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语段阅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①大约夜里十点的时候,他看见了城市的灯火映在天际的反光。起初只能依稀看出,就像月亮升起前天上的微光。然后一步步地看清楚了,就在此刻正被越来越大的风刮得波涛汹涌的海洋的另一边。他驶进了这反光的圈子,他想,要不了多久就能驶到湾流的边缘了。

②现在事情过去了,他想。它们也许还会再来袭击我。不过,一个人在黑夜里,没有武器,怎样能对付它们呢?他这时身子僵硬、疼痛,在夜晚的寒气里,他的伤口和身上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在发痛。我希望不必再斗了,他想。我真希望不必再斗了。

③但是到了午夜,他又搏斗了,而这一回他明白搏斗也是徒劳。它们是成群袭来的,朝那鱼直扑,他只看见它们的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还有它们的鳞光。他朝它们的头打去,听到上下颚啪地咬住的声音,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了鱼使船摇晃的声音。他看不清目标,只能感觉到、听到,就不顾死活地挥棍打去,他感到什么东西攫住了棍子,它就此丢了。

④他把舵把从舵上猛地扭下,用它又打又砍,双手攥住一次次朝下戳去。可是它们此刻都在前面船头边,一条接一条地蹿上来,成群地一起来,咬下一块块鱼肉,当它们转身再来时,这些鱼肉在水面上发亮。

⑤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撕咬起来,他知道这下子可完了。他把舵把朝鲨鱼的脑袋抡去,打在它咬住厚实的鱼头的两颚上,那儿的肉咬不下来。他抡了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见舵把啪地断了,就把断下的把手向鲨鱼扎去。他感到它扎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再把它扎进去。鲨鱼松了嘴,一翻身就走了。这是前来的这群鲨鱼中最末的一条。它们再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了。

⑥老人这时简直喘不过气来,觉得嘴里有股怪味儿。这味儿带着铜腥气,甜滋滋的,他一时害怕起来,但是这味儿并不太浓。

⑦他回到船艄,发现舵把那锯齿形的断头还可以安在舵的狭槽里,让他用来掌舵。他把麻袋在肩头圈好,使小船顺着航线驶去。航行得很轻松,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他此刻超脱了这一切,只顾尽可能出色而明智地把小船驶回他家乡的港口。夜里有些鲨鱼来咬这死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饭桌上捡面包屑吃一样。老人不去理睬它们,除了掌舵以外他什么都不理睬。他只留意到船舷边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小船这时驶来多么轻松,多么出色。

⑧船还是好好的,他想。它是完好的,没受一点损伤,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更换的。

⑨他感觉到已经在湾流中行驶,看得见沿岸那些海滨住宅区的灯光了。他知道此刻到了什么地方,回家是不在话下了。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1.文中老人在与鲨鱼搏斗时面临着哪些困难?请简单地归纳出来。(至少三点)
_________
2.作者把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
3.文中花大量笔墨描写鲨鱼的作用是(   
A.以鲨鱼之多表现老人的坚定,以鲨鱼之凶猛突出老人的坚韧和无畏。
B.表现鲨鱼的数量之多以及鲨鱼的凶猛。
C.表明老人在与鲨鱼搏斗中已经筋疲力尽,即将油尽灯枯。
4.老人虽然打退了前来抢夺他战利品的鲨鱼,但最终拴在船头的猎物(大马林鱼)被吃光了,只剩下一副鱼骨头。对于这个结局,你是否认为老人很倒霉、很不幸?为什么?
__________
5.文章中最有哲理,可以作为座右铭的一句话是哪句?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别人习作——我会读。

他的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面孔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嘴里不停地说:太美了!真是太美了!他根本没听见周围喧闹的声音,整个世界对他来说好像都消失了。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他痴痴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座雕像……

1.作者成功地运用了_______描写、______描写和_____描写,写出了他______
2.“太美了!真是太美了!”突出了_______;“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突出了________
2023-03-21更新 | 150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 10 习作训练
21-22五年级下·陕西西安·期末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理解。

威尼斯的小艇(节选)

