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 把握世界的规律 >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 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及其方法论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82 题号:1280929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针对全球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及疫情对我国经济的严重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有内无外,也不是有外无内,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打造新发展格局,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并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内外循环具体途径和办法,促使内外循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断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结合材料,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的关系。
20-21高三上·福建福州·期中 查看更多[19]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北京将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此次申奥成功,对北京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民素质的提升提出了内在要求,也对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特别对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梦”产生重大影响,将会更加证明和巩固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
对于本次冬奥会的申办,虽有稳固的支持率,但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支持者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借助顶级体育赛事的平台,促进整个区域的一体化进程。”“申办冬奥会是顺势而为,体现了公众需要,也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契合。”“将有力推动我国冬季项目的普及。”
质疑者认为:“北京很缺水,又基本没雪,怎么办冬奥会?…冰雪项目在我国参与人数较少,缺乏大众基础。”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回应部分民众对北京申办冬奥会的质疑。
(2)2022冬奥会坚持“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友展、节俭办赛”的三大理念,得到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肯定。请围绕任意两个理念,为申奥提出具体的方法论建议。
2017-05-03更新 | 23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今天,我们要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使文化发展贯通古今,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处把握文明的未来走向,以文化古今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安顿我们的精神家园。

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这种高度契合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进行有机结合,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思想武器,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马克思主义牢牢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2)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结合材料和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取得了诸多创新成果。请你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两项,将内容补充完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创新思想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民为邦本、为政以德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
协和万邦、和衷共济
2024-04-04更新 | 199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些知名的企业家未完成学业,却在各自领域获得成功;某个爱打游戏的人成为专业的电竞选手拿到了世界冠军。有人由此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这些成功者只占极少比重,人们往往忽视了更多的人因不好好读书或沉迷游戏,艰难生活的事实。当信息仅来自于幸存者所提供的“显性数据”时,这些数据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而那些可能印证事实的数据却成为了“沉默数据”,这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会影响到认知和决策的准确性。某研究团队对幸存者偏差的产生原因做了分析:只看到容易收集的“显性数据”,而忽视隐秘的“沉默数据”,会导致幸存者偏差,得出错误结论。结论的得出应建立在大量观察基础之上,不能仅凭少数甚至个体就仓促得出结论。预先期望值也是导致幸存者偏差的原因,对期望值低的事,一旦发生,人们会夸大其作用;对期望值高的事,一旦没发生,人们会放大它的影响。对事物进行评价时,切莫只根据预先期望值进行判断。

(1)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结合材料说明通过“显性的数据”得出结论为什么逻辑上不能保真。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结合研究团队的成果,分析如何避免幸存者偏差。
2024-05-13更新 | 3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