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期增长目标是5%左右。这是客观分析、理性思考、战略谋划的结果,是站在全球高度、立足全球视野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务实、可靠、理性,不盲目、不保守、不冲动,是充分考虑国际环境变化、体现中国经济特点、符合中国经济实际、满足中国居民就业需要后确定的。从唯物论角度看,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期增长目标的制定(     
①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表现
②表明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③坚持了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④表明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 . 材料一:201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种种信号和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迈入新的阶段,出现了趋势性、不可逆的新常态。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站上新的历史方位、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根据辩证唯物论的有关方法论要求,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怎样对待经济新常态。
材料二:2014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明确,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体现的道理。
3 .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在2022年1月26日的《科学·机器人学》上发表论文称,其设计的智能组织自主机器人STAR在没有人类指导的情况下,对猪的软组织进行了腹腔镜手术,这是机器人技术向人类全自动手术迈出的重要一步。由此可见(     
①机器人的意识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依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要坚持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 . 李兰娟团队和清华李赛团队通过冷冻电镜断层成像技术,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三维精细结构,这一成果对深入研究新冠病毒的生物特性、疫苗设计、抗病毒药物的制作等具有重要意义。材料表明(       
①实践中的新问题推动着人们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③人们可以不断突破条件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④人们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实现对客体的反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关于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问题,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相关负责人指出:“马铃薯主粮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是让老百姓吃得更好、更营养、更健康。”下列对该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主次矛盾既对立又统一,认识事物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B.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认识某一矛盾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C.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D.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包含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2021-09-10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两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余干中学、贞白中学)
6 . 毛泽东说,我们的口号是: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调查必须“有的放矢”,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检验实际
②调查必须“亲自出马”,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才是真理性认识
③调查必须“解剖麻雀”,由个别到一般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
④调查必须“眼睛向下”,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 .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开启中国民事法律新时代。

材料一《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承载着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亿万人民的梦想。

时间编纂过程
1954年第一次编纂民法典工作,随着“整风”“反右”运动兴起而中止。
1962年第二次编纂民法典工作,被“文化大革命”所中断。
1979年第三次编纂民法典工作,最后因条件尚不够成熟也未能成功。


2015年后
第四次民法典编纂工作,第一步,编纂民法典总则编,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各分编。
2017年3月,《民法总则》由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
2002年5月,《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材料二 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法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巨大变化。我国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遵循民事立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民法典的颁行,必将掀开新时代法治社会建设的新篇章,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关好生活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1)新中国的民法典编纂工作几经波折,历经六十多年最终完成。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的反复性”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相关知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编纂《民法典》的必要性。
8 . 2022年6月16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健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了新成果。该工作在常压下通过简单的反应条件,创制了一种新型碳同素异形体单晶——单层聚合C60。这是一种全新的簇聚二维超结构,这种新型碳材料在非线性光学和功能化电子器件方面具有巨大应用前景。这说明(       )
①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创造出新的物质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③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为实践服务才有真正的意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08-08更新 | 1469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政治试题
2014·江西·一模
名校
9 . 不论家长还是教师,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岂不知,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正是儿童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说明
①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③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④认识世界要从实际出发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近年来,农村调研、乡村报道不断反映出一个规律——物质的贫困与文化的落后是一体两面,精神的安放与脱贫的实现需要同步达成。很多经验表明,某一地区的发展机会未必取决于该地方的自然禀赋,但一定与其人群的价值取向和生存理念息息相关,唯有开启民智,培养起“精气神”,才能让脱贫成果更持久与稳固。“精神的安放”与“脱贫的实现”的关系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人的意识只有实现与客观具体的统一,才具有目的性
②“脱贫的实现”要立足于转变观念、开启民智
③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正确意识能促进实践发展
④培养起“精气神”能发挥群众在脱贫中的主体意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