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8 道试题
1 .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利用“AI换脸”“AI换声”等虚假音视频,进行诈骗、诽谤的违法行为屡见不鲜。对此,国家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这表明对待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需要(     )
①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划出底线推动内容向上向善
②立足于发展过程中的局部问题,分类分级加强监管
③悉心保护新事物成长,在监管护航中释放技术红利
④出台行业管理办法,调整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2-29更新 | 408次组卷 | 33卷引用: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

2 . 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阅读相应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俄罗斯期间强调,各国都有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权利,世界上不存在高人一等的国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家治理模式,不存在由某个国家说了算的国际秩序,一个团结而非分裂、和平而非动荡的世界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习主席上述主张的哲学依据是(     
①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应该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③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④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2023年3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讲话提到,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征程难免遭遇坎坷,但前途终归光明。中国共产党愿继续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一道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进。这说明(     
①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②人类社会的发展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现代化进程在不断克服困难和挫折中不断推进
④新事物必定代替旧事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024-02-1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新泰第一中学老校区(新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政治试题
3 . 2023年10月31日,在第78届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上,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再次被写入会议决议。这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国际社会共同期待、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已得到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认同和支持。个别国家竭力抹黑和歪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完全是逆潮流而动,结局是注定失败的。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要用综合的思维方法看待国际社会
②立足关键部分,达到整体功能的最大化
③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④要根据中国的需要,建立和国际社会的具体联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 . 被子未叠放罚款10元,碗筷不洗罚款10元,蹲地用餐罚款20元……一份《新农村美丽乡村行动人居环境罚款标准》在网上流传,引发热议。有人指出,不管是改变“蹲地用餐”,还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都不能单兵突进,要坚持改善人居环境和移风易俗的大方向,也要以更大耐心去体察、理解和包容,政府部门、基层组织要多换位思考,而不是大包大揽、这管那管,更不能一言不合就罚款。材料中的观点告诉我们,移风易俗需要(       
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升人民群众文明水平
②立足部分群众合理性需求,正确处理移风易俗与保证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
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当地生活习俗与文明水平,尊重群众的选择
④突出政府部门的主体性作用,抓好氛围营造,注重实践养成,破旧立新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1-1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新泰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仿真模拟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大语言模型ChatGPT不仅是新一代聊天机器人的突破,也为信息产业带来巨大变革,但由此带来的学术造假、技术滥用、舆论安全等风险亦不容忽视。针对这些问题,专家认为,需要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对其边界加以管控,建立起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管理法规。对此,我们(   )
①要抓主要矛盾,看清科技发展的形势     
②应分清主流和支流,积极促进发展
③要把握矛盾特殊性,针对问题对症下药
④立足关键部分,以此推动整体的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寻根探源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一项由国家支持、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

首先是预研究,以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中原地区为时空范围,设置了“古史传说和有关夏商时期的文献研究”“上古时期的礼制研究”“古环境研究”等九个课题,提出了一个较为可行的探源工程实施方案。而后分多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运用考古学、古文字学、天文学、科技史等多个学科,初步探索中原地区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背景、原因、道路与特点;第二阶段扩展了第一阶段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第三阶段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与支撑研究、文物保护与展示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工作;第四阶段延续上一阶段的方案;第五阶段进行了整体上的结构调整,研究的重点转到区域文明化进程方面。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


(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知识,说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如何实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

◆创新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部署下,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不再“束之高阁”,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不再“尘土乱飘”,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也变得“生龙活虎”;网络、手机等对乡贤文化、村规校训、优秀家风、传统民俗等进行创造性转化。同时,随着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艺术、旅游等领域的项目对接与合作日渐增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能见度”也在不断地提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创造新时代中华文化新辉煌。


(2)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近8年来,沿江省市和中央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共识;强化重点领域污染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扎实推进大气和土壤污染防治,把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一江碧水向东流”美景重现;发展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创新驱动发展全面起势;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区域协同联动不断加强;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利用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态势加速形成。总的看,长江经济带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发展态势日趋向好。


结合材料,运用“把握世界的规律”和《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相关知识解锁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密码。
23-24高二上·广东佛山·阶段练习
8 . 广东省茂名市是世界最大的优质荔枝生产基地,全市有85%的农户从事荔枝产业。近年来,茂名打破荔枝的“应季”属性,对荔枝进行深加工,以冻干荔枝、荔枝糕点、荔枝酱为中间产品,以荔枝饮料、荔枝酒、荔枝醋为精深加工产品,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矩阵,实现了荔枝全产业链产值超110亿,促进了果农增收。这表明(       
①立足部分应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实践可以把事物的内部联系转化为外部联系
③人们能够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④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事物价值的实现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3-12-31更新 | 28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9 . 近年来,面对疫情冲击和相关国家的极限施压,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经济增速看似放缓,但依然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没有变。把握大势,洞察全局,方能明晰方向,坚定信心。这告诉我们(       
①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历史的统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洞察全局又要把握大势
③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对未来充满信心
④着眼于事物的整体,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分析经济向好之势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3-12-30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习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10 . 2023年9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与研究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指南》,呼吁各国政府通过制定法规、培训教师等,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有关人士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为人类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但也可能造成伤害和偏见。如果缺乏公众参与以及政府的必要保障和监管,人工智能就不能融入教育。”这表明对待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需要(       
①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划出底线推动内容向上向善
②立足于发展过程中的局部问题,分类分级加强监管
③悉心保护新事物成长,在规范监管中释放技术红利
④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调整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12-26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