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生物与环境 > 种群和群落 > 种群 > 种群的数量特征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题型:单选题-单选 难度:0.65 引用次数:74 题号:7441821
下表为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研究表明:该种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A.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鱼的种群密度时,如果标志物容易脱落,则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C.如果该鱼群的出生率增加,其种群密度也会随之增加。
D.该鱼种群的存在能够加速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选 | 适中 (0.65)
【推荐1】黄耗子亦称长爪沙土鼠,是一种小型草原动物,体型大小介于大白鼠和小白鼠之间。某科研人员调查了黄耗子的种群密度:在一块面积为20hm2的草场内,第一次捕获120只,全部标记并放归;第二次捕获了90只,其中有18只带有标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草场中黄耗子的种群数量约为600只
B.该黄耗子的种群密度大约为30只/hm2
C.如果被标记的个体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测定结果会偏小
D.如果被标记的个体产生记忆导致第二次不易捕捉,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2022-03-01更新 | 243次组卷
单选题-单选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第1年

第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1

5

10

2

0

0

物种2

1

2

5

3

3

物种3

0

1

3

8

6


A.第1~5年年物种1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B.样方法只适用于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
C.第10~15年,物种1逐渐消失可能是因为其不适应弱光环境
D.第1~20年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
2022-03-26更新 | 67次组卷
单选题-单选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自古以来,蝗灾就是危害农业生产重大灾害之一。为治理蝗灾,古代劳动人民想出了很多办法∶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提到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明末清初陈世仪在《除蝗记》中记载蝗未解飞,鸭能食之,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蝗顷刻尽,亦江南捕蝗一法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蝗灾发生时,调查蝗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
B."欲除蝗应图涸泽之地",指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提高成虫的死亡率
C."蝗未解飞,鸭能食之",指蝗虫防治要尽早引入天敌
D."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蝗顷刻尽,"能调整稻田中能量流动的方向
2021-01-23更新 | 2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