这一感言。
2022-12-24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等级考质量调研政治调研
10 .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要求整体把握漫画(如下图)内容与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自身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下列给出的标题中比较切合漫画寓意且对应哲学理解正确的是(     
A.圆滑与正直——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
B.写人与做人——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C.成才与成人——物质决定意识
D.部分与整体——关键部分发展决定整体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