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遗传与进化 > 遗传的分子基础 > 人类探索遗传物质的历程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题型:单选题-单选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3 题号:18769656
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侵染细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中的大肠杆菌未带32P标记
B.②是为了使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分开
C.若①时间过长,则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增加
D.③操作后上清液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得到的子代噬菌体不能都检测到32P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选 | 适中 (0.65)
【推荐1】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下列与相关实验内容描述正确的是(  )
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步骤是水解→冲洗→染色→制片→观察
B.含32P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不搅拌、只离心,上清液中也可能出现少量含放射性
C.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在4℃下培养并诱导根
D.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估测值一定高于实际值
2022-03-06更新 | 138次组卷
单选题-单选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图甲是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图S型菌有荚膜,R型菌无荚膜
B.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
C.图乙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
D.图乙中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出现上清液放射性偏高一定是保温时间过短导致
2019-10-10更新 | 92次组卷
单选题-单选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用T2噬菌体分别侵染培养在含32P或35S培养基上的两组大肠杆菌,大肠杆菌裂解后,收集裂解液,再分别感染培养在普通培养基上的甲、乙两组大肠杆菌,感染后培养10min,再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内有噬菌体)和沉淀(大肠杆菌,未破裂),同位素测定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离心管放射强度/%
上清液沉淀
甲组3070
乙组8020
A.噬菌体的DNA可侵入到大肠杆菌细胞内
B.甲组上清液中含有尚未完成侵染的噬菌体
C.乙组沉淀中部分大肠杆菌带有噬菌体外壳
D.甲、乙两组的对照说明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
2022-05-27更新 | 5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