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遗传与进化 > 遗传的基本规律 > 基因的分离定律 > 分离定律综合问题分析(异常现象分析)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6 题号:10100728
某种线虫只有雄性(常染色体数目为10条,性染色体只有1条X,表示为XO)和雌雄同体(常染色体数目为10条,性染色体为XX)两种类型。雄性可使雌雄同体受精,雌雄同体可自体受精,但雌雄同体之间不能杂交。其2号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决定其身体细长或短粗(相关基因用B和b表示),显隐性未知;另一性状的野生型对突变型为显性(相关基因用D和d表示),基因位置未知。为研究该线虫的遗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

线虫杂交组合

F1

雄体

雌雄同体

雄体

表现型及数量

雌雄同体

表现型及数量

1

细长野生型

短粗突变型

细长突变型236

短粗突变型227

细长野生型232

短粗野生型235

2

细长突变型

细长野生型

细长野生型281

短粗野生型138

细长野生型277

短粗野生型142

3

细长突变型

短粗野生型

细长野生型132

短粗野生型137

细长突变型126

短粗突变型131

细长野生型133

短粗野生型141

细长突变型122

短粗突变型130


注:上述杂交实验均未发生雌雄同体线虫的自体受精过程。
(1)该线虫身体细长由基因_______控制;D和d基因位于_______染色体。
(2)实验2所得F1的雄体、雌雄同体中身体细长:短粗均接近2: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实验3的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从实验3的F1中选取细长野生型雌雄同体自体受精,子代中细长突变型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
(3)若仅考虑D和d控制的这一性状,将突变型雌雄同体与野生型雄体混合培养,则F1的表现型有_______。从F1选出表现为野生型的个体,另行单独培养并获得子代,请用遗传图解表示该过程_______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果蝇的正常眼基因(E)对无眼基因(e)为显性,位于第4号染色体上。第4号染色体多一条或少-条(如下图)的个体可以生活,而且能够繁殖,分析回答:

(1)染色体数目正常的无眼果蝇与正常眼纯种果蝇杂交,F1自交所得F2果蝇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染色体数目正常的无眼果蝇与第4号染色体单体的正常眼果蝇杂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探究某第4号染色体三体正常眼果蝇的基因型,可让其与染色体数目正常的无眼果蝇杂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①若子代全为正常眼,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③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2019-03-05更新 | 156次组卷
非选择题-实验题 | 较难 (0.4)
【推荐2】野生型小鼠体型正常(由A基因控制),突变型小鼠表现为侏儒(由a基因控制),A、a为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研究者将纯合野生型雄性小鼠与突变型雌性小鼠进行交配,F1小鼠均表现为野生型,F1雌雄小鼠相互交配得F2。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理论分析,F2小鼠的表现型及比例应为__________
(2)实验结果表明,F2小鼠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1:1。研究发现,F2杂合小鼠染色体组成与表现型的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在配子形成时来自某亲本染色体上所携带的基因需要打上表达的“印迹”才能表达。据图推测,小鼠表现型是由_________(“父方”或“母方”)染色体上的基因被打上表达的“印迹”所决定。
(3)由亲代经F1繁殖获得F2的过程中,已被打上的表达“印迹”__________(“能”或“不能”)被“擦除”,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现有一雄性侏儒鼠,请设计杂交实验判断其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雌雄小鼠中均有AA、Aa、aa基因型个体30只、60只和10只,让这群小鼠随机交配,后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12-04更新 | 260次组卷
非选择题-实验题 | 较难 (0.4)
【推荐3】拟南芥(2N=10)属于十字花科植物,自花传粉,被誉为“植物界的果蝇”,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学研究。
(1)科研人员从一批经过诱变处理的野生型纯合拟南芥中筛选出一株突变株,为探究突变性状的显隐性,研究者将突变株与野生型植株杂交,若F1______,则突变性状为显性;若F1______,则突变性状为隐性。
(2)拟南芥雄性不育系在植物遗传学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某实验室分离到两组纯合雄性不育拟南芥株系N和株系R,两种株系的不育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均为隐性突变所致。研究表明株系R经低温处理可恢复育性。请利用株系N、R设计杂交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推断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相应结论)。
(3)拟南芥的A基因决定雄配子育性,A失活会使雄配子育性减少1/3;B基因存在时种子萌发,但在种子中来自亲代母本的B不表达。研究者将某种抗性基因插入野生型植株(AABB)的A或B中,获得了“敲除”A基因的抗性植株甲(表示为AaBB)和“敲除”B基因的抗性植株乙(表示为AABb)。
①进行杂交实验:甲(♂)×乙(♀),则所结种子中,基因型为AaBb的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可萌发的种子萌发后抗性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
②为了探究基因A、B所在的位置,让①杂交实验所得子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发现后代种子中可萌发种子占2/5,且萌发后抗性植株占100%,由此推断野生型植株中A、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______,因为在此情况下,AaBb植株产生的雌、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分别是______,而种子中来自雌配子的B基因不表达,后代种子中可萌发种子占2/5,且萌发的植株含有______基因,都表现出抗性。
2023-01-14更新 | 80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