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及其方法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诗歌,是诗题和诗句的统一体,“先赋诗”和“先立题”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创作路径。有些诗歌是即兴而作,诗人有感而发,赋诗之后再为其立一标题,有的诗歌则是因题而起,诗人先定立诗题,然后围绕题目构思诗歌的格律和内容,无论是“先赋诗而后立题”,抑或“先立题而后赋诗”,最终都指向诗题与诗句的契合。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知识,分析“赋诗”和“立题”之间的关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1月24日,福建省委书记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并中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

为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近年来福建省采取了系列举措。举措一:传承历史文化,赓续中华文脉。福建作为全国首个非遗三个名录系列大满贯的省份,不断加强数字化标准化采集、存储和利用,兼顾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举措二:倡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福建省文化企业十强、最具成长性文化企业榜单中,上榜企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引领广大文化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举措三:建设产业示范基地,引领特色发展。在福建的83个县(市、区),每个地方都至少有一个新时代特色文化示范基地,彰显“闽味”特色,有效盘活了当地文化资源。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知识,分析福建省上述举措对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的启示。
(2)闽台文化同根同源,两岸青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了在文化交流活动中让台湾青年了解更多的“闽味”特色“非遗”文化,某校团委拟拍摄一组微视频推广福建“非遗”文化。请运用不同的创新思维方法拟两条拍摄创意,并阐述采用该创意的理由。
2024-01-27更新 | 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部分地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学与人文传统、人文关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是探索事物的规律,是“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是“求善”。科学不能解决方向问题、价值观问题,人文不能直接解决科技问题,科学发现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这需要人文底蕴的涵养。中国科学院在“中国天眼”2021年重要成果发布会上发布了一段来自宇宙深处的“声波”触发了人们的想象与思考,科学与人文产生了奇妙的碰撞。事实上,从发现引力波到“看到”黑洞,从古生物探秘到现代基因突破,剖开层层专业术语就会发现,科学研究在增进人们知识的同时,还是人们认识世界、理解自身的桥梁。

艺术人文并不妨碍科学研究,往往还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许多科学家也是优秀的作家或艺术家。如今,现代学科高度分工,在科学、艺术两方面均取得高成就难度很大,可很多科学大师依然热爱艺术。爱因斯坦曾这样阐述艺术和科学的关系:音乐创造和物理研究的起源不同,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未知的探求。

当前,我们正走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探索未知奥秘,攻克“卡脖子”难题,都需要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

(1)结合材料一,并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应如何处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材料二   “空间站全面建成”,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几代中国航天人用了整整三十年,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任务。其中“神舟十五号”任务是202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六次飞行任务,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的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神舟十五号”任务既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

(2)结合材料二,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谈谈你对“‘神舟十五号’”任务既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的理解。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一个供给与需求相互影响、不断升级的过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解决供给侧和需求侧存在的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促使供给更充分地满足升级的需求、需求更高效地引领供给升级,形成供给与需求良性互动、相互匹配、动态平衡的局面。

我们当前面临的突出压力之一就是需求收缩,只有通过扩大内需,促进供需平衡,才能稳住宏观经济大盘。针对我国中长期扩大内需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强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通过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观的知识,说明如何推动供需平衡发展。
(2)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纲要》出台的必要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上海全市每日生活垃圾清运量接近2.6万吨,年均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900万吨。面对垃圾围城,上海需要一场“清剿战”。

2019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实施四年来,上海市完善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建立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在培养垃圾分类意识、养成分类习惯上下“绣花功夫”,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居民从垃圾分类中看到长远的生态效益,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截至2023年7月,上海市居住区(村)、单位垃圾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生活垃圾“三增一减”(干垃圾减少,其他三类垃圾增加)趋于稳定,源头减量率达3%。上海生活垃圾已全量无害化处理,实现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建成焚烧厂15座、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10座,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超过3.6万吨/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


(1)结合材料,运用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原理,说明上海市推动垃圾分类处理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阐释上海是如何成功推动垃圾分类的。

6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专家指出,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有内无外,也不是有外无内,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打造新发展格局,要牢牢把握国内大循环这个“主体”,以我为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绝不是关起门封闭运行,而是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通过挖掘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内外循环具体途径和办法,促使内外循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结合材料,用“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处理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的关系。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校外培训机构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学生的课外教育需求,另--方面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精力负担。针对上述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意见》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等要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重新审批,转为非营利性机构,严格控制学科类培训时间,严禁利用法定节假日开展学科类培训,等等。“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人们发现,学校的课后服务时间长了、内容多了、质量好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更多了,家庭作业少了,亲子陪伴时间多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更全面了。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说明国家出台“双减”政策的合理性。
2023-11-1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五县联合质检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9月,贵州茅台与某品牌咖啡推出的联名咖啡上架售卖。该饮品一经开售,单品首日销售额就突破了1亿元。该咖啡品牌和茅台都是在中国市场上具有极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该咖啡品牌作为咖啡行业的后来者,一直致力于打造具有创新性和差异化的产品,而茅台作为白酒行业的领军企业,其品牌价值和影响力不言而喻,两个强势品牌的强强联合,具有很大的话题性和市场吸引力。这款联名产品从口感和外观上都有所创新,将白酒的独特风味和咖啡的醇香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产品。两个品牌的联名效应为两家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联名咖啡走红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始终强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取得的成果令人振奋。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措施行之有效,既得益于论证和实施过程科学严谨,比如先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之后再全面推广,也充分彰显我们的制度优势。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经济特点等,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在生态环境领域取得显著成就,还在于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和举措。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说明中国绿色发展经验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当前国内外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对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经历了多次调整。发展格局调整的本质是基于国际国内矛盾和中国发展现实作出的长期战略选择。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独立自主完成了早期工业化原始资本积累,这一阶段主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

改革开放后,在国民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我国逐渐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国际大循环逐渐占主导地位。

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不确定性增加,我国适时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材料二   面对世界格局的深刻复杂变化,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双循环中,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国内大循环是主体,要求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并不是“闭关锁国”,而是为了更好融入并带动国际大循环。另一方面,国际大循环是支撑,通过国际大循环能够为国内大循环提供更大空间和更多动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格局调整的正确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应如何认识和处理好双循环之间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