①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②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③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选文第①段中加点的两个“总能”说明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③段中画“ ”的部分主要写出了景物的________________(动态   静态)美,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画“﹏﹏﹏”的部分与船夫的驾驶技术没有关系,可以删去。你认为这样的观点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喜欢威尼斯的小艇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2-17更新 | 230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16 课内阅读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4 . 单元类文阅读。

爱丽丝漫游奇境(节选)

突然,砰的一声,她掉到了一堆枯枝败叶上——总算掉到底了。

爱丽丝一点儿也没摔坏,她立即站起来,向上看看,黑洞洞的;朝前一看,是个很长的走廊,她又看见那只白兔正急急忙忙地朝前跑。这回可别错过时机,爱丽丝像一阵风似的追了过去,但是当她赶到拐角时,兔子却不见了。她发现自己是在一个很长很低的大厅里,屋顶上悬挂着一串灯。

大厅四周都是门,全都锁着,爱丽丝从这边走到那边,推一推,拉一拉,每扇门都打不开,她伤心地走到大厅中间,琢磨着该怎么出去。

突然,她发现了一张三条腿的小桌,桌上摆了一把很小的金钥匙,爱丽丝一下就想到这钥匙可能是哪个门上的。可是,哎呀,要么就是锁太大了,要么就是钥匙太小了,哪个门也用不上。不过,在她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刚才没注意到的一个低帐幕后面,有一扇约十五英寸高的小门。她用这个小金钥匙往小门的锁眼里一插,太高兴了,正合适。

爱丽丝打开了门,发现门外是一条小走廊,比老鼠洞大不了多少,她跪下来,顺着走廊望出去,见到一个从没见过的美丽花园。她多想离开这个黑暗的大厅,到那些美丽的花圃中去玩呀!可是那门框连脑袋都过不去。“唉,我多么希望缩成望远镜里的小人哪(爱丽丝常常把望远镜倒着看,一切东西都变得又远又小,所以她认为望远镜可以把人放大或缩小),我想自己能变小的,只要知道变的方法就行了。”你看,一连串稀奇古怪的事,使得爱丽丝认为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了。

看来,守在小门旁没意思了,于是,她回到桌子边,希望还能再找到一把钥匙,至少也得找到一本教人变成望远镜里小人的书,这次,她发现桌上有一只小瓶。这小瓶刚才确实不在这里,瓶口上系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印着两个很漂亮的大字:喝我。

说“喝我”倒不错,可是聪明的小爱丽丝不会忙着去喝的。“不行,我得先看看,上面有没有写着‘毒药’两个字。”因为她听过一些关于孩子们怎样被烧伤、被野兽吃掉,以及其他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还有,爱丽丝不会忘记:如果喝了写着“毒药”瓶里的药水,迟早会受害的。

然而瓶子上没有“毒药”字样,所以爱丽丝冒险地尝了尝,发现很好喝,便一口气把它喝光了。

“多么奇怪的感觉呀!”爱丽丝说,“我一定变成望远镜里的小人了。”

的确是这样,现在她只有十英寸高了,她高兴得眉飞色舞,自己可以到那个可爱的花园里去了。不过,她又等了几分钟,看看会不会继续缩小下去。想到这点,她有点不安了:“究竟会怎么收场呢?或许会像蜡烛的火苗那样,全部缩没了。那么我会怎么样呢?”

过了一小会儿,好像不会再发生什么事情了,她决定立刻到花园去。可是,她走到门口,发觉忘拿了那把小金钥匙。再回到桌子前准备再拿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够不着钥匙了。她只能通过玻璃桌面清楚地看到它,她尽力攀着桌腿向上爬,可是桌腿太滑了,她一次又一次地溜了下来,弄得她精疲力竭。于是,这个可怜的小家伙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起来,哭是没有用的!”爱丽丝严厉地对自己说,“限你一分钟内就停止哭!”她经常爱给自己下个命令,有时甚至把自己骂哭了。

不一会儿,她的眼光落在桌子下面的一个小玻璃盒子上。打开一看,里面有块很小的点心,点心上用葡萄干精致地嵌着“吃我”两个字。“好,我就吃它,”爱丽丝说,“如果它使我变大,我就能够着钥匙了;如果它使我变得更小,我就可以从门缝下面爬过去,反正不管怎样,我都可以到那个花园里去了。因此无论怎么变,我都不在乎了!”

