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文化与生活 > 文化对人的影响 > 深远持久的影响
题型: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8 题号:1016620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一曲《我和我的祖国》唱遍大江南北。伴随着动人旋律,“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全面展开,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引发观影热潮。一个民族的自信焕发夺目光彩,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再次被点燃。

国家认同,是一个情感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概念,包含着一国公民对自己国家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从不会自动产生,它与一个人成长的时代场景,以及从小接受的教化熏陶密切相关,一旦形成就成为了深厚感情和精神力量。当代青年人经历了大国崛起,感受着“中国奇迹”的强劲脉动,“我为你骄傲”的自信自然油然而生。

在“中国奇迹”的背后,“中国道路”是绕不开的关键一条。道路决定命运,一国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必然取决于道路选择与制度构建。对国家发展的认同,也必然包含了对所选择道路与制度有效性的肯定。那些试图将道路、制度从国家认同中抽离的说辞,如果不是包藏祸心、另有所谋,起码也是片面浅薄、无知可笑的。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当代中国青年拥有强烈国家认同感的原因。
(2)一些人认为当代的国家认同不包括对道路、制度的认同。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对此加以驳斥。
(3)在学校教育中,请就如何让青年学生将国家认同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出三条建议。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周易》中这样定义文化:“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在汉语中是“人化”的简称。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马克思也曾说过,帝国总是要衰败的,没有永恒的帝国,但有永恒的文化。所以说,文化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


结合材料,谈谈“文化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2019-07-01更新 | 69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最是书香能致远。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富有经历的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倾情演绎与自己经历有共鸣的中外经典美文。通过饱含深情的朗读,以及舞台视觉语言的辅助呈现,观众恰如其分地感受到文学之美、声音之美和情感之美。每位嘉宾在朗读之前分享的个人故事,也并非简单的过往经历,其深刻的人文精神内涵引起观众广泛共鸣,引发观众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节目播出后备受好评,不少网友表示:“这是文化传播的又一股清流。”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析《朗读者》成为“一股清流”的原因。
(2) 从矛盾的角度,谈谈你对“嘉宾分享的个人故事引起观众广泛共鸣”的认识。
2017-06-02更新 | 80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习近平指出,这些古诗词都好。应该把这些经典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有媒体载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践行》强调,我们必须熟悉当代青少年的特点,离他们生活近些、再近些,用他们的语言和形式,循序渐进,教化于无形。必须警惕把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过高、离生活太远。必须防止道德教育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让古诗词成为学生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的原因。并就反对“去中国化”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 限15个字以内。
2016-12-12更新 | 1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