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 文化遗产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7 题号:12756595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国家重视中国提出的文物返还要求。在中意两国的共同努力下,迄今意大利已返还中国796件(套)文物,有马家窑文化红陶罐、汉代茧形壶等,这些都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流失文物返还中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     
①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②世界各国都相互尊重彼此的国家文化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各民族文化④提升包括文化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项目在创新性的发展过程中一般采取与市场接轨的方式探寻生存之道,但高昂的价格使不少非遗产品落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①经济决定文化,满足市场需要是非遗项目的价值所在
②市场体现民心,非遗产品叫好表达了人民的文化需要
③文化反应经济非遗产品的不叫座显示经济发展乏力
④文化需要发展创新文化生产方式是化解尴尬的要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0-01-19更新 | 27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根据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理念。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不仅对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也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并形成了许多有关节气的民俗活动。由此可见,为“二十四节气”申遗有助于(  )
①丰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手段
②展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③体现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
④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是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在向其他地区传播的过程中,各地以其为参考,制定出符合当地气候和物产需要的“农事历”,从而使它具有了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和广泛适应性。“二十四节气”的传承过程体现了(  )
①矛盾普遍性对于解决具体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②矛盾特殊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③矛盾特殊性是普遍性的来源和有效载体 
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17-05-26更新 | 124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2020年12月17日,我国的“太极拳”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经过近400年的发展和流布,世代传承,习练者通布全国各地,并在海外有着广泛传播和传承。太极拳申遗成功(     
①能推动太极拳运动的普及,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与繁荣
②有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③旨在丰富文化遗产时代内涵,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得益于其悠久的历史价值,能够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1-05-12更新 | 2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