——译文有删改

1.【理解词语】题目中的“漫游”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梳理情节】默读节选的片段,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3.【理解句段】读句子,体会爱丽丝遇到的困难,并运用《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中学到的思考方法,替爱丽丝进行乐观的思考,照样子写一写。
坏处好处
我掉到了一堆枯枝败叶上,而且掉到底了。但是我还活着,没有摔死,还能继续追寻兔子的踪迹。
要么就是锁太大了,要么就是钥匙太小了,哪个门也用不上。_______
如果喝了写着“毒药”瓶里的药水,迟早会受害的。喝光了药水,勇敢地去冒险,去尝试,才有了后面精彩的经历。
哭是没有用的!_______
4.【评价人物】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爱丽丝具有(         )的性格特点。(多选)
A.有强烈的好奇心B.冲动、鲁莽C.冷静、理智D.善于思考
5.【交流话题】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类似的书或生活中的哪些人?那本书或那个人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
2023-02-15更新 | 231次组卷 | 2卷引用: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外国名著”主题阅读专项训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2-23六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5 . 对比阅读课文《青山不老》与《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责任》,完成练习。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责任

汽车蜿蜒盘旋,渐入青山深处。今年全国两会前,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马不停蹄,在重庆市江津区翻山越岭,调研土壤质量变化。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谢德体一直心心念念的就是保护青山、保护土壤。我国西南地区山多地少,耕地坡度大、产量低,机械化程度低,制约农业发展。同时,一些坡地未被良好利用,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其实梯田比坡地更能保护水土,适度发展农业和保护土壤可以兼顾。”谢德体建议把坡耕地整修成水平梯田,进行宜机化改造,既能开发更多耕地,又能更好保护土壤。

留住土壤,还要净化土壤。谢德体认为,防治土壤污染要尊重客观规律,强调分类施治。对污染较重的土壤,不再种植粮食、蔬菜,改种花卉苗木等观赏性作物。

如今,谢德体足迹遍布重庆乃至西南地区。“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大的责任。在重庆,只要能叫得上名字的山,我基本都跑过了。”谢德体说。今年全国两会,谢德体带来了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建议。

(选自中国经济网   作者:刘新吾、常钦 网传时间: 2021-03-10)

1.根据文本内容,填空。
《青山不老》中的老人与《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责任》中的谢德体他们都对青山有着不解之缘。老人用一生_________了绿洲,堪称了不起的奇迹;而谢德体为_________青山,_________土壤而马不停蹄地奔波。虽然他们身份不同,老人是 _______________,而谢德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他们改造环境,造福人类的目标是一致的。他们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与青山同在。
2.《青山不老》中的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奇迹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
3.《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责任》中谢德体为防治土壤污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心里是怎么想?又是怎样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老人与谢德体的事迹,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1-30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专项训练
22-23三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课外片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一天,我独自来到公园游玩。当我沿着石径小路往前走,迎面看见的是秋姑娘送给人们的最好礼物-菊花。这些美丽的菊花形状多样:有的大如绣球,有的花虽小却多如繁星,有的像圆球合抱,有的像一朵蒲公英,有的像狮子滚绣球,有的像悬挂的瀑布飞流直下,还有的像节日的焰火、像美丽的珊瑚,在微风中婀娜多姿……菊花的颜色五彩缤纷:红的似火,粉的像霞,黄的胜金,白的如雪……菊花旁边是一棵棵的一串红,火红火红的花朵整齐地排列在茎上,像一串串小鞭炮,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鲜艳可爱。右边是一排排的青松,叶子显得十分苍翠。在阳光下,更加郁郁葱葱,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时,我闻到了一阵桂花的香味。“真香呀!”我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我急忙向飘出香味的地方走去。只见一棵桂树上那一朵朵香气扑鼻的小黄花遍布树枝,就像缀(zhuì)满一簇簇金黄色的小珍珠。

1.秋姑娘送给人们的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A.菊花B.一串红C.桂花D.青松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菊花的?(          )(多选)
A.形状B.香味
C.大小D.颜色
3.选段中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        
A.时间变化B.事情发展
C.游览顺序D.总述与分述
4.“青松叶子显得十分苍翠,在阳光下,更加郁郁葱葱,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中的“旺盛”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抓住菊花来重点观察,表达出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你能写出有关菊花的诗句吗?
题目:____
作者:_____朝代: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1-30更新 | 157次组卷 | 2卷引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阅读专项训练
22-23六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城市的标识(节选)

