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生物与环境 > 种群和群落 > 种群 > 种群的数量特征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7 题号:8622908
某科研小组对实施生态工程控害技术稻田中的稻纵卷叶螟天敌功能团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连续5年的调查,以探明生态工程技术对稻纵卷叶螟天敌功能团的动态影响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水稻生态工程控害技术对稻纵卷叶螟天敌功能团的影响

年份

稻纵卷叶螟天敌功能团

生态工程控害区

农民自防区

2015

捕食性天敌

蜻蜓目

2.40±0.64

1.47±0.40

鞘翅目

2.20±0.69

0.47±0.21

半翅目

6.13±1.45

1.00±0.40

肖蛸科

15.27±2.32

16.40±1.92

其他蜘蛛

17.93±2.33

5.20±0.90


(1)生态工程控害区稻田内冬季种植紫云英等绿肥作物,目的是______,这主要利用了生态系统的______功能。
(2)从种间关系角度考虑,天敌功能团包括捕食性天敌和_______天敌,调查捕食性天敌如某蜘蛛种群密度的方法为_________,该方法的关键是注意_______.
(3)由上表的生态工程控害区与农民自防区捕食性天敌相对数量对比,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4)无论是生态工程控害还是农民自防控害,都是为了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通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1】近年来,浙江省践行“两山”理念,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我省在一些地区实施的“退耕还草还林”工程促进了区域退化地恢复和环境重建。下表是科研人员为检测某区域进行“退耕还草还林”行动的成果,以保留的农田耕地为对照组﹐以人为干预形成的白桦林及竹林两地为“还林组”,以自然恢复的草地为“还草组”,统计了4个群落样地中节肢动物的情况。

样地

节肢动物中的优势种

节肢动物物种总数

农田

6种

16种

白桦林

2种

10种

竹林

2种

9种

自然恢复的草地

4种

19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所示,4个样地中___________的节肢动物中物种丰富度最高,可能是该样地同比其他样地植被种类丰富,为节肢动物提供了优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相对于“还草”,“还林”措施对节肢动物的多样性恢复效应___________(选填“好”或者“差”)。
(2)一般采用___________(工具)来分离土壤小动物,从而获得某些节肢动物的种群密度,该数据可以作为判断有益或有害生物___________的指标。调查发现,节肢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种群内的___________多样性增加。
(3)如图为某缓慢爬行节肢动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


由图可以推测,当种群数量在曲线___________之间时,下一年数量增加。如果该种群数量处于O~A段时﹐该区域中的这种节肢动物最终会___________,该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摄影爱好者连续拍摄了自然恢复草地15年间各个季节的自然风光,发现近两年的春季景象极其相似,表明该群落可能通过___________接受或者达到顶极状态。但是前三年该草地中杂草种类发生显著变化,群落演替___________(选填“有”或“无”)发生,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1-05更新 | 81次组卷
【推荐2】荔枝的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荔枝园

种类/种

个体数量/头

害虫比例/%

天敌比例/%

A

523

103278

36.67

14.10

B

568

104118

40.86

20.40

(1)荔枝园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发生着规律性的变化,这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蚜虫是危害荔枝园的重要害虫之一,中华草蛉可捕食蚜虫。蚜虫是影响中华草蛉种群数量发展的_____________(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
(2)荔枝园中有蚜虫、荔枝蝽象、夜蛾等多种害虫,若要调查荔枝园中昆虫的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答出2点)。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3)若要调查某节肢动物的生态位,通常需要调查其__________
(4)荔枝园弃种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2024-01-23更新 | 71次组卷
【推荐3】研究小组对某原始森林被砍伐后形成的新森林中的雪松及其害虫——松大蚜进行了研究,图1为该森林一个区域内雪松的个体分布图,图2为雪松的雌球果枝及种子示意图,图3为雪松及松大蚜的种群数量动态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森林从演替的角度分析属于_________。调查雪松种群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
(2)由图1分析,雪松在该区域的个体分布类型属于_______(填“均匀”“随机”或“集群”)分布型。由图2分析,造成该分布类型的原因是_______
(3)图3中,S点为稳态平衡点,X点为不稳态平衡点(又称灭绝点)。当雪松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雪松种群就会走向灭绝。当雪松种群数量高于X点时,种群数量能回升到S点,并在S点附近波动。对比松大蚜与雪松的种群数量动态曲线图,从图中分析松大蚜很难被彻底消灭原因是_________
(4)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占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态位的两个物种,为了争夺有限的食物、空间或其他环境资源,大多不能长期共存,除非环境改变了竞争的平衡,或者两个物种发生生态位分离,否则将会导致一个物种完全取代另一个物种的现象。该森林中松大蚜的天敌为七星瓢虫,为了减少松大蚜的危害,拟引入以松大蚜为食的新物种,在不改变环境的情况下,要想引入成功,从生态位的角度考虑,新物种需满足的条件有_______
2024-04-03更新 | 1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