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及其方法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以法为“盾”,守护未成年人清朗网络空间

2023年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7章60条,重点就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方面作出规定。

1.(多选)为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国家网信办在前期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起草了《条例(送审稿)》。司法部会同网信办反复研究修改,先后多次征求中央有关单位、地方人民政府意见,形成《条例(草案)》。这一过程体现了(     
A.唯物论要求的物质决定意识B.充分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意识能够决定事物发展
2.(多选)条例聚焦突出问题,结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和网络空间的规律特点,细化未成年人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的已有制度,提高了法律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A.规律是主观的,国家根据已有制度提高了可操作性
B.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规律
C.提高法律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3.(多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汇聚各方合力,形成良好社会氛围。条例规定了有关政府部门和学校、家庭、行业组织、新闻媒体等各方主体的责任,明确了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个人信息处理者、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者和销售者等的保护义务。这说明(     
A.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把握联系多样性
B.要立足整体,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C.部分居于主导的地位,各方责任都重要
4.将联系的特征与对其特征的描述连线。(以选择形式将对应的正确选项涂于答题纸)
联系的特征
特征的描述
①客观性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②普遍性B.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又都有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③多样性C.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条件性D.事物的联系可以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未成年人保护法》最早颁布于1991年,中间经过了2006年、2020年的两次修订,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从唯物论的角度来看,该法的修订的原因是(     
A.物质决定意识,《未成年人保护法》需要根据实际的变化做调整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事物,《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针对特定人群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
6.《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根据我国未成年网民不合理使用网络、网络违法及不良信息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问题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它将为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这体现的辩证唯物论哲理是(     
A.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B.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7.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A.发展要经历量变到质变,不断前进的过程
B.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不断健全
8.近年来,网络“双刃剑”作用日益明显,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拓展了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空间,同时也引发了网络成瘾、网络霸凌等问题。正确看待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应该(     
A.抓住主要矛盾B.抓住内部矛盾C.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9.网络为青少年拓展学习空间等有利的方面是_______(选填: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填空)
10.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网络成瘾和霸凌等弊端是_______(选填: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填空)
11.既然网络可能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不利影响,请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为何还要发展网络?
辨析正误:
12.新时代,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
13.人工智能可以按照指定要求完成绘画说明其具有能动创造性。(     )
14.在网络中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实践活动。(     )
15.网络世界网民意见各不相同,说明不存在真理性认识。(     )
2024-01-1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进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合格)考试政治试题

2 . 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

生产力迭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生引擎。抓住生产力转型升级的契机,就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1.(多选)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力。据此理解,新质生产力(多选)(     
A.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B.是对传统生产力的颠覆
C.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
2.(多选)“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生产力认识的新突破,我国曾经有学者提出过新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等概念,现在更进一步适应时代要求,把握新的发展形势,提出新质生产力,更加丰富了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人们对生产力的认识表明(     
A.概念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D.谬误与真理对立推动认识发展
3.有观点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开花结果。”这一观点符合下列哲学观点(     
A.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C.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在制定规划时,既要有共性的支持政策,又要根据企业诉求,设计个性化政策,做到“一企一策”。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这符合的方法论要求是__________
5.新质生产力是以产业升级为方向的生产力。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因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产业辐射面广等特点,使其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竞争的关键点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力量。但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不是绝对隔离绝缘的。传统产业不等同于落后产业,强调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也不是简单化地抛弃传统产业。这意味着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兴产业,高度依赖传统产业作为基础。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大、占比高,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兴未来产业,形成的新质生产力更具根植性。这意味着,以产业升级为导向,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是当前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结合材料,运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知识,说明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是当前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2023-12-3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外国语大学云间中学、进才中学、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复旦附中青浦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四校联考政治试卷

3 . 以法为“盾”,守护未成年人清朗网络空间

2023年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7章60条,重点就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方面作出规定。(以下简称《条例》)。

为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国家网信办在前期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起草了《条例(送审稿)》。司法部会同网信办反复研究修改,先后多次征求中央有关单位、地方人民政府意见,形成《条例(草案)》。条例聚焦突出问题,结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和网络空间的规律特点,细化未成年人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的已有制度,提高了法律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汇聚各方合力,形成良好社会氛围。条例规定了有关政府部门和学校、家庭、行业组织、新闻媒体等各方主体的责任,明确了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个人信息处理者、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者和销售者等的保护义务。

