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遗传与进化 > 生物的进化 >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9 题号:10800375
某地蝽蟓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蟓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

(1)蝽蟓通过长而锋利的喙,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____________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____________的结果,蝽蟓____________(填“是”或“否”)发生了进化。
(3)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____________。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可提供进化的____________,果皮较薄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上述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____________的结果。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1】(1)在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______,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下面是对一块棉铃虫成灾区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处理的实验结果曲线:

①从实验结果看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______的结果。
②在这里杀虫剂是外在的环境因素起选择作用,内在因素是甲虫本身就存在的______变异类型。
③甲虫抗药性增强是通过甲虫与农药之间的______来实现的。
2019-12-27更新 | 78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2】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个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研究中。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______的一群生物。物种a的两个种群a1和a2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不能发生基因交流,这种现象叫做______
(2)由于食物和栖息条件上不相同,a1和a2发生的突变和______可能不同,通过_______保留下来的基因也不相同。久而久之,a1和a2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导致b和c出现______,从而进化出b和c两个物种。
(3)在此过程中,不论a1和a2,都是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得以保存和积累,从而使控制有利变异的______提高,导致生物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由此可见,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
(4)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的基因型,令其自交,则自交子一代后,该种群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
2022-07-12更新 | 63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3】在自然条件下,胡杨在幼苗时期全部为条形叶,随着树龄增长,在同一株树上自下而上会逐渐出现条形叶、卵形叶和锯齿叶。在最适温度及大气CO2浓度下测得数据如下:
 净光合速率(μmol·m-2·s-1光补偿点(μmol·m-2·s-1光饱和点(μmol·m-2·s-1呼吸作用(μmol·m-2·s-1叶绿素a/b
卵形叶17.47188128912.314.337
锯齿叶16.54206642603.084.397
条形叶12.56142825421.383.996

注:光饱和点为光合速率不再随光强增加而增加时的光照强度;光补偿点为光合固定CO2与呼吸释放CO2等量时的光照强度;叶绿素b对荫蔽条件下占优势的漫射光的吸收力大于叶绿素a。
(1)从进化的角度分析,胡杨林具有特殊的适应干旱机制是______的结果。
(2)据表可知,当光照为1881μmol·m-2·s-1时,锯齿叶的光合作用主要受_______(答出两点)等外界因素的限制。
(3)同一棵植株出现三种叶型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
(4)据表中数据分析,条形叶分布在胡杨下部的理由为:①_________;②_______
2023-03-06更新 | 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