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生物与环境 > 种群和群落 > 群落 > 群落的结构 > 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9 题号:6309965
物种跨越重洋,因漂流环境恶劣难以存活下来,但最近研究发现全球变暖导致极端恶劣天气变多,如台风,它把更多的海岸生物带向海洋,海洋中无法降解的塑料、玻璃瓶等海洋垃圾,为这些海洋生物提供了更多的附着场所。当漂流速度缓慢时,这些海岸生物逐渐适应海洋环境,漂流到另一个海岸,可能成为入侵物种。
(1)入侵物种的进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会降低,地区内的部分原有物种由于入侵物种的影响,种群数量减少,这些原有物种与入侵物种之间的关系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洋垃圾和恶劣天气这些环境因素与入侵物种相互影响,体现出了___________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一入侵物种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其种群的基因库发生了改变,判断其与原物种是否仍是同一物种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在无法控制海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预防入侵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A表示某漂流物种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某大学生回乡创业,将荒山开垦为樱桃园,已知樱桃树是雌雄同株的植物,主要靠扦插、嫁接等方式无性繁殖。请回答下列有关樱桃园生态系统的问题:
(1)果园内的全部樱桃树构成一个种群,与其他很多高等动物种群相比,樱桃树种群的数量特征一定不包括________________;荒山经过改造成为樱桃园,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够使群落的演替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
(2)由于该樱桃园生态系统品种单一,常常遭遇蚜虫危害,瓢虫是蚜虫的天敌,蚂蚁吃蚜虫蜜露而驱赶瓢虫。利用_________法调查发现,园内混合种植夏至草、紫花苜蓿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蚜虫的数量,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蚜虫数量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蚜虫数量降低后,瓢虫的主要活动范围从叶片向下转移,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发生改变;与传统喷施农药相比,混合种植夏至草、紫花苜蓿的方法驱除蚜虫的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3)如果对樱桃园土壤疏于管理,樱桃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再到草本与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樱桃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5-12更新 | 81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高原鼠兔和鼢鼠为植食性穴居动物,如图是2011~2013年间青藏高原某地的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变动曲线,野外收集它们的天敌动物的粪便,运用显微分析可判断它们在天敌动物食物组成中所占的比例,结果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两种动物在天敌动物食物组成中所占比例(%)
天敌高原鼠兔高原鼢鼠
赤狐4030
艾虎6040
香鼬1000

(1)据图1分析,2012年春夏季节,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呈“_____”形增长;从种群的数量特征来看,高原鼠兔种群的数量在冬季明显下降的直接原因是_____
(2)据表格可知,鼢鼠在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处于第_____营养级,赤狐、艾虎和香鼬之间存在_____关系。
(3)高原鼠兔感受到赤狐粪、尿的气味,会有躲到洞穴中的行为,这体现了信息传递能够_____,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高原鼠兔和鼢鼠挖洞穴居,能够增加本地原生植物产量,改善土壤条件,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4)表格中艾虎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同化量中的一部分,已知赤狐以植食性动物为食,若赤狐体重增加10kg,至少需要消耗_____kg植物。据表推测,三种天敌动物中_____的种群数量最容易发生剧烈波动。
(5)为控制鼢鼠害,科研人员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T型树桩,为肉食性猛禽-鹰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鼢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3所示,与曲线I相比,曲线II所示环境中鹰的密度会_____
2022-06-16更新 | 114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学习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蚜虫与共生菌
蚜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昆虫,以吸食植物韧皮部汁液为食。蚜虫体内栖息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蚜虫的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共生菌具有为蚜虫提供营养、消化植物组织等功能,从而影响蚜虫的寄主利用范围。
蚜虫体内共生菌分为原生和次级共生菌两大类,研究表明,原生共生菌布氏菌与蚜虫建立共生关系已有约1.5亿年历史,是蚜虫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除布氏菌外,蚜虫体内还携带有多种次级共生菌,次级共生菌虽然不是蚜虫存活和繁殖所必需的,但是与宿主蚜虫的生态适应性密切相关。原生和次级共生菌在宿主内长期共存,对宿主蚜虫的生物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
共生菌在蚜虫与植物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韧皮部汁液营养不平衡,其中许多必需氨基酸的浓度都很低,常常低于氨基酸总浓度的20%。布氏菌能合成蚜虫不能从植物汁液中获得但又是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所必需的氨基酸,从而扩大蚜虫可利用的寄主植物范围。并且布氏菌可以像线粒体一样,为其宿主昆虫提供能源(如ATP,NADPH等)。次级共生菌能改变宿主蚜虫的寄主范围,但是这种现象受共生菌和蚜虫基因型的影响。例如,次级共生菌R提高了豌豆蚜利用首蓿的能力,但没有提高其对野豌豆的利用能力;并且R只能提高蚜虫部分基因型对首蓿的利用能力。
蚜虫种群中普遍携带有共生菌,蚜虫为共生菌提供生活场所和养分,共生菌为宿主合成必需的营养或共同抵抗外来压力。目前对单种共生菌的功能作用研究较多,因此阐明共生茵种问关系将是研究蚜虫与共生菌相互关系的发展方向。
材料二:东亚飞蝗
东亚飞蝗别名蚂蚱、蝗虫,为杂食性害虫。主要取食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但对甘薯、马铃薯、麻类及田菁等均不取食。东亚飞蝗分为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时期。在正常情况下,成虫羽化后平均7天左右即可交配,雌虫一生可交配20~25次,交配后4~7天即可产卵在土下,深度约为4~6厘米。当土壤含水量低于5%或高于25%时,产卵数量显著降低,当表层土含盐量高于1.2%时则无卵的分布。
雌虫就算不交配,也能进行孤雌生殖,即雌性不经过交配就可以直接产卵,卵也可以孵化和正常发育,繁殖力惊人。一只雌蝗虫一生可以产400-600枚卵,卵在地下越冬。到了第二年四、五月份,卵孵化为蝗蝻(蝗虫的若虫),蝗蝻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四次蜕皮,最终完成翅膀的发育羽化为成虫。
蝗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外骨骼不能生长,需要进行蜕皮。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对若虫新壳的泌成、硬化和皮肤中蛋白质的合成等有促进作用,蝗虫通过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促前胸腺激素。
(1)种群研究的中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蚜虫的移动速率很小,所以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蚜虫生活环境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蚜虫与布氏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促前胸腺激素作用于蝗虫的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该腺体分泌蜕皮激素。可见,蜕皮激素的分泌是一种__________调节。
(3)依据本题材料,提出两条防治蝗虫的方法和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2-26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