《条例》指出:国务院教育部门应当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并会同国家网信部制定未成年人素养测评指标;所有人不得通过网络、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等网络欺凌行为;监护人应当加强条例聚焦突出问题,结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和网络空间的规律特点,细化未成年人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的已有制度,提高了法律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高自身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新闻媒体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得诱导未成年人参与应援集资等网络活动,合理限制未成年人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等。

1.近年来,网络“双刃剑”作用日益明显,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拓展了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空间,同时也引发了网络成谜、网络霸凌等问题。正确看待网络与青少年的关系,应该(     
A.抓住主要矛盾B.抓住内部矛盾C.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2.《未成年人保护法》最早颁布于1991年,中间经过了2006年、2020年的两次修订,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修订体现唯物论的依据是(     
A.物质决定意识,《未成年人保护法》需要根据实际的变化做调整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事物,《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针对特定人群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
3.(多选)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这体现(     
A.量变与质变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
B.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并在不断健全
D.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4.综合学科内容,从“法治中国建设”和“全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角度,论述:如何以法为“盾”,守护未成年人清朗网络空间。
要求:
(1)综合运用所学内容概括“守护未成年人清朗网络空间”的路径,联系论题形成总论点;
(2)理论论证中论题、总论点、分论点内在逻辑一致,论述逻辑准确、连贯、完整;
(3)概括地引用第三题组所有文字材料进行事实论证,以充分支持分论点;
(4)准确使用思想政治学科术语;
(5)建议论述篇幅控制在400字左右。
2023-11-2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4 .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全面部暑、提出明确要求。

1.(多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以下认识正确的(     
制度理解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团结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
A.AB.BC.CD.D
2.(多选)2023年,全国政协增设了“环境资源界”,其成员包括环境资源领域的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全国政协这一重要调整(     
A.是时代之需,有助于促进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B.是民主之需,有助于人民政协履行参政议政的国家职能
C.是专业之需,有助于提升委员在环境资源领域建言资政的效率
D.是发展之需,有助于人民政协制定生态环保的相关法律
3.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立法法修正草案加入了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容,确保立法工作每个环节都能听到广大人民的声音,从而在立法过程中回应广大人民的诉求。
(1)全国人大代表审议通过立法法草案修改,行使了(     )
A.立法权B.决定权C.审议权D.提案权
(2)通过立法环节,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
A.确立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与我国国体相适应
B.体现出中国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
C.有助于保障我国人民享有广泛权利,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4.在旧区改造过程中,上海外滩街道宝兴居民区基层党组织创造了旧改群众工作“宝兴十法”,即一线工作法、精准排摸法、党员带动法、危中寻机法、平等交流法、循序渐进法、钉钉子法、换位思考法、组合拳法、经常联系法。
(1)(多选)这体现了党的(     )
A.科学执政B.民主执政C.依法执政D.依宪执政
(2)“宝兴十法”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下列匹配正确的是(     )
A.精准摸排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危中寻机法——矛盾分析法
C.循序渐进法——系统优化方法
D.组合拳法——一切从实际出发
5.当前,中国各地都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我国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实践形式。某班同学在思想政治课上交流“协商民主的具体样态”这一话题时,分享了如下事例,其中合理的是(     
同学甲北京冬奥会期间,共有1.8万多名赛会志愿者和20余万人次城市志愿者参与服务,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保障赛会顺利运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志愿精神的实质内涵。
同学乙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继续开设“部长通道”,部分列席会议的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现场接受采访,解读政策措施,回应社会关切。
同学丙某镇六百多年来兴盛的茶文化让“饮茶议事”成为小镇居民的传统,也促成了“人大代表谈心室”在茶楼里诞生。几年来,人大代表在茶馆里为群众办结300多件建议,修路筑渠、路灯维护等百姓关切事得以解决。
同学丁某村召开村民会议,讨论集体维修水塔事宜,到会113人,108人赞成。由于多数村民支持,该项目很快得到了通过。
A.甲、乙B.甲、丙C.乙、丁D.丙、丁
6.协商民主的具体形态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__________
7.结合材料(15题),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相关内容,分析协商民主如何保障人民当家做作主。
2023-11-2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校高一(1)班学生在学习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知识时,纷纷上网搜集材料,学以致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开创出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全新选择。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照搬西方国家的道路、制度、文化等)”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

