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生物与环境 > 种群和群落 > 群落 > 群落的结构 > 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4 题号:5971146
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简化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共有_____条食物链。其中鹰和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图中最长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是通过牧草的 _______________ 作用(生理作用)完成的。若要调查兔子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法。
(4)对一个生态系统而言,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汞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富集与放大作用极为显著,在细菌的作用下,汞会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甲基汞。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浮游生物→甲壳类→鱼类”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关系。
①研究发现,鱼类体内总汞含量最高,说明食物链有____________作用;高营养级的生物汞含量高,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
②在“浮游生物→甲壳类→鱼类”中的鱼类属于____________
A .种群       B.群落       C.营养级       D.以上都不是
③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甲壳类流向鱼类的能量传递效率____________(选填“是”或“否”或“不一定”)为10%-20%,理由是____________
(2)下图1是某湿地生态系统中苍鹭和大白鹭雏鸟组织器官间平均总汞浓度差异。
①苍鹭和大白鹭之间存在____________隔离,最可能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
②苍鹭雏鸟组织器官的平均总汞浓度明显大于大白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上图2表示苍鹭雏鸟不同器官的总汞和甲基汞含量,据图回答:
①实验选用6个样本的目的是___________
②苍鹭解毒和排毒器官分别是____________,脑部汞的含量相对较低,与脑部具有____________(结构)有关。
2023-05-20更新 | 237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2】黑尾鸥生活在某海岛上,主要以鱼类为食。在上世纪末由于人为破坏环境,导致黑尾鸥的数量下降到95只。为了保护黑尾鸥,人们将该岛设为自然保护区,并进行了科研调查,下表为设立自然保护区后黑尾鸥14年间的数量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年)

2

4

6

8

10

12

14

数量(只)

101

116

140

182

218

230

231


(1)下列属于该海岛黑尾鸥种群特征的有___(填序号)。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互利共生     D.物种丰富度     E.空间分布
(2)根据种群数目是否持续以指数方式增加,将种群增长可分为“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和“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两类,依此判断14年间黑尾鸥的种群增长属于______
(3)在自然条件下,许多因素都会影响黑尾鸥数量的变化。14年后,黑尾鸥的数量基本稳定,影响黑尾鸥数量增加的直接因素是______
(4)岛上有一种专吃黑尾鸥的蝮蛇,为了更好地保护海岛上的黑尾鸥,有人建议在14年以后开始捕杀蝮蛇,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试利用生态学原理分析,支持者的理由是______;反对者的理由是______
2021-04-25更新 | 432次组卷
非选择题-实验题 | 适中 (0.65)
【推荐3】散居的东亚飞蝗多为绿色或棕色,群居的为橙黄色,上面有黑色斑块。大山雀喜欢捕食散居东亚飞蝗,不喜食群居东亚飞蝗。为此,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
(1)研究人员猜测群居东亚飞蝗醒目的体色是造成大山雀不喜食群居东亚飞蝗的原因。研究人员将两组等量的群居蝗虫拴在大山雀面前,分别在白天和夜晚让大山雀捕食,统计并分析大山雀对蝗虫的捕食率,最终否定了上述猜测。实验结果应为_______
(2)研究表明,群居蝗虫会释放高浓度的挥发性有机物——苯乙腈,而散居蝗虫几乎不合成苯乙腈。为探究苯乙腈是否是导致群居蝗虫难吃的原因,研究人员进行了系列实验。
实验一:首先证明了苯丙氨酸可在群居蝗虫体内合成苯乙腈,受到捕食威胁时,群居蝗虫体内的苯乙腈可进一步转变为剧毒的氢氰酸。要研究“苯丙氨酸→苯乙腈→氢氰酸”这一合成途径,研究方法是________
实验二:将散居蝗虫身上涂抹上苯乙腈,大山雀对其的捕食率下降。
实验三:向群居蝗虫体内注射苯乙腈合成酶抑制剂,大山雀对该类型蝗虫的捕食率上升,与对散居蝗虫的捕食率相近。
实验四:在实验三基础上的进一步实验为_______
上述实验证明:苯乙腈是导致群居蝗虫难吃的原因。苯乙腈作为嗅觉警告信号,对捕食者的提示是_______。苯乙腈作为化学信号,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
2024-03-09更新 | 3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