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生物与环境 > 种群和群落 > 种群 > 种群的数量特征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56 题号:18205220
某地100年前发生森林大火,所有植被焚毁。历经长期自然消长之后,现在生态学研究人员对该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已知该地区中的植物、植食动物甲和肉食动物乙之间存在着食物关系,其中动物种群甲的年龄结构如表所示(表中“1”表示动物甲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个体数

93

187

60

56

51

61

52

34

41

39

166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群落演替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
(2)动物种群甲中的个体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动物种群甲的年龄结构类型为__________
(3)表中数据是根据标记重捕法获得的,标记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_______________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
(4)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植物的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5)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灌木在该地区沿地表随机分布,这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阅读以下 2 则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020 年 1 月,农业农村部在官网发布《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宣布从 2020年 1 月 1 日 0 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材料二、2021 年 5 月 17-30 日,即将在昆明召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物多样性保护将是全球共同的重要议题。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有研究表明,多年来的高强度开发、粗放式利用让长江不堪重负,流域生态功能退化,诸多物种濒临灭绝,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白曁豚、白鲟、长江鲥鱼等物种已多年未见,位于长江食物链顶层的珍稀物种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亦岌岌可危。实施禁捕,让长江休养生息,迫在眉睫。
(1)科研人员为了监控长江中华鲟、江豚的种群数量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法;为进一步恢复其种群数量,研究人员提出人工辅助繁殖中华鲟、江豚再放生到长江水域的措施。该措施可以增加长江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多样性。
(2)生态学家指出,《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对长江濒危物种江豚种群的恢复可谓是及时雨,具有积极的意义。请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阐述其中的缘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 1 点即可)
(3)长江苦无鱼久矣,长江渔业的天然捕捞量仅占全国淡水水产品的 0. 15%,对中国人“餐桌”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长江鱼类资源的恢复对长江水质的净化及改善、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维系长江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十年禁渔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
(4)为了进一步提升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有人提出:可大量围捕生长在长江流域的大型本土凶猛肉食性鳡鱼。你认为该方案可行吗?请你对该方案作出判断,并用“收割理论”的主要观点说明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06-04更新 | 648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下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

(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鲫鱼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被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______
(3)细菌——显微记数法。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细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液体中培养4h后稀释10倍,与以前相同的条件下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观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细菌。则细菌细胞分裂的平均时间为__________小时。
(4)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群数量应当越来越小,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晕。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 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田块(120m2)连续捕虫8次,得到下表数据:

捕获次数

1

2

3

4

5

6

7

8

每次捕获数(Y)

72

63

44

32

23

17

16

15

捕获积累数(X)

72

135

179

211

234

251

267

282

①依数据可得出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大约是__________只/m2
②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
2022-08-19更新 | 342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易 (0.85)
真题
【推荐3】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物种分组第7天第14天第21天
蝉大眼蝽对照组0.200.620.67
处理组0.200.100.13
豌豆蚜对照组2.004.002.90
处理组2.008.7022.90
鳞翅目幼虫对照组1.001.310.82
处理组1.132.192.03

(1)调查豌豆群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芽的种群数量将呈________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______,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________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________,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11-26更新 | 12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