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 封建社会的阶级剥削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2 题号:11998555
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中写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中反映的农民生存状况的根源是(       
A.封建官僚等级制度的确立
B.封建迷信思想的散布
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D.封建土地所有制
20-21高一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4]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推荐1】在封建社会,农民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而且还要服劳役,战乱时被武装为私兵,终身依附地主,世代相袭。尽管如此,史学家仍然普遍认为,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其依据是(       
A.奴隶社会后期,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
B.农民比奴隶的政治、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C.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唯一方式
D.封建制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024-03-06更新 | 89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奴隶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社会形态在战国时代步入了封建社会。下列关于封建社会表述正确的是(     
①地主阶级完全占有土地和劳动者                    
②农民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成果
③收取地租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④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开始出现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2-10-24更新 | 1207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中是这样描述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对《悯农》中描述的社会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四海无闲田”说明农民拥有部分土地,主动劳动热情提升
②“四海无闲田”可以反映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③“犹饿死”的根源在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粮食产量低
④“犹饿死”体现出封建专制加强,地主对农民剥削更加残酷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10-07更新 | 2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