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 爱国主义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0 题号:12016152
2020年8月,中国科技馆、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联合地方科技馆等单位共同举办“红色记忆:抗战中的中国科学家”宣讲活动。结合这一活动光明智库邀请四位科学家后人,讲述先辈的民族大义、爱国之行共同感受并传承优秀知识分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这一活动的开展旨在(   
①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②警示人们铭记历史,传承红色文化
③增强人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④集中展示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中华诗词所独有的声韵美感及其体现出的作者独有的情感,具有难以宣传的意韵之美。因此,当语言文字发生改变时,诗词的感觉和所蕴含的情感可能就完全改变了,从而无法有效实现全球化传播。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抒情诗翻译成英文: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A little boat,a bamboo cloak,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
成了一首没有情感色彩的叙事诗,实在是难以表达出中国诗的这种意境。
中国诗词英译中也有极好的翻译,如张籍的《节妇吟》: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翻译成英文:“I return you the pearls with my tears that we didn't meet in earlier years.”
这种声音与感情结合得很好的翻译,需要译者具有诗人的情怀和才华。唯有如此,诗词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中国人的情感、意志与品性,才能真正传递给西方读者。
材料启示我们(       
①创新中华文化传播路径,切实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②研究中西审美取向之差异与融通,探寻文化共识
③吸收英美文学的语言文化,提高语感和诗学素养
④挖掘中华文化精神内核,展现中华民族精神向往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2-11-24更新 | 434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这首《我和我的祖国》曲声厚重丰富、打动人心。2019年以来,这首歌以快闪的形式唱响大江南北,好评如潮,各类媒体竞相转播,极大地激发了人们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这表明
①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取决于其艺术形式②现代传媒丰富和发展了文化传播的内容
③优秀的文化作品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爱国主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2020-03-28更新 | 44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推荐3】端午节最早有辟邪消灾的意思,汉朝末年才加入纪念屈原的传统。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也有很多其他说法,如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等,但最终以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说法为主流。这主要说明了
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   
②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生命力之中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18-04-20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