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遗传与进化 > 生物的进化 >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题型:单选题-单选 难度:0.65 引用次数:93 题号:20303596
蚜虫的生活习性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天能够以受精卵的形式度过寒冷环境。蚜虫带吸嘴的小口针通过刺穿植物的表皮层大量吸食筛管汁液,同时排出大量蜜露,蜜露为蚂蚁等多种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蚂蚁为蚜虫提供保护,赶走天敌。蚜虫体内生活着布氏菌,其从蚜虫获取全部营养元素还为蚜虫合成部分氨基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蚜虫适应性特征形成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B.蚜虫、布氏菌、蚂蚁在相互影响下不断发展,体现了协同进化
C.蚜虫带吸嘴的小口针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蚜虫以受精卵的形式越冬,降低了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保持了种群的延续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选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科研人员对某森林里雌雄红眼绿鹃捕食时距地面的高度与活动时间进行了研究,绘制了下图所示的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区域的群落已演替到森林阶段,将不再发生演替
B.雌雄红眼绿鹃活动的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当红眼绿鹃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数量将会呈“J”型增长
D.雌雄红眼绿鹃捕食时距地面高度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021-09-05更新 | 408次组卷
单选题-单选 | 适中 (0.65)
【推荐2】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这是变异不定向的表现
B.a→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
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定向抗药性变异
2019-01-30更新 | 639次组卷
单选题-单选 | 适中 (0.65)
【推荐3】研究者采集稻田稗草,根据其与水稻相似程度分为拟态组(MIC)和非拟态组(NMC),比较影响植株分蘖的基因A的部分复等位基因及分蘖角分布情况,结果如下表。
等位基因种类分蘖角(°)在MIC中所占百分比在NMC中所占百分比
A139.87015
A251.1419
A361.5264
A450.502
A556.301
注:分蘖角较小的植株更挺拔,与水稻更相像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基因重组会直接影响种群中A1基因的频率
B.在人类除草行为的定向选择下,稻田稗草发生了进化
C.MIC中分蘖角较小的稻田稗草不易被拔隙,斗存和繁殖后代的概率更高
D.与NMC相比,MIC中A基因的多样性较低,表明其经历了选择
2022-12-14更新 | 1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