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生物与环境 > 种群和群落 > 种群 > 种群数量的变化 >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107 题号:16150643
生态学家高斯曾在实验室里做这样的实验:他将两种草履虫,即有尾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培养在容器中,各给以细菌作食物,不久两种草履虫分裂繁殖并和细菌数量达到平衡。但是如果把两种草履虫放在同一培养皿中,给以细菌混合培养,16天后,结果如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是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高斯实验结果的原因,生物学上称这种现象是什么?______________
(3)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个体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生物因素间的关系将由_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__
(4)如果在自然界中,两种草履虫生活在同一环境里,是否会发生与高斯实验相同的结果?_____________。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易 (0.85)
【推荐1】回答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相关问题:
Ⅰ.下图为小明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__,③表示____________
(2)利用方法②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该种群密度。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____________(填“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
Ⅱ.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4)b~f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该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
(5)三类植物在b~f段的增长方式近似于____________型曲线。
(6)与cd段相比,ef段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
2021-01-15更新 | 223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易 (0.85)
【推荐2】1859年,托马斯•奥斯汀从欧洲带了24只野兔来到澳大利亚。一个世纪之后,野兔的数量已经蹿升至6亿只,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为了消灭兔子,澳大利亚引进了兔子的天敌--狐狸。但是狐狸更喜欢吃行动相对迟缓的本地有袋类动物。最后又引进了黏液瘤病毒,才有效地控制了野兔的数量。回答问题:
(1)野兔刚进入澳大利亚,由于气候适宜、食物充足且没有敌害,此时野兔的种群数量呈______ 型增长。
(2)牛羊、狐狸、黏液瘤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分别是______
(3)在野兔的原产地欧洲,野兔与其天敌的数量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______
(4)在引入黏液瘤病毒之前,澳大利亚政府也曾采用播撒毒药的方法进行过兔灾的防治,但是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其原因是毒药对兔群具有______ 作用,使兔群中______ 不断升高,进而使兔群发生进化。
(5)在野兔入侵的过程中,澳大利亚一些特有的动物,如小袋鼠、袋狸、鼠袋鼠等生物都纷纷灭绝或濒临灭绝,这说明生物入侵会破坏当地的______ ,应果断采取建立动物园、濒危物种繁育中心等______ 的措施,为这些行为将灭绝的动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2022-04-03更新 | 48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易 (0.85)
【推荐3】蝗虫趋水喜洼,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由干旱地方成群迁往低洼易涝地方,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说。我国科研工作者深入蝗虫多发地考察后运用了“政治结合,根除蝗灾”的战略治理蝗灾,一方面通过多种防治方式降低蝗虫密度;另一方面改造蝗虫发生地,如修筑堤坝、控制水位、耕垦河滩荒地等,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成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________,蝗灾发生地植被条件对蝗虫种群数量变化及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2)“政治结合”的“改”,采取改造蝗虫发生地等措施来防治蝗虫是通过______________,以控制蝗虫的数量。
(3)估算跳蝻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古往今来,老百姓控制蝗虫的方法有很多种,《宋书》记载景祐元年春正月,“诏募民掘蝗种,给菽米”,六月“诸路募民,掘蝗种万余石”。掘蝗种其实就是要通过降低___________,来降低来年虫害发生的概率。
2023-01-12更新 | 1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