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 《新序》(《战国策》整理)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3 题号:1728252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櫜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欤?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注】①文信侯:吕不韦。②武安君:白起。③应侯:范雎(j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B.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C.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D.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文中是人质的意思。古代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国家作为保证,叫“质”或“质子”。
B.孰与,意思是“与……相比,谁更”,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与”的含义相同。
C.“请因孺子”与“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因”的用法与意义相同。
D.币,古人指礼物、财物,“应具币”与《屈原列传》中“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中“币”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请张唐到燕国做相国,张唐认为自己要到燕国去,必然经过赵国,那时一定会被赵国捉住,所以他推辞了,这令文信侯不高兴。
B.武安君在秦国对外战争中,为秦国夺取了不计其数的城邑,但在是否攻打赵国上与文信侯意见不一致,就被绞杀在咸阳城外。
C.甘罗见到张唐,以武安君和张唐、应侯与文信侯作比较,让张唐认识到拒绝文信侯的利害关系,成功说服张唐主动接受使命。
D.赵王割五座城池给秦国以扩大河间的地盘,是因为甘罗许诺割城后,秦国就会让燕太子回去,与燕断交,转而与赵国一起攻打燕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2)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
5.文信侯与甘罗都要从赵国得到土地,但做法不同,请简要概述。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于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有谅毅者,辨士也,大王可试使之。”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丞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西行之,无所敢疑。”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凰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敞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毁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有删改)

【注】①赵王,指赵惠文王。后文的赵豹、平原君,是赵王的两个弟弟。②秦王,指秦昭王。后文的叶阳君、泾阳君,是秦昭王的两个弟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B.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C.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D.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君,寡德的君主,这是古代臣民对其他国家的人谦称自己的国君。
B.“愿大王无绝其欢”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C.若,如果,与“而自令若是”(《屈原列传》)中的“若”字含义不同。
D.受命,文中指讨个公道,是一种委婉的说法;现在则用来指接受命令或任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攻打魏国,夺取了魏国的宁邑,可借此控制齐国、赵国,诸侯都去祝贺,赵王也派人去祝贺,可使者往返三次都没有得到接见,赵王对此很担心。
B.赵王身边的人认为,使者三次前往秦国却得不到秦王的接见,这一定是派出的人不得力的缘故,于是推荐能言善辩的谅毅,请赵王派他前去试试。
C.谅毅到达秦国后上书说:赵王派来祝贺的使者三次都得不到秦王的接见,如果使者没有罪过,希望不要断绝两国的友好;如果使者有罪过,愿闻其详。
D.秦王说,只有赵国的官吏百姓都听他的话,才肯接受赵国的祝贺。在得到肯定答复后,秦王接见了赵国的使者,还要求赵国杀死赵豹和平原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臣之来,因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
(2)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2023-02-15更新 | 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之,荆轲顾笑武阳,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之列                         比:并,列。
B.尽失其                            度:法度。
C.惶急不知所为                  卒:最终。
D.秦王复击八创            被:表被动。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持千金资币物          愿大王稍假借
B.不敢兴兵拒大王       必得约契报太子也
C.右手持匕首揕之       秦王还柱
D.而以手共搏之          引其匕首提秦王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示例相同的一项是
示例:封,燕王拜送于庭
A.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
B.荆轲顾笑舞阳,为谢曰
C.自引而起,
D.倚柱而笑,踞以骂
4.下列对原文内容和写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物描写生动。两次描写荆轲的笑,“顾笑舞阳”,表现了荆轲的从容机智;“倚柱而笑”,表现了荆轲的自我解嘲。
B.情节节奏与句式长短密切关联。于情节紧张处多用两字或三字短句;而于情节舒缓处,句子则相对比较长。
C.叙事笔法灵活多变。在铺叙荆轲追杀秦王的紧张情节中,补充交代秦国相关法令及其影响,使情节逻辑更加严密。
D.叙事波澜起伏。从秦武阳当庭色变恐惧,到荆轲图穷见;从荆轲一击不中,到秦王剑坚难拔,意外迭出,引人入胜。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020-01-16更新 | 3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之,发图,图穷而匕首。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奉樊於期头                         函:盒子。
B.北蛮夷之鄙人                                鄙人:粗鲁、地位低下的人。
C.自引而起,                            绝:断绝,挣断。
D.剑,故不可立                            坚:坚固、锋利。
2.选出与“秦王还柱而走”中的“还”用法不同的一项(     
A.秦武阳色变B.轲既取图
C.图穷而匕首D.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3.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左右欲兵之B.诸郎中执兵
C.不得持尺兵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5.请简要概括文段中荆轲的形象特点。
2021-10-31更新 | 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