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的继承 > 传统思想的继承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9 题号:14208178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道德经》强调“无为无不为”,“道法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道、天、地、人四个最大中,人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就是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无为”就是要让自然或事物按照自身规律运动,而不是人为地妄加干涉。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我们应从古人的自然观中汲取合理养料,积极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孔子的“仁者爱人”,从《周易》的“阴阳相生”到《孟子的“浩然之气”,以人为本的情怀、礼乐相和的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学,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架构起中华民族的心灵空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筑牢了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底气。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对我国传统思想的认识。
2020-11-19更新 | 47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王阳明是明代大思想家,其心学集儒、释、道之大成。王阳明立下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综观王明阳的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乃其总纲和终极指归。心学认为的知,指知识、信念,主张通过实践和领会才能实现其价值。道德修养和实践行动方面要将知和行统一起来,才称得上善,所以知与行必然是一个过程。
通过实践后形成的主观信念具有多样化,主体是实践过程中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挑选既有利于自己实践行动,又不违背社会规律的准则作为信念的内涵,将知善知恶、为善去恶付诸于行动之中,这就是致良知之学。应用致良知之学,在社会行为中为善去恶,在知行合一中充分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
今天,弘扬社会主义友善精神,需要继承心学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
(1)弘扬社会主义友善精神,需要继承王阳明心学“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为什么心学的知行合一必然是一个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的过程。
2016-11-26更新 | 140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并深入阐释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和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021-03-11更新 | 2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