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遗传与进化 > 遗传的基本规律 >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
题型:非选择题-实验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7 题号:20827347
已知黑腹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偶然出现的XXY个体为雌性可育。黑腹果蝇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现有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实验①与实验②的主要目的是验证___________
(2)理论上预期实验①的F2基因型共有___________种,其中雌性个体中表现上图甲性状的概率为___________,雄性个体中表现上图乙性状的概率为___________
(3)实验②F1中出现了1只例外的白眼雌蝇(只考虑眼色)。请分析:
Ⅰ.若该蝇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则该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
Ⅱ.若该蝇是亲本减数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则该蝇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___________
Ⅲ.检验该蝇产生的原因可用表型为___________的果蝇与其杂交。并用遗传图解写出I的果蝇杂交过程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 (0.4)
【推荐1】大豆是两性花、一年生植物(2N=40)。科研人员用放射性60Co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单基因突变引起的抗花叶病(简称抗病)植株X,其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中,抗病植株占50%。已知控制大豆子叶颜色基因在1号染色体上(BB呈深绿色,Bb呈浅绿色,bb呈黄色,幼苗阶段死亡)。科研人员进行了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亲本F1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深绿抗病:子叶浅绿抗病=1:1
实验二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深绿抗病: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浅绿不抗病=1:1:1:1
(1)植株X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染色体____条,推测基因B所控制合成的色素位于____膜上,并且该色素的功能可能与Mg²⁺成分有关。
(2)若大豆抗花叶病与不抗花叶病由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可判断出抗花叶病基因为____(“显性”或“隐性”)基因,是否____(“是”或“否”)位于1号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_____
(3)若实验二F1中的子叶浅绿不抗病植株自交,F2成熟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
(4)若想要快速且简便地选育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品种,应选用实验一中亲本表型为____的大豆进行____,所得种子中,子叶深绿的即为所需品种。
(5)放射性60Co处理大豆种子后,科研人员发现一株紫花三体的大豆(其产生含有1条或2条2号染色体的配子活性相当且受精后均能发育),需判断其基因型。现用一株白花(dd)大豆与现有紫花三体杂交得F1,对F1统计分析:
①若F1中全为紫花,则紫花三体基因型为DDD。
②若F1中紫花:白花=____,则紫花三体基因型为DDd。
③若F1中紫花:白花=____,则紫花三体基因型为Ddd。
2024-05-10更新 | 84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请根据以下信息回答下列问题:已知果蝇的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直毛与分叉毛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子一代中雌蝇及雄蝇的表现型比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对其基因组进行研究应测序______条染色体。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当染色体第二次移向细胞两极时,细胞中有______个着丝粒。
(2)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______上;子一代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子一代中所有的灰身雄蝇与黑身雌蝇交配,可产生黑身果蝇的比例为______
(3)在一次杂交实验中,灰身直毛雄蝇×灰身分叉毛雌蝇(亲本染色体正常),产下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黑身分叉毛果蝇,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和亲代雌蝇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并产生的三个第二极体,其染色体组成及基因分布可能包括______(填标号)。
2023-01-09更新 | 181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果荚开裂并释放种子,是植物繁衍后代的重要途径。模式植物拟南芥果荚的开裂与传统油料作物具有相似的调控机制。研究者对拟南芥果荚开裂机理进行了系列研究。
(1)植物果荚开裂区域细胞的细胞壁在_________等酶的作用下被降解,导致果荚开裂。野生型拟南芥果荚成熟后会完全开裂,以便种子传播。
(2)研究者通过筛选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库,获得两个果荚不开裂的突变体甲和乙。检测发现突变体甲的M酶活性丧失,推测编码M酶的M基因由于插入T-DNA,突变为m基因。研究者利用不同的引物对,分别进行PCR,检测野生型拟南芥及突变体甲的基因型,结果如图1 所示,验证了上述推测。在图2中标出引物1、2的位置及方向。_________

(3)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体乙的E酶活性丧失。另有一突变体丙的果荚开裂程度介于不开裂与完全开裂之间(中等开裂)。突变体乙、丙的果荚开裂程度分别由E/e、A/a基因控制。将上述突变体进行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F2表现型及比例

乙×丙

完全开裂

完全开裂:中等开裂:不开裂=9:3:4

甲×丙

完全开裂

完全开裂:中等开裂:不开裂=2:1:1

图3为甲与丙杂交所得F1的部分染色体示意图,基因M、m的位置已标出,在图3中标出基因E/e、A/a可能的位置_________。据上述信息,预测甲与乙杂交所得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

(4)突变体丙体内的A蛋白缺失。为确定A蛋白的功能,研究者检测了野生型及突变体丙体内E基因及M基因的转录量,结果如图4所示。

根据图4数据推测A蛋白的功能是_________,突变体丙果荚开裂程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
(5)一些油料作物如油菜,若果荚过早开裂,会降低种子收获产量,从而影响经济收入。预测本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_________
2021-05-12更新 | 19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