张抗抗

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

假如你在一个傍晚被掳掠到某地,你被关在一所封闭的房间里,仅仅依靠视线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你根本无法辨别自己的所在之处。你会发现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彼此之间竟然是如此相像。

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楼角那儿,从太阳升起来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

你知道那是一棵香樟树,北方没有香樟树,它立于江南,是杭州的标识。

后来你看见了一排树,整整一条街的两侧,宽大茂密的树叶,如一条长廊遮挡了阳光,马路被灰黑色的图案覆盖了,那是树叶的光影。你明白你是在南京,但也许是上海。全程遍布蔚为壮观的法国梧桐,就像一排排绿色的盘扣,将城市偌大的袍子扣紧了。

你看见了,街中央有一座绿色的小岛,垂挂着浅褐色的流苏样密密的枝条,构成一片完整的森林:那是榕树——你在福州或是广州。你看见婀娜苗条的椰树——你是在海口。你看见街边重重叠叠挺拔苍劲的油松——那是在长春。你看见一种树冠修整成一个圆球的矮树,那样的玲珑精致,那是你从未见过的圆冠榆——那是新疆喀什市特有的标识。

我们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也许有一天,树将成为城市的灵魂。

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吧,那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了。

1.树不仅是城市的_______ ,更将是城市的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旨是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表达作者对自然的崇尚。
B.不要因现代文明而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
C.要爱护树木,这样我们生活的环境才会更美好。
D.城市与城市之间唯一的区别是树。
3.用“——”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4.作者列举我国城市所具有的树木的品种的目的是(       
A.突出树木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在任何城市都能生长
B.说明树木的生存范围广
C.显示出我国不同城市的不同风貌,流露出骄傲自豪之情
D.突出树是每座城市不可置换的标识
5.作者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像多胞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短文内容,请归纳出树对城市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1-30更新 | 156次组卷 | 2卷引用: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专项训练
22-23三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与欣赏。

下雪的声音(节选)

金波

你听过下雪的声音吗?

下雪的声音是微弱的,微弱得几近无声。但是,如果你屏气凝神,还是会听到的。

那是怎样的一种声音啊!

像春风拂面而过的声音吗?不,春天来了,倏忽又去了;下雪的声音却是贴着你的耳畔,和你亲近着。

像小鸟展翅飞逝的声音吗?不,鸟儿永远是急匆匆的;雪花旋转着舞姿翩翩而至,袅袅婷婷,你必然会听到那伴舞的音乐了。

当你面对满天的玉片银屑纷纷扬扬飘落的时候,当你面对披着明净雪色的山野的时候,你似乎就会听到下雪的声音。

下雪的声音,好像有至亲好友窸窸窣窣地走来,伏在你的耳边窃窃私语,告诉你一个欣喜的消息。

下雪的声音,好像慈母的呵护,她用柔暖的胸怀拥着你。

啊,下雪的声音,与其以耳倾听,不如以心感受。

1.文中加点的满天的玉片银屑”指的是(    
A.雪花B.树叶C.玉片D.银屑
2.如果要给文中“好像有至亲好友窸窸窣窣地走来”中的“窸窸窣窣”换一个词,下列哪个词语最合适(    
A.偷偷摸摸B.蹦蹦跳跳C.匆匆忙忙D.轻轻悄悄
3.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鹅毛般的大雪从空中飘落下来。
B.下雪的声音,好像有至亲好友窸窸翠窣地走来。
C.当你面对披着明净雪色的山野的时候,你似乎就会听到下雪的声音。
4.下雪的声音不像“春风拂面而过的声音”因为_______________;也不像小鸟展翅飞逝的声音”,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雪的声音微弱得几近无声,我们怎样才能听到呢?(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喜欢下雪的声音吗?请说说理由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1-30更新 | 220次组卷 | 2卷引用: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专项训练
22-23四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人是微生物群居体(节选)》,完成习题。

人是微生物群居体(节选)