材料二   2023年6月14日,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在北京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自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来,中国始终遵循《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精神,坚持把人权普遍性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潮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道路,为中国人权进步和国际人权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三   党的自我革命和党领导的社会革命是有机统一的。要“同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生活的官僚主义现象进行斗争”。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短板弱项,始终拿好“放大镜”“显微镜”,对各项工作系统扫描、全面体检,落实到人、具体到事,对“小问题”给予“大重视”,做到小事不放松、小节不忽视,及时发现和准确把握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在预警上做文章,在化解上下功夫,找到调查研究的“正确打开方式”。

材料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2022年3月,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海碳中心)获批设立。在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进程中,有些地方不顾经济发展,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只发展零碳产业,激进式、运动式“减碳”。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新要求:要树立“先立后破”的工作思路,纠正运动式“减碳”,平衡好经济稳定发展与碳减排有序推进。

材料五   近年来,我国各大盐碱地集中区遵循“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从自身的水盐条件出发,进行分类改造,唤醒“沉睡”的耕地资源。松嫩平原因季节性降雨不均,土地盐碱化严重,故采用培育耕层、以稻治碱、连通河湖的方法,涵养生态,沃土好水种出了优质稻。内蒙古河套灌区因大水漫灌,只灌不排,耕地出现次生盐碱化问题,但不同地块的盐碱化程度不同,故分别采用“留”“用”“改”方法,科学灌溉,解开了次生盐碱化症结。新疆地区盐碱地全年干旱少雨,于是推广有机肥还田,培育种植“吃盐植物”,收效同样明显。



【设计意图】基础检测(1--4):这部分选题考察学生对本课时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识别。达到到必备基础知识的简单、正确的再认和描述。

【设计意图】知识综合(5--7):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高考必备知识的综合性考察,同时也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概括能力。能对相关知识做辩证的比较,或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拔高训练(8--11):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学生高考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考察,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哲学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社会现象和某一观点做出分析、评析的能力,并能揭示其背后的哲学逻辑。

【设计意图】开放探究(12--14):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必备能力的的深度考察,答案不唯一,调度多种知识,观照学生思维个性,注重考查考生创新能力、发散思维。
1.简述矛盾同一性的知识。
2.矛盾基本属性是什么?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3.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4.矛盾的特殊性含义及其表现是什么?
5.从矛盾的角度,分析“双碳”工作中的“破”与“立”的关系。
6.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我国盐碱地与可耕地相互转化的条件。
7.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知识,谈谈党员干部如何找到调查研究的“正确打开方式”。
8.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为什么“党的自我革命和党领导的社会革命是有机统一的。”
9.有评论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崭新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此加以说明。
10.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11.运用矛盾同一性的知识说明旅游业的发展要如何协调平衡好经济稳定发展与碳减排有序推进的关系。
12.运用《哲学与文化》其他知识,就如何综合利用盐碱地提两条建议,并说明理由。
1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探究分析我国走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道路的合理性。要求:紧扣主题,不少于200字。
14.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的知识,探究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的。
2023-09-2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一题多问3.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6 . (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胜利的基础上,党中央及时部署和决策,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足富裕。这是“三农”工作心的历史性转移。

1.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______、为中华民族谋_______的初心使命。
2.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这突出体现的哲理是(     
A.认识事物性质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B.重视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C.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D.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有机统一
3.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了(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善于抓住事物本质
C.要坚持全面看问题D.要抓住重点和关键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在脱贫攻坚战中,广大党员干部每月不定期开展走访入户工作,与帮扶对象谈心交心,时刻了解他们的生活动态和思想状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壁垒作用。此举,体现了党的(     
A.政治领导B.组织领导C.思想领导D.依法领导
5.将下列我国的扶贫举措和对应的哲学原理进行正确连线:
(1)开发式扶贫,既扶贫又扶志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具有特殊性
(2)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3)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6.习近平同志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这一观点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1个)
7.回望4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从小岗村的“大包干”到十八洞村的“精准脱贫”,中国实现了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跨越,走出了一条“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的特色之路。新时代的中国,将继续沿着这一发展道路前行,创造新的辉煌。
运用所学内容,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道路的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