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界的物质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新石器时代,中国主要的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地处中纬,四季分明。农耕生产高度依赖自然界,为了获得好收成,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逐渐总结出何时耕耘、播种、收获与贮藏的规律,产生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直到今天,它仍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时刻提醒我们在发展中因时、因地制宜,保持城乡之间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说明(     
①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应遵循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
②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原则
③人民群众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和力量源泉
④二十四节气是对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真理性认识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2-23更新 | 220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2 . 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给人类提供了生产生活资料来源。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①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服从自然才能战胜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就能实现人类福祉
③人与自然相互影响,人对自然的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
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成功的实践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 . 苏轼是北宋的治水能臣,在西湖边留下了以湖面小石塔为标界来监测水位和水面种植区域的“三潭印月”(如下图)。针对“吴中”之地“居民与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他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理念。苏轼治水的理念启示我们(       

   

①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          
②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民生福祉发展
③要突破自然条件制约,积极主动推动矛盾转化       
④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06-14更新 | 7311次组卷 | 39卷引用:真题重组卷03(北京专用)
4 . 传统中医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状态的失调是人得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医治疗中,往往会考虑时令节气,在药材的选择上甚至要区分产地和时间。上述观念和做法(     
①是尊重事物固有属性和规律的表现
②强调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人生病的内因
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④表明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3·河南开封·一模
5 . 2022年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就保护湿地达成《武汉宣言》等多方重要成果。湿地,具有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从全球来看,由于气候变化、对湿地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造成湿地生态系统面临被破坏的危险。这给我们的警示是(     
①作为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要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
②自然受人类主宰,人类要敢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③正确发挥意识作用,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④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让自然更好地顺应人类的需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 . 2022年7月,我国科考队在可可西里发现一处当地罕见的大规模“红山脉”。地质研究发现,可可西里盆地的这些“红山脉”主要形成于距今7000多万年到3000万年之间的白垩纪晚期到古近纪,其中包含的丰富地质信息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密切相关,将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演化提供重要支持。材料表明(     
①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具有物质性
②正确地认识世界是正确地改造世界的前提条件
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认识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④可可西里的“红山脉”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 . 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于7月12日至13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办,主题为“低碳转型绿色发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倡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基于(  )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服从自然
③改造自然要坚持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④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 . 从“一棵松”到“百万亩”,从茫茫荒原到生态宝地,见证着三代塞罕坝人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奋斗。正是一代代人勇于啃硬骨头,发扬坚定的精神传统,才能攻下绿色堡垒,向着新征程奋进。塞罕坝,不仅是一片林,也是发展绿色生态的一张名片。塞罕坝林场的成功建设(     

①重视一代代人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了自然环境的彻底改变
②说明人们在创造自然界的过程中能最终实现人定胜天
③是我们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典型范例
④是人们在尊重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伟大实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 . 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这告诉我们(     
①应该根据自然条件改造规律,造福人类
②要尊重自然和征服自然,共建美丽家园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④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0 . “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绿色发展繁荣,其哲学思考体现了(     
①自然界的形成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人的需要和意志规定了自然界存在和发展方向
③尊重自然规律是人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④人的正确理念是自然规律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1-11-28更新 | 293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一零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合格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