①你相信吗?你体内的大多数细胞并不是你自己的,甚至也根本不是人类的细胞,它们是细菌。我们的脚趾(zhǐ)上有肉眼看不见的线状真菌在生根发芽,我们腹部有重达1千克的细菌,我们的身体是由人类细胞、真菌、细菌和病毒组成的混合体,可以被看作是超个体或微生物群居体的一个最好例子。

②最近,伦(lún)敦(dūn)大学的科学家提出了上述观点,并阐(chǎn)述了人体内这些微生物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他们说,在我们的身体内,存在500多种不同种类的细菌,这些细菌组成了100万亿个细胞,外来的细胞大大超过了我们体内自身的细胞,我们自身的细胞只有几万亿个,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体内的基因大部分来自细菌。

③幸运的是,虽然这些细菌在分享我们的食物,但它们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实际上,细菌通常对我们的身体是有益的,它们通过与我们的免疫()系统紧密合作,帮助我们抵()御()疾病的侵扰。这项研究的负责人说:“我们已经知道某些时候很多疾病是由包括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引发的,生物群居体这个概念能帮助我们理解疾病的过程。”他相信这个方法运用于心脏病、某些癌(ái)症,甚至于一些神经疾病的研究。

1.人体大部分基因来自什么?(     
A.细胞B.真菌C.细菌D.病毒
2.以下观点哪些不是伦敦大学的科学家提出的观点?(     
A.人的身体是由人类细胞、真菌、细菌和病毒组成的混合体。
B.外来细胞超过了我们体内的细胞,自身细胞只有几万亿个。
C.人体内的细胞、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是相互作用的。
D.细菌在分享我们的食物,但这些细菌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
3.第③段中“分享”一词能否换成“吞噬”“抢夺”等词语?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状状提出了几个问题,请你给问题分类。
①这篇说明文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②为什么说我们体内的基因大部分来自细菌?
③人体内这些微生物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④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启发?
(1)针对文章内容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
(2)针对文章写法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
(3)针对启示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
A.②③        B.①        C.④
5.文中提到的“细胞”是什么?如果你无法解释,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1-30更新 | 302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阅读专项训练
22-23五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孟姜女哭长城》,完成习题。

孟姜女哭长城(节选)

丈夫被抓走之后,孟姜女放心不下,就一连几夜为丈夫赶做寒衣,要亲自去长城寻找丈夫。她爹妈看她那执拗的样子,拦也拦不住,就答应了。

孟姜女整理好行装,辞别了二老,踏上了寻夫之路。饿了,啃口凉饽停;渴了,喝口凉水;累了,坐在路边歇歇脚。有一天,她问一位打柴的白发老伯伯:“这儿离长城还有多远?”老伯伯说:“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是幽州,长城还在幽州的北面。”孟姜女心想:“就是长城远在天边,我也要走到天边找我的丈夫!”

孟姜女刮着风也走,下着雨也走。一天,她走得精疲力竭,浑身发冷。她刚想歇歌脚,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苏醒过来,才发觉自己躺在老乡家的热炕头上。大娘给她下了热汤面,煮了姜水,她千恩万谢,感激不尽。她出了点汗,觉得身子轻了一点,就挣扎着起来继续赶路。大娘眼含着泪花拉着她说:“我知道你找丈夫心切,可你身上热得像火炭一样,我能忍心让你走吗?你再看看你那脚,都成了血疙瘩了,哪还是脚呀!”孟姜女在大娘家又住了两天,病没好利索就又动身了。大娘一边掉泪,一边嘴里说着:“这是多好的媳妇呀!老天爷呀,你行行好,让他们夫妻团聚吧!”经过千辛万苦,孟姜女终于到了修长城的地方。

1.《孟姜女哭长城》是四大民间故事之一,下列选项中不是民间故事的是哪一项?(     
A.《牛郎织女》B.《梁山伯与祝英台》C.《白蛇传》D.《西游记》
2.最能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哪一项?(     
A.孟姜女把长城哭倒了。B.孟姜女去长城寻夫。C.孟姜女离家出走。
3.对孟姜女的评价最准确的是哪一项?(     
A.为了寻夫不顾一切,丝毫不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心上。
B.非常勇敢,什么困难都不怕。
C.特别执着,为了目标勇往直前。
2023-01-30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专项训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