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的继承 > 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题型: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7 题号:12324552

材料一   2020年10月17日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也是第二十八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扶贫不是简单的给钱给项目,扶贫先得“扶志”,扶贫还得“扶智”。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送文艺进贫困村,演出中小品《山那边人家》引起了许多贫困户的共鸣。小品讲述了扶贫工作队员通过不懈努力,使贫困户实现了由“麻坛宿将”到“脱贫之星”的转变,思想上也从“不想脱贫”转换为“我要脱贫”,最终奋进脱贫的故事。

山东济宁曲阜市某镇开展“图书流转进家庭”脱贫攻坚行动,全镇44个自然村,已经全部设立农家书屋,通过建立贫困户之间图书流转和乡村农家书屋读书点,以及镇图书馆三级扶智网络,不断增加脱贫智力知识水平。

材料二   谷藏曰仓,米藏曰廪。千百年来,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目的就是仓廪充盈、国泰民安。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中,博物馆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安徽省阜阳市,矗立着国内首家以粮仓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粮仓博物馆。这里讲述着中国农业的起源、文明的诞生、城市的兴起以及战争与和平,成为一窥中国农耕文明的窗口。博物馆共设置有序厅(百谷飘香)、神州仓禀、天下粮仓三大主题厅,集收藏、展示、教育、科研、科普为一体,为游客集中展现中国的粮仓文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关知识,分析“扶志”、“扶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2)假如你是中国粮仓博物馆志愿讲解员,请以中国粮仓文化“本来·当下·未来”为主题拟定一份讲解词。
要求:①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
②围绕主题,观点清晰,逻辑严谨
③字数在150字左右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中华传统美德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流淌在革命精神中,中华传统美德凝聚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中。中华传统美德不仅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供价值支撑,也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供有益滋养,还为新时代人们认识道德现象提供智慧启迪,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为人们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有益参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知识,分析如何使中华传统美德发挥时代价值。
2020-12-26更新 | 107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2014年6月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长期以来,大运河面临着遗产保护压力巨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做出“葺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精神指示。为贯彻落实指示精神,各地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因大运河产生的一系列文化,至今还留存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认同的非遗文化和不认同的青楼文化,都与大运河文化融合在一起,对此我们要进行提纯、反思,更好地挖掘、保护、传承大运河所承载的优秀传统:化,并通过活化利用唤醒其当代价值。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知识,分析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保护好好、利用好大运河指示精神的哲学依据。
(2)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知识说明应如何对大运河文化进行提纯并活化利用?
2019-10-20更新 | 331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贫困地区是我国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集中汇聚的地区。随着扶贫搬迁、城镇化和农村社区化改造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不足,文化传承后继乏人。据统计,贫困地区1.8万个乡镇,绝大多数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团队。《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重视发现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大力营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保护开发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
2017-04-04更